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城市公共藝術互動性構建
段然
(重慶郵電大學傳媒藝術學院,重慶 400065)
摘要:在當今全球化語境下,呼吁藝術要突破觀賞性走向互動性的呼聲源源不斷。面對如此多的觀點,尋求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的新出路,必須拿出最清醒的態度——現代城市公共藝術要走突破觀賞走向互動的道路。
關鍵詞:現代城市;公共藝術;互動性
在當今全球化語境下,呼吁藝術要突破觀賞性走向互動性的呼聲源源不斷。對于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有著多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現代社會城鎮化建設不斷加快,城市公共藝術為了講究效率,要重點突出城市公共藝術的視覺美;另一種觀點認為西方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發展早于我國,我國照搬西方公共藝術設計之路,照學西方公共藝術設計即可;也有一種觀點代表無所謂的態度,認為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的過程和設計思想不重要,只要設計出好作品就行。面對如此多的觀點,尋求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的新出路,必須拿出最清醒的態度——現代城市公共藝術要走突破觀賞走向互動的道路。
現代城市公共藝術是以景觀環境為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藝術主體,通過景觀環境中公共藝術的獨特表現形式和特征來彰顯城市的個性魅力,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使人們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適感和愉快感。而公共藝術互動性是指在藝術的范疇內強調由公共藝術引發的的交往活動,究其創作和建設的初衷,大眾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強調的是公共藝術與受眾間的互動。通過大量的實地調研發現,近年來,我國城市公共藝術在大量發展和建設之中,而真正打動人心的公共藝術作品卻少之又少,人們往往只限于“看”到公共藝術作品,完全無法融入到公共藝術作品中與之交流互動。表面上看這樣的公共藝術是美化了城市面貌,但實質上它猶如一個華麗的卻毫無精神實質的軀殼,無法帶給人們心靈滋養,無法傳遞給人們人文精神,人們在觀看景觀之后就會把它遺忘了。這樣的現象不由得讓我們重新省思,現代城市公共藝術不能打動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設計師不用心嗎?是大眾的不懂審美嗎?我想都不是,而最根本的原因存在于現代城市公共藝術還僅局限于形式上,停留在供人們“觀賞”的層面上,人與公共藝術缺少或者根本就沒有任何互動。
在傳統的公共藝術作品中往往是希望人們遠遠駐足觀望,甚至會在公共藝術旁邊立上“靜止攀爬”、“靜止觸摸”等這樣一些警示牌,以防止不良公民的損害。公共藝術作為城市的一部分,不僅應具備裝飾和美化城市空間的作用,還應更多的與人產生互動,滿足人們身心交流的功能。隨著現代藝術與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目光也逐漸從傳統觀賞性公共藝術轉移到具有交互性公共藝術上了,交互性公共藝術逐漸深入人心。公共藝術創作者們希望當人們走在街頭,漫步城市景觀中,玩耍于城市廣場時,在享受公共藝術帶來視覺美的同時,可以有選擇的參與其中,主動地體驗公共藝術帶來的與人的交流、互動。這樣具有交互性的公共藝術的建構,依靠的根本在于技術的發展。科技的發展與進步,使公共藝術中越來越廣泛的運用到電子技術,例如拍照攝影技術、數字媒體技術、音效聲響技術、生理感應技術等,這些技術的融入構建出公共藝術交互性的新功能。例如美國藝術家保羅·迪馬利尼斯(Paul DeMarinis)創造的《雨舞》(Rain Dance)就是一項有著極強交互性的設計作品,作品運用人耳感知不到的聲波和聲音震動來控制水柱的出水量,直到水遇到打雨傘,聲音才會被解碼且回響于雨傘表面,雨傘轉化為喇叭的功能。人們在如此特別的水柱下撐傘,可以參與并感受到水與聲音的交流、電子聲音的混合、節奏與旋律的共振,而參與者由于身高的不同、打傘姿勢的各異,與作品交互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而這些交互性的感受才是這個公共藝術真正魅力所在。
現代技術的發展給公共藝術帶來長足發展的可能,而吸引人們積極參與到公共藝術中去的一個積極因素就是公共藝術趣味性的引入,趣味性通常指公共藝術通過營造一種趣味意向給受眾帶來一定程度的愉悅感,激發受眾主動欣賞、參與、探索和思考,在愉悅中傳遞作品的精神內涵,從而實現公共藝術作品的價值。
可以運用到一些設計形式來營造公共藝術的趣味性,例如“夸張”的趣味手法,將事物的某些特點進行超常規的夸大和延展,得到公共藝術的趣味性;運用“借用”手法,可以通過借助人們熟知的事物表現新的主體思想,在借用手法中,內容與形式之間的嚴重脫節而產生的不協調感往往是作品的趣味性所在;運用“對比”手法能夠將兩種含有對立因素的形體進行有機結合,使之產生矛盾的沖突,二兩者相互的對比強化使藝術作品視覺效果更佳鮮明而豐富。在公共藝術中運用到這些設計方法能夠大大增強作品本身的藝術趣味性,增加作品本身的吸引力,也大大吸引人們參與到公共藝術的互動中去。
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交互技術的發展運用、藝術與技術的高度融合等,使公眾參與公共藝術作品的形式發生了質的變化,公共藝術能夠通過聲音、肢體語言、形象模式進行識別,使受眾與公共藝術產生交互,實現公共藝術創造與藝術體驗的雙向交流,突破藝術活動的單向模式,使公共藝術產生新生活力,具有更多更強的藝術感染力。
在未來的發展中,藝術者和科技者更加深入的合作,會使現代城市公共藝術互動性構建更加成熟,公共藝術的交互性作為一種新型公眾參與藝術的形式發展得更加普遍而全面,新技術手段在公共藝術互動中的運用必然會成為未來公共藝術的發展趨勢。作為城市公共藝術者,要具有時代感,走在技術的前沿,把藝術放在技術的高度上去創造藝術,而與此同時,也不能僅僅只依靠技術,擁有過硬的藝術基礎,融入趣味性的藝術思想、文化底蘊,然后合理而恰當地運用先進技術,將藝術與技術完美結合在城市公共藝術之上,實現現代城市公共藝術互動性的構建。
參考文獻:
[1]翁劍青,城市公共藝術[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2]白雪竹,李顏妮,互動藝術創新思維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3]姜竹青,公共藝術漫步[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4]李旭,論“趣”的美學特征和變現形態,學習與探索[J],2000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5-0036-01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J0-05
作者簡介:段然,重慶郵電大學傳媒藝術學院藝術設計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