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財政政策發展歷史與研究
何茜
(遼寧社會科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1)
摘要:本文通過對我國建國至今對少數民族地區財政政策發展歷程的回顧,結合不同歷史時期與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財政政策的發展與轉變,分析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財政政策發展的時代基礎、根本宗旨與首要矛盾,以促進我國少數民族經濟科學良性發展。
關鍵詞:少數民族;財政政策;發展
項目:本文為遼寧省財政科研基金立項課題《遼寧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財政政策研究》(批準號:14C034)成果之一。
我國從建國至今一直將發展少數民族經濟作為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部分之一。根據我國國家發展背景、總體經濟環境及所處歷史時期不同,我國針對少數民族地區所制定實施的財政政策也不盡相同。
(一)初步形成階段(1949年——1958年)。在建國初期,我國當時面臨著艱難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此期間我國參加了朝鮮戰爭、受到歐美國家的經濟封鎖與制約。國內經濟由于受帝國主義殖民侵略處于發展格局失衡狀態。加之,大多數少數民族地區對新中國共產黨執政后的民族政策持有將信將疑態度。因此,我國政府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的財政政策主要是著眼于改善民族關系、解決民族平等與民族壓迫等問題。
我國在此階段進行三年恢復及第一個五年計劃。配合當時優先發展重工業發展的國內經濟需要,將原材料產地與實地生產相結合。同時以有利于少數民族發展為前提,從交通、工業、郵電、通訊等方面入手,對于少數民族地區以幫扶為主,有效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對于解決民族平等、處理民族內部糾紛問題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逐步規范、發展波折階段(1958年——1966年)。經過“一五”階段的初步發展,我國形成了以國有經濟為主體的所有制經濟結構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在隨后這一階段,國內出現自然災害,國際關系中出現中蘇關系惡化、中印戰爭等情況,國家經濟政策出現了較大失誤。“大躍進”中不合實際的目標,影響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在“以糧為綱”、“以鋼為綱”的原則下,中央提出了希望少數民族盡快接近并與漢族地區發展平衡目標,取消部分優惠政策。在少數民族地區推行漢族政策,推行“三三制”原則,造成農業發展水平大幅度下滑;“以糧為綱”與“以牧為主”原則造成了森林植被破壞、沙漠化嚴重等;對民族企業及機構的幫扶暫停。這些過失行為對少數民族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
(三)動蕩發展階段(1967年——197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整個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等發展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少數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受到了打擊,在全國經濟停滯的情況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暫緩。
1963年國務院制定并頒布的《關于改進民族自治地方管理體制的規定》在當時情況下被部分實施,國家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實施了收入和支出分項管理辦法,在文革將近結束時又恢復了“收支掛鉤,總額包干”的政策。
(四)恢復正軌及規范發展階段(1977年——1992年)。隨著1977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及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國正式開啟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時代。在鄧小平帶領下,我國依然將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作為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重中之重。
在《關于實行“劃分收支、分級包干”財政管理體制的暫行規定》中,恢復并保留了對少數民族自治區管理規定及扶持照顧政策。國家主要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衛生、通訊以及基礎設施建設都實行了專項補助。對于像西藏、青海等“老、少、邊、貧”偏僻地區企業實行優惠政策。這些舉措使得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得到了大幅度增長,逐步恢復了正常有序的良性發展。
(五)轉變發展軌道階段(1993年——2002年)。1992年10月,我國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內公共財政框架已逐漸形成。少數民族財政政策發生了轉變性發展。
1994年,我國在保留對少數民族地區優惠政策的前提下,開始對各個自治區實施分稅制。隨后頒布的《過渡期轉移支付辦法》中,規定對少數民族地區加大政策性轉移支付。中央政府對少數民族財政扶持政策,在21世紀初成效明顯,我國中西部的開發戰略得以有效實施。
(六)深入改革發展階段(2002年至今)。從2002年黨十六大召開標志著我國整體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這一階段,中央繼續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扶持力度。2005年制定頒布的《國務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規定》與2006年出臺的《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管理辦法》中,明確表示要繼續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增加對民族自治地方的資金分配,標志著我國少數民族財政政策的發展正在逐步深化發展。
(一)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時代基礎。從中央對少數民族地區制定實施的財政政策發展可見,少數民族地區財政發展受所處國內、國際政治環境影響。我國政府解決少數民族經濟發展問題上,不僅停留在解決民族問題,而是將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等相關因素相融合,平衡各個因素,才可構建良性持久發展的民族政策。
(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根本宗旨。我國從文革之后,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重點放在“老、少、邊、貧”地區。從我國對少數民族地區財政政策及投入資金逐漸增加可見,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根本目的不在于使得一些“老、少、邊、貧”地區拉動我國經濟發展,而是消除貧富差距、縮小貧困范圍,重點在于“以人為本”的發展。
(三)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首要矛盾。解決少數民族地區貧困落后根本問題在于解決少數民族地區貧富差距問題,即縮小少數民族地區城鄉之間差距,從醫療衛生、城鄉發展、公共教育等問題上顯得尤為明顯。我國對少數民族地區資金投入與扶持主要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城市部分,現依然存在諸多游牧民族人口貧困現象。縮短少數民族地區城鄉之間差距比縮短少數民族地區與內地之間的差距更為重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從政治層面防范民族問題發生。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模式已從農業畜牧業向因地制宜的多種經濟模式共同發展轉變。目前,我國逐漸從解決貧困向“以人為本”經濟共榮方向改革,有效促進少數民族經濟可持續發展。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5-0192-01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F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