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傳統人文經典,養正氣正知正見
張洪義
(安順學院,貴州 安順 561000)
摘要:針對目前社會上猖獗的邪教、傳銷和詐騙活動,人們自然總結出許多防范條例。然而究其原因,這是屬于“治標”的范圍;若一味地堅持使用,還會傷害自己、他人和社會。在筆者看來,提升人自身的內心力量,方為治本之計、長久之策。閱讀、蘊藉傳統人文經典,熏陶性情、開發智慧,是最好的提升內心境界的方式。筆者以《論語》為例,詳細說明了這一觀點。
關鍵詞:傳統人文經典;正知正見;《論語》
針對目前社會上邪教、傳銷、詐騙活動猖獗,很多人自然而然地總結出許多防范招式或攻略。這當然很有作用,但那些邪教、傳銷、詐騙分子的作案方式層出不窮,不斷推陳出新,甚至利用民眾的“防范招式”來作案,讓人防不勝防。況且如果我們普通人整天存著“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的心態與他人交往,心里老是掂量著防范,那么內心是多么冷酷、孤獨的呀!而人間也變得毫無溫暖,人們提心吊膽地過活,和諧社會從何說起!那么是否有無需防人而“以不變應萬變”的方式來避免邪教、傳銷、詐騙的傷害呢?答案是有的:我們先要管好自己、先看住自己的心。
人們常說“自欺欺人”。確實如此,人只有自欺(內心明明覺察到那是錯的然而還照做不誤),才可能欺人或者是被人欺。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內心沒有被騙的因素,那么別人是根本不可能欺騙到自己。別人欺騙我們的前提是我們先欺騙了自己。詐騙分子(包括邪教、傳銷,下同)基本上是利用我們的貪婪、憤怒、恐懼或者無知(我們是在他們的引誘下覺得自己特別的無知)來傷害我們。這四種因素在我們普通人身上都有,只是平時隱藏在內心深處沒有覺察而已,一旦遇到外境的引誘,那就一發不可收拾地暴露出來。詐騙分子把我們內心深處的貪婪、憤怒(在內心深處叫嗔恨)恐懼和無知引誘出來,設置陷阱,傷害我們。如果我們心中根本沒有或者少一點貪念、嗔恨、恐懼和無知的話,那么我們就不可能上當受騙。
這個觀念對大學生在當下和以后人生中防詐騙顯得更為重要。大學生可以說是“半成人”、“半獨立人”。他們的思想、生活乃至人格還沒有完全獨立,然而他們對生活費的使用、課余和假期時間的安排卻有一定的自主權,學校、老師和家長沒法也無需替他們作主。但他們對自己、他人和社會的認識還不充分,往往在思想、心理和行為上出現偏差。這就非常容易被詐騙分子利用,一方面利用他們的不成熟,另一方面利用他們對自己財物和時間的自主權。因而最近一段時間,針對大學生的邪教傳播、傳銷組織和詐騙行為相當多,不少大學生上當受騙乃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那么大學生如何有效地防范呢?當然這和社會上大多數人的防范方式有共同之處:一方面是盡可能地多記住一些非常實用、可操作性的防范招式;另一方面是減少乃至根除內心的貪念、嗔恨、恐懼和無知,這是根本所在。然而,結合大學生的成長實際,引導他們的內心成長即第二方面的防范方式顯得更為重要、更有長遠意義。大學生處于思想認識、心理發展的關鍵階段,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涯基本上奠定他們一生的生命方向和格局。如果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閱讀一些中外的傳統人文經典,充實心靈,提升對自己和世界的認識,從而塑造人格、鍛煉意志,那么最終成為一個有著獨立精神、敢于擔當的人。對個人來說,他的生活必定充實幸福;對他人、社會來說,他敢于擔當、奉獻。當然,他們絕不會去欺騙他人也不太可能被人欺騙,因為他們的內心干凈、光亮,貪婪、嗔恨、恐懼和無知的意念較少。
