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強雙校區高低年級教育聯系的幾點建議
——以重慶交通大學為例
王成
(重慶交通大學,重慶 400074)
摘要: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多的高校施行雙校區辦學。本文針對雙校區教學運行過程中,高低年級缺少互動以及對低年級缺乏學業引導這一問題,以重慶交通大學為例,從教師管理、校車運行、社團建設等方面提出加強雙校區教育聯系幾點建議。
關鍵詞:雙校區;教育聯系;建議
當代高校,隨著大學教育的普及,大學生數量不斷增多,由于原有教學面積的限制,很多高校不得不擴展第二校區,施行雙校區辦學。由于雙校區一般相隔較遠,在教學管理運行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以重慶交通大學為例,針對雙校區管理運行過程中,高低年級學生互動較少,缺少對低年級的學業引導等問題,提出整改措施。
2011年起重慶交通大學雙福校區開始啟用以來,學校開始了雙校區運行管理,一、二年級在雙福校區,三、四年級在南岸校區。近四年的教學管理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也遇到了許多問題,尤其是在高低年級互動方面面臨很多挑戰。由于重慶交通大學雙校區相隔較遠,交通不便,高低年級的交流和互動較少,缺少高年級對低年級的引導,給低年級學生帶來很多不便。此外,由于大部分教師平時除了上課時間以外都住在南岸校區,與雙福校區的低年級學生交流較少,對低年級學生的學業引導不足。本文結合重慶交通大學實際,為加強雙校區教育聯系,加大對雙福新校區低年級學生的學業引導,促進南岸—雙福校區聯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學業導師對低年級學生的學業引導至關重要,可以促使低年級學生快速找到努力的方向。對此,應嚴格執行學業導師制度,為雙福校區一、二年級學生配備學業導師,負責學生制定學習計劃、規劃學業生涯、疏導心理及思想等方面指導工作,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了解專業特點、解答學生對專業的疑問、引導學生興趣方向以及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思維習慣和科研興趣,對學生進行科研啟蒙,加大對雙福校區低年級學生的學業引導。要求每一位學業導師指導的學生建制班不得超過兩個,每月至少與指導的學生見面交流兩次并做好記錄,進一步落實學業導師制。此外,學業導師須暢通與學生日常交流渠道,如采用QQ群、電子郵件、電話等方式交流,多渠道了解學生動態,每學期提交一次對所指導班級學生的評價和工作總結,進一步落實學業導師制度。
除學業導師外,學院將充分發揮專業基礎課教師對低年級學生的專業引導作用。現大一、二年級學生每學期均開設有專業基礎課,覆蓋各個專業,擔任這些基礎課教師大部分為學院各系專業課老師。對此,學校應充分利用現有教師資源優勢,進一步調整專業基礎課教師隊伍,選用具有土木工程及相關工程專業知識背景的教師擔任基礎課教學,要求基礎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結合講解,促進低年級學生學好專業基礎課,增加低年級學生了解專業知識的渠道。此外,要求專業基礎課教師每學期至少組織1次交流會,解答所帶學生對專業方面的疑問。
雙校區交通不便是限制兩邊學生交流互動的主要原因,對此,學校將增設學生往返校車。在校車運行過程中,根據學生乘坐班車情況不斷調整班次,盡可能滿足學生需求。另外,充分利用教師班車,在教師班車有空缺的情況下,允許學生乘坐,最大化利用校車資源。針對學校、學院舉辦大型活動時存在的交通阻礙,根據學生參與人數,在校車不能滿足要求的情況下,可提出增派校車申請,為雙校區學生活動提供交通便利。
以學校和學院組織的各項大型活動為載體,搭建兩校區共同活動平臺,不斷加強南岸—雙福校區學生互動。例如:在已經成功舉辦的重慶交通大學第29屆橋梁文化藝術節中,開幕式、初賽、閉幕式均安排在雙福校區舉行,決賽安排在南岸校區舉行,通過舉辦形式和地點的轉換,促進兩校區學生交流;在正在進行的重慶交通大學結構設計競賽及第九屆全國設計競賽選拔賽活動中,雙校區同時布置活動場地,每周安排校車接運雙福同學到南岸校區創新工場,和南岸校區高年級參賽同學一起統一進行加載試驗,實現南岸—雙福學生同臺競技。諸如此類活動平臺應不斷構建、增多,旨在為南岸—雙福校區高、低年級學生互動提供有利條件。此外,組建各類學生社團,以社團活動帶動雙校區學生互動。社團學生干部大部分由南岸校區高年級優秀學生擔任,通過社團各項活動、社團內部例會等定期或不定期到雙福校區指導低年級學生開展工作,選拔低年級優秀學生擔任社團干部,以高年級帶動低年級。學校應不斷調整、優化社團的組織形式,豐富各類社團的活動內容,最大化利用現有資源,加強雙校區學生聯動。
定期組織高、低年級學生座談會,增進雙校區學生交流。座談會內容涉及學習、生活、專業、社會實踐等各個方面,座談學生可以跨專業跨年級,根據高、低年級學生意愿,由學生輔導員協同合作,每月定期開展。根據座談情況,針對學生不同興趣愛好及意愿,組建各類興趣群,方便學生日常生活中繼續交流。除組織學生座談之外,可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其他形式的交流,例如在學生班級日常班會中,鼓勵高年級和低年級學生相互邀請參加班級會議、班級活動等,多形式促進雙校區高、低年級學生交流。
鑒于雙校區距離和交通的限制,除雙校區學生見面互動以外,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5-0115-02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G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