西北政法大學 王琳瑜
淺談我國成年人監護制度的完善
西北政法大學王琳瑜
摘要:我國現行的成年人監護制度,僅指對成年精神病人的監護,適用范圍狹窄,程序設計混亂,規定過于原則、籠統,操作性差,與現實生活的需求嚴重脫節。本文主要探討我國成年人監護制度體系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完善我國成年人監護制度的建議。
關鍵詞:成年人監護;法定監護;意定監護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088-01
我國《民法通則》將監護分為未成年人監護和精神病人監護兩類,故在我國法律中沒有成年人監護的法律術語,成年人監護即等同于精神病人監護。因此,借鑒域外專家及我國學者的相關學說,筆者認為,成年人監護制度,是指對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進行保護的民事法律制度。通過這種制度,使欠缺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的利益得到切實維護。成年人監護制度的特點:(1)被監護人為成年人。成年人監護制度是針對成年人而設立的,其對象范圍是特定的成年人中需要為其設定監護的群體。(2)被監護人為行為能力欠缺者。行為能力受精神狀況、智力發育程度、自理能力及品性等影響而有所不同。(3)被監護人一般有數量不等的財產。成年人監護制度之設立目的,即為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權益及財產權益。(4)被監護人常常被視為家庭、社會的負擔,權益容易被他人侵犯。
(一)被監護人的范圍過于狹窄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及其他相關法律的規定,成年人監護制度的適用對象,僅指成年的精神病人(包括癡呆者)。實際上,社會中還存在著大量與精神病人一樣需要法律保護的成年人,他們或因年齡、或因生理的某種障礙,或因染有惡習,從而喪失全部或部分的行為能力。對這些行為能力欠缺者,現行法律無法為他們設立監護人,所以成年人監護制度之社會實效遠未達到。
(二)意定監護處于立法空白
意定監護,是指行為人在具有完全的判斷能力時,依照自己的意思預先選定自己日后民事行為能力衰退或者喪失時的監護人,與之訂立監護合同,在本人民事行為能力衰退或者喪失的事實發生時,合同生效。我國現行法律并未對意定監護作出制度安排,法院通常的做法是按照法定順序為行為能力欠缺者選定監護人。
(三)確定監護缺乏正當程序
我國《民法通則》規定了法定監護中監護人的范圍、職責和選定等內容,但未涉及到法定監護設立的程序問題。一部完善的立法,必須要有相應的程序規則與之相配套。否則,立法的價值將無法實現。因此,現代成年人監護法律制度應做到實體保護和程序保護并重,使被監護人行為能力的確定、監護人的選任等都嚴格遵循法定程序,切實維護被監護人的利益。
(四)被監護人的權益保障力度不足
我國成年人監護制度的設計,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依靠親屬自治的認知上,認為監護人能積極主動為被監護人最大利益履行監護職責。于是,我國未對監護人的職責作過多的規定,也未規定成年人監護監督制度。當監護人不履行職責,甚至侵犯被監護人權益時,被監護人無法進行自我救濟。
(一)擴大被監護人的范圍
1、智能障礙者。2、特殊的身體障礙者。3、老年癡呆者。4、難以控制自身行為的惡習者。
(二)創設意定監護的法律制度
意定監護的創設,是新時期成年人監護理念——“尊重自我決定權”的立法體現,實質為賦予行為人在一定條件下自行選擇監護人之自由。意定監護尊重了被監護人意愿,減輕了法院負擔,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在被監護人民事行為能力衰退或者喪失后,無力監督意定監護人對監護的履行。于是,為了確保意定監護人能按照約定履行職責,意定監護還需要和監護監督制度聯系起來。具體來說,在行為人與意定監護人訂立監護合同后,需經公證機關公證,交由法院備案登記。當行為人行為能力衰退或者喪失時,由意定監護人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向法院申請,確定行為人的民事行為能力。經中立機構的司法鑒定,并會同行為人及其親屬、訴訟代理人及相關專家討論后,作出行為人行為能力的認定,為其選定監護監督人后,意定監護正式開始。
(三)規范確定監護的程序
1、通過司法程序認定成年人的行為能力
除法院通過司法程序宣告外,任何人都不得被無端斷定為行為能力欠缺者。其次,為確保成年人行為能力認定結果的客觀、公正,成年人行為能力的認定,需由中立機構通過司法鑒定程序作出。再次,法院在審查成年人行為能力時,應當會同成年人的親屬、訴訟代理人、鑒定人等共同審查,確保法院最終認定的正確性。
2、明確監護人的選定程序
現代我國家庭形態及親屬關系已發生了巨大變化,親屬不再是擔任監護人的最佳人選。因此,監護人的范圍不應該再以被監護人的親屬為限,監護的社會職責之作用應當凸顯。當身心障礙者無法得到家庭成員有利的監護時,社會福利機構應發揮救濟之作用。對于監護人的選任程序,建議取消監護人法定順序之規定,堅持“有利于本人”選任原則,完善監護人的選任程序。首先,聽取被監護人的意見,獲得對被監護人的需求直接了解。其次,應該聽取被監護人親朋好友的意見,全方位多層次地掌握被監護人的生活狀況等信息。最后,法官綜合各方因素,根據被監護人最大利益的原則,選定監護人。
(四)增設被監護人的權益保障措施
1、明確監護人的具體職責
首先,在履行監護職責時,監護人負有尊重被監護人意愿的義務。不管在何種監護措施下,被監護人為日常生活及純獲益的行為能力都不應當被剝奪。其次,監護人應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適當、勤勉地處理被監護人的人身事務和財產事務。
2、建立監護監督制度
監護監督,就是對監護人的監護行為進行的監督,它以監督監護人執行監護事務的情況為主要內容。被監護人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及其他近親屬,或者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等,既可是監護人,亦可是監護監督人。福利機構適于擔任監護人,居委會、村委會適宜充當監護監督人。在選任監護監督人時,由法院綜合各方意見和因素,確定監護監督人。監護監督人的職責主要有∶監督監護人是否認真履行監護職責、監護人對被監護人的人身控制是否超過必要程度、監護人是否有侵害被監護人財產權益的行為;當發現監護人一職缺位時,應請求法院重新選任;當出現緊急情況時,及時作出必要處分;當監護人有損害被監護人行為時,監護監督人應代表被監護人提起訴訟請求賠償等等。
參考文獻:
[1]李霞.論禁治產人與無行為能力人的當代私法命運[J].法律科學,2008,(5).
[2]楊立新.成年監護制度納入侵權責任法是未雨綢繆[N].法制日報,2009-08-12(12).
[3]黃麗妮.我國成年人監護制度研究[D].南昌大學,2012.
作者簡介:王琳瑜(1992-),女,漢族,山西長治人,現為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