傳統人文經典很多,涵蓋中國、西方、印度三大文明傳承中兩千五百多年的哲學、文學、歷史、藝術經典,浩如煙海。然而對一個大學生來說,并不要求完全讀完、讀懂,這既不可能又沒必要,因為這些經典連許多學術大師也不敢說自己完全懂?!吨杏埂罚骸熬又蕾M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蔽覀兇蠖鄶等藢鹘y人文經典的理解都處于完全不懂和完全懂之間,不可能完全不懂也不可能完全懂。因而我們對閱讀傳統人文經典應抱著這樣一種態度:腳踏實地用功閱讀切于自己性情和理解能力的經典,深入內心涵養潛玩品味,時間久了,以前已懂的意味更伸長,以前不懂的慢慢地也能領會;不因為有不懂的就放棄,也不因為有懂的就滿足。這就是孔子“下學而上達”、莊子“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的態度。因而在大學四年時間中,應該對人類三大文明傳承的人文經典有一個總體的了解,并對最核心的經典要有深入的閱讀。如果能做到的話,也就是把人生學問的根基打好、框架搭起來,為以后人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好堅實的基礎。這不是大學生最有意義、最重要的學業嗎?這不是大學生真正防邪教傳銷詐騙的立身之本嗎?
《論語》是我們中國兩千五百年來讀書人必讀的一部書,是中國人文傳統的核心經典。錢穆先生說:“今天的中國讀書人,應負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盵1]《論語》因其平易近人、貼切學者日常生活,是引導我們初學入門書;《論語》因其蘊味無窮、上達圣人天道天命,是印證我們成學到家書。因而我們應秉著諄諄的誠敬心仰望著他,在生活中隨時體貼,讓他成為我們的依靠,陪伴我們的成長。這可以讓我們真正地安生立命、活在當下而展望于無窮的未來。
下面我以《論語》為依據經典,從中品讀出大學生如何自立做人進而認識他人社會、防范邪教、傳銷、詐騙。在生活中,人們經常對某一類人或事趨之若鶩,那我們自己該怎么辦呢?孔子的學生子貢也遇到這個問題?!墩撜Z·子路篇》記載: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卞X穆先生的解釋非常好,他說:“一鄉之人,若宜有公論,然亦各自為類似以為好惡。若一鄉同好,恐是同流合污之人。一鄉同惡,或有乖世戾俗之嫌。惡人不之惡,疑其茍容。善人不之好,見其無可好之實。然則公論貴乎合道,不貴以多少數為衡量?!盵2]很多時候,我們對眾人都喜歡和厭惡的事情拿不準,或許應保持這樣一個態度:多看看真正有學問的人的想法言行,以他們為準。比如,現在社會上有很多邪教往往裝扮成正教的形象,而且名目復雜,大學生不太可能正確地辨別。因為宗教教義一般都很高深,而且世界上主要宗教都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理論和歷史不是一般人能完全搞懂的。因此在遇到宗教信仰問題時,應多向有正知正見、品行高尚的老師或者前輩咨詢,保持一種謙虛、謹慎的態度,不簡單地跟風,也不隨意判斷評論。
夫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論語·衛靈公》)對世人都討厭或喜歡的人,我們該怎么觀察呢?夫子指點我們:“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為政》)朱子《論語集注》解釋較為顯豁:“以,為也。為善者為君子,為惡者為小人?!盵3]這是第一步,先看其行為后果是善是惡。做善事是君子,做惡事為小人?!坝?,從也。事雖為善,而意之所從來者有未善焉,則亦不得為君子矣。”這是第二步,再看人的內心動機是為了幫助別人呢還是為了自己的名利,前者是善,后者為惡。在現代倫理學看來,如果一個的行為和動機都是善的,那就可以判定此人為善人。但在夫子看來,這還不夠,還沒有觀察他能否安于為善。安于為善,才算得上是君子。如果不能安于為善,那還需要下功夫,不斷修養。朱子注曰:“安,所樂也。所由雖善,而心之所樂者不在于是,則亦偽耳,豈能久而不變哉?”這是第三步,看他是否安于做好事。我們常說,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如果一個人安于做好事,而且在做好事的過程中感到快樂,那他的境界就很高了。安在哪里,這是人的性情、志向和功夫休養,從這里通透地觀察一個人:如果他安于行善,能立馬喚起我們內心同樣的行善愿望和力量;如果他不能安于行善,也能引發我們反省自己。如果能這樣來觀察人,他在我們面前還有什么可以隱藏得住的呢?還有什么人可以蒙騙到我們呢?當然這種觀人的功夫,歸根到底還是自己認識自己的功夫修養。朱注引程子語:“在己能知言窮理,則能以此察人如圣人也?!鄙圃?,斯語也!
