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璇
摘 要:近些年來,大學生心理危機問題及其產生的后果漸漸引起社會與學界的廣泛關注,對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也成為學者們的研究重點之一。大學生心理危機實際上伏筆于初、高中階段,沒有良好的心理結構才是導致大學階段學生心理危機最終形成并爆發的關鍵。當我們認為心理危機是大學期間形成、發展時,心理危機干預應對就已經遲緩,只有在新生入學時開始構建良好的心理結構才是真正有效的手段。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遲緩;應對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4-0064-02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頻發,在給當事人帶來不同程度的困惑甚至傷害的同時,還在一定時間、一定范圍內造成了較大的負面社會影響。目前,國內各高校都有相關的心理干預措施,甚至部分高校從新生入學就開始建立學生心理檔案,這些措施在減緩大學生心理危機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盡管如此,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發現,現有的方式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當前大學生心理危機頻發的現狀。
一、現有心理危機干預方式
國內高校目前的心理危機干預主要分為預防與疏導兩大類,預防主要表現為建立學生心理檔案,通過定期調查、測試、同學之間的反饋等方式來實現對學生心理狀態的跟蹤,利用數據量表進行預判,對心理危機的形成或暴發及時進行干預,最終實現減少心理危機事件次數與頻率的目的。疏導則主要作用于已經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這些學生在進行疏導前就已經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機,我們無法僅僅憑借言語交談的方式將他們從中度及中度以上心理危機中解救出來。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往往需要使用應用心理學的相關技術,如行為療法、森田療法等等。
由于各高校間人格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應用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相關實力與儲備并不均衡,大部分高校只能結合自身特點偏重于其中一種,少數高校才能夠實現兩種心理干預同步實施。盡管預防與疏導相結合才能發揮出較好的心理危機干預效果,但短時間內顯然不會是每所高校都可以實現這樣的一種結合,現有的心理危機干預整體成績并不理想也用事實做出了說明。
二、現有干預方式的遲緩性
根據相關調查數據[1-2],我們有理由相信,即便全部高校都具備了足夠的心理疏導能力,同樣無法真正走出大學生心理危機頻繁的困境。因為,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很大程度上可以視為中學時代心理問題的延時性發作,高校現有的心理危機干預措施(預防與疏導)在應對上已經遲緩。
我們不難從現有的文獻中發現,學者們基本上潛在地將大學生心理危機研究限定在大學生的大學生活期間,并用科學的實驗、問卷調查與嚴謹的統計數據將大學生心理壓力與危機歸納為學業、家庭、人際交往、社會生存、戀愛、經濟、就業等幾個方面。我們毫不懷疑其科學性,但我們認為這樣的研究數據與結論并無法從根本上回答這樣一個問題:這些問題在中學時代基本都應該存在,為何危機偏要集中爆發在大學期間?
如果從社會責任角度看,似乎因為大學生承載著過多的家庭、社會的期望,因此心理沖突較多,容易導致心理疾病與嚴重心理障礙。但相關文獻顯示,大學期間壓力并不是呈現增長趨勢,而是兩頭高中間低,大一、大四學生心理壓力高過大二、大三學生。同時,還有不少學者發現新生的心理問題呈上升趨勢[3],因學習壓力、環境適應障礙等原因引起的精神性疾病休學現象也主要發生在低年級學生中[4],大一年級學生的心理亞健康比例在四個年級中最高[5]。
顯然,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其實在高中期間就已經存在,但一直處于蟄伏狀態,直到進入大學后爆發。我們現行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方法顯然并未與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銜接起來,心理危機干預中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并進行跟蹤、預判的方法,盡管以預防為目標但實際上已經存在天然的遲緩性。而心理疏導和心理治療更是在心理危機爆發或將要爆發時才會正式登場,不僅干預速度遲緩,此時其心理干預效果也難以讓人滿意。
三、大學生心理危機根源探究
盡管上升速度較為緩慢,但高校學生心理危機呈逐年上升趨勢卻是不爭的事實,盡管心理危機可以爆發于不同年級學生中,并不只糾纏大一新生,但如果我們從心理危機爆發的月份來看,不難發現其中深藏的某些規律。
有數據顯示每年3、4、5、11、12月是心理危機高發期,所占比重超過全年的70%,寒假所在月份心理危機相對較少發生。3、4、5月分別是學生返校期、應屆生求職高峰期,11、12月是新生入學初期與研究生考試緊張復習期,除去3月之外的危機多發月份剛好都是每學期當中時間段,正是心理上離開親情最遠的時候。此時遇到外在壓力,原有的隱藏的心理問題就會被放大,而已經存在的心理危機就可能被激發。
