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學 李亞楠
中日善意取得制度的比較研究
西北政法大學李亞楠
摘要:善意取得制度源于日耳曼法“以手護手”原則,最初見于《德國民法典》中,其設立目的在于保護善意受讓人的利益及交易安全。本文主要從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關于善意取得制度的不同法律規定進行比較,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和了解這一制度,從而更好地完善我國的善意取得制度的相關法律規定,進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善意取得;中國物權法;日本民法典;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092-01
善意取得制度源于日耳曼法“以手護手”原則,即優先考慮善意受讓人的利益及交易安全,首先在《德國民法典》中確立,而在后來的制度發展沿革中又加入了羅馬法上取得時效制度中的受讓人應當為善意這一要件,從而形成了近現代的善意取得制度。“以手護手”原則是指在占有委托的狀態下,即使前手所進行的交易存在瑕疵,后手交易產生的法律效果也不會因為前手的交易瑕疵而受到影響。這是對古羅馬時期“發現我之物,我即取回之”這一原則中體現的絕對的物權追及制度的一項限制。
中國和日本兩國都屬于大陸法系國家,就善意取得制度的歷史淵源上來說并無差異,但是由于適用財產性質以及構成要件等的不同,兩者在概念上自然有所不同,主要體現以下不同含義中。
中國民法中,善意取得制度是指沒有處分權限的出讓人將其占有的動產或者登記在其名下的不動產予以處分,出讓給第三人或者為第三人設定他物權,當滿足特定的條件時,善意第三人就可以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取得改標的財產的所有權或者他物權,且真正所有權人或者他物權人不得追索的制度。
日本民法中,善意取得一般稱為即時取得,是指第三人平穩而公然地占有動產,且該行為人受讓該動產時主觀上出于善意且沒有過失,則該第三人取得行使于該動產上的權利的制度。
(一)中國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現狀
在我國《民法通則》中并沒有對善意取得制度作出明確的規定,直到2007年《物權法》第106條中才對該制度以法條的形式作出明確的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此外,我國《票據法》《拍賣法》《信托法》等部門法中也有關于善意取得制度的部分規定,雖然不太成體系,但也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物權法中關于善意取得制度規定的不足,對司法實務活動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二)日本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現狀
《日本民法典》中對善意取得制度有明確且完整的規定,比我國善意取得制度的規定更為完善和成熟。《日本民法典》第192條規定∶“平穩而公然地開始占有動產者,如系善意且無過失,則即時取得行使該動產上的權利。”與此同時,日本商法和支票法中金錢、金融票據、支票等有價證券都可以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此外,在日本涉及特定外國文化財產的法律和其他方面的法律中也做出了善意取得的特殊規定等。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不但在民法典中對善意取得制度做了較為完善的規定,而且在整個民商事立法體系中也做了比較系統的整合,這是值得我國善意取得制度立法學習的。
(一)中日善意取得制度的相同點
1、兩國都規定受讓人取得財產的對象必須為無處分權人
具體表現為:我國善意取得制度對該要件的規定是轉讓人擁有權利外觀,但無處分權而實施無處分權行為;日本民法的規定為受讓人須是從無權利人處取得占有。
2、兩國都規定受讓人必須通過交易行為取得標的物
因為善意取得制度是為保護民商事交易行為而設置的,要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就必須有有效的交易行為。
3、兩國都規定受讓人取得受讓財產時須為善意
它們都要求受讓人在受讓財產時主觀上須為善意,其后是否知道出讓人權利存在瑕疵均不影響受讓人相應物權的取得。
(二)中日善意取得制度的不同點
1、中日適用財產的性質不同
這是中日善意取得制度構成要件中最大的不同之處。中國《物權法》第106的規定,在我國動產和不動產都適用于善意取得制度;《日本民法典》第192條規定,善意取得制度僅適用于動產物權的變動,即適用該制度的財產類型須為動產。
2、中日對占有的要求不同
中國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中并沒有對財產的占有做過多的要求,只是作為取得動產物權的公示方式來強調;而日本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中,除對客體要件(動產)的規定外,還著重規定了占有的效力。
3、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
中國善意取得制度規定,無處分權人與善意受讓人之間存在因交易行為而產生的債權債務關系,因此雙方當事人具有相應權利轉移的權利和義務。在原權利人與無處分權的讓與人之間,我國《物權法》第106條第二款規定:“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據此,善意取得發生后,真正的權利人只能要求無處分權人賠償損失,而不得向第三人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
日本民法規定因為即時取得制度而取得動產所有權者和無處分權人之間的債權關系,與轉讓人是有權處分人時的效果一樣,即時取得能夠獲得在這一財產上行使的權利的結果。根據即時取得制度保護交易安全的宗旨,取得相應權利的受讓人,對原權利人原則上是沒有不當得利返還義務的。但是如果善意受讓人是無償取得該動產,且其權利的取得欠缺法律上的原因時,那么根據民法上的公平原則原權利人是可以向其主張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的。
善意取得制度是中國和日本民法上共同的一項重要的財產制度,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本文主要是通過對善意取得制度的淵源、概念、立法現狀、及中日善意取得制度的異同等方面進行比較,從而學習和借鑒日本善意取得制度的優點,并結合中國具體實際,更好地完善中國的善意取得制度,如補充盜贓物善意取得的相關規定,增加相關術語的界定等,從而完善我國的法律制度建設,進而更好地保障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德)K?茨威格特,(德)H?克茨著,潘漢典,米健,高鴻鈞,賀衛方譯:《比較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殷建平譯:《日本商法典》,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3](日)我妻榮:《日本物權法》,有泉亨修訂,羅麗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4]韓赤風:《善意取得中外比較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
[5]戴強龍:《淺議善意取得制度的完善》,《法制與社會》2014年。
[6]謝瀟:《我國物權法中善意取得制度的理念探究》,《法制與經濟(中旬)》2014年。
作者簡介:李亞楠(1989-),女,漢族,陜西西安人,現為西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