假如我們能如是了解自己和他人,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很瀟灑自如:平日里根本不用提防他人,當他人欺騙我們的時候,在第一時間能反應過來,避免災禍。孔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論語·憲問》)錢穆先生《論語新解》白話翻譯為:“不在事前逆測詐我,不在事前揣想人對我有不信,但臨事遇人有詐與不信,亦能先覺到,這不是賢人嗎?”[4]或許有人以為,仁人君子,心存天下,以救人為己任。如果發著求救的呼聲來欺騙君子,那他必定上當。這種事情,孔子與弟子也有討論。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善垡?,不可罔也?!保ā墩撜Z·雍也》) 朱子《集注》曰:“逝,謂使之往救。陷,謂陷之于井。欺,謂誑之以理之所有。罔,謂昧之以理之所無。蓋身在井上,乃可以救井中之人;若從之于井,則不復能救之矣。此理甚明,人所易曉,仁者雖切于救人而不私其身,然不應如此之愚也?!盵5]朱子說的甚是:仁者雖切于救人,但有智的觀照;自己只有先跳出困境,才能把別人拉出來?!墩撜Z》上述五章給我們指點了人生的方向:緊要的是提升自己的道德涵養和生命境界、充實自己內心的力量,而利益眾生乃是天長地久、快快樂樂的事情。這種境界,我們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不亦說乎?
參考文獻:
[1]錢穆:《孔子與論語》,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44頁。
[2]錢穆:《論語新解》,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第347頁。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56頁。
[4]錢穆:《論語新解》,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第379頁。
[5]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91頁。
別是暴力、黃色等。這些垃圾信息通過網絡傳播,嚴重毒害了當代大學生,對大學生的身心造成了不良影響,腐蝕著大學生的道德。大學生情感比較薄弱,控制力不強,社會化不夠成熟,容易受這些不良信息的影響,走向墮落。網絡的虛擬性給當代大學生身心造成了一定成都的影響,使得一部分大學生沉溺與網絡虛擬的世界里面。虛擬世界充斥大學生的頭腦,讓他們錯誤的覺得在這虛擬世界里面什么都有。虛擬性讓大學生不必面對面去交往,不必在意交往對象的社會層次、生活方式、身份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長期下去對大學生的身心也造成了不良影響,特別是深陷網絡的大學生網民,使得他們和其他同學的接觸越來越遠,人際關系隔閡,他們只需要和電腦接觸,在網絡上找到滿足,這樣容易產生自閉、孤獨、消沉等情緒?,F代網絡容易導致大學生迷失,網絡游戲的刺激使得一部分大學生深陷其中,沉迷于網絡,忘記了自己進入大學生的主要目的和任務,荒廢了學業,有些大學生受網絡游戲的影響,模擬網路游戲中打打殺殺的情景,走向墮落和犯罪。
作者簡介:張洪義,男,1987年生,復旦大學哲學碩士,安順學院教師。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5-0080-02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G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