情感缺失或是心理依靠的消失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心理危機,在大學新生中這一點更明顯,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對后面幾年心理健康起著持續的負面影響。中學到大學正是一個從單純走向豐富、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過程,學生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和生活方式,其中跨度巨大。生活不會一帆風順,生活中的挫折、沖突和變化等壓力一定程度上能幫助成長,即便是獨生子女也明白這個事實。他們不是完全沒有遭遇壓力的心理準備,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壓力是否嚴重超出他們的心理閾值。
有學者進行大學生心理壓力研究,感覺自己承受較大或很大心理壓力的學生比重高達71.3%,心理壓力同時還導致相關不良反應[6]。也許在我們看來很平常的事情對于部分學生來說可能就會成為危機隱患,之所以如此,心理閾值低是一個繞不開的難題。心理閾值低并不意味著心理危機的必然性,因為學生還處在身心成長期,他們的心理閾值是可以不斷提升的。存在心理危機的那部分學生,心理危機爆發的原因不在心理閾值過低。而在于他們的心理閾值無法在面對壓力的時候進行有效的適應性提升。
與生理學或心理學意義上的耐受性不同,面對壓力的適應性意味著心理結構的完整性與穩定性。許多學者的研究指出,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集中在學業、家庭、人際交往、社會生存、戀愛、經濟、就業等方面,我們對這個歸納進行整理,將它們參照馬斯洛模型簡化為情感、生存、榮譽三類。其中情感類包含家庭、戀愛與人際交往;生存類包含社會生存、經濟、就業;榮譽類包含學業、人際交往、就業。通過這種劃分,我們發現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實際上幾乎已經涵蓋了他們生活的全部,心理閾值低、壓力適應性差所引發的種種心理問題甚至心理危機的根源在于大學生自身心理結構的缺陷。
四、大學生心理結構建構
整個社會似乎習慣于將大學生視為成年人,盡管認為他們還不夠成熟穩重、還有待歷練,但已經擁有成熟的心智。事實上這樣的主流看法恰好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壓力增加、心理危機頻發的重要推手。
中學階段以考上大學為核心目標,家長盡量減少孩子在學習外的精力投入;由于高考的壓力,學生的目標單一、生活內容單一,生存能力、交往能力、心理承受力的要求低、運用頻率低。中學階段沒有建立完整穩定的心理結構,一進入大學就直接被視為具備完整穩定心理結構,從某種角度來說,就像長期被禁錮的駿馬突然被釋放出來并要求跑出不可能的速度,陡然間評價標準的巨大反差與實際能力的缺乏加速了中學時期壓抑情緒的崩壞。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低于同齡人常模,心理障礙已成為近年來大學生厭學、退學和犯罪的首要原因則以數據與事實加以證明大學生心理結構存在重大問題[3]。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面臨各種壓力,壓力并不必然導致心理危機,只要擁有完整的心理結構,心理壓力就會均勻傳導,學生們將會有充足的心理冗余進行有效的適應性提升。現有的通過高考進行人才選拔的方式短期內不會有太大變化,我們無法通過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來構建良好的心理結構,因此建構完整的心理結構被強行推遲到大學階段,這也是為何大學生心理危機頻發的原因。
大學階段是青年身心迅速發展時期,也是校園與社會的過渡期,各種復雜情境作為社會生活的演練開始登場,中學時代關于大學生活的種種美好想象最終會遭遇現實,生活環境、學習方式、人際交往都成為學生必須面對的挑戰,理想與現實的距離會讓許多新生感到迷茫、困惑與壓力。學生將會不斷遭受各種挑戰與壓力沖擊,沒有完整的心理結構的學生心理危機風險將會不斷疊加。有研究表明,大一學生心理壓力應對無效比例高達12.40%[7],因此建構工作應該從入學階段開始。
大一新生往往需要一個適應期來調整自己的心態與認識,能夠從迷茫彷徨的困境中走出并明確自己未來方向的學生一般都不會產生心理危機,他們有自己穩定的心理結構。適應速度越快的學生,心理結構越穩定,發生心理危機的可能性越低。正確認識大學生心理危機問題本質上是心理結構問題,充分利用遭遇壓力前的黃金時間幫助學生明確自我意識、建構完整穩定心理的結構,不僅可以從根本上減少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還能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人生產生積極的長期影響。
參考文獻:
[1]張良,邵際曉,等.重慶市大學生亞健康癥狀與健康危險行為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2(2).
[2]陳東明,賴海雄,高倩.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模式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3).
[3]雎密太,張建新.大學生心理障礙干預模式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5,28(3).
[4]袁玉華,晉輝勇,趙擁軍.大學生因病休學原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1998,19(6).
[5]李玉良,王成申,周紅斌,等.鄭州市大學生亞健康現狀及相關因素分析[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06, 26(3).
[6]樊富珉,李偉.大學生心理壓力及應對方式——在清華大學的調查[J].青年研究,2000(6):40-45.
[7]周少賢.當代大學生的壓力狀況及其應對策略[J].心理研究,2009 (1): 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