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青云
摘 要:采用文獻研究法探討大學生學習倦怠的概況。辨析學習倦怠的概念、歸納梳理其產生的原因。提出調適學習倦怠的方法措施:積極主動培養各方面的技能;加強親子溝通;更新課程內容;改變教學方式方法等。希冀能為教育教學工作提供參考,并對學習倦怠的后續研究進行展望。
關鍵詞:大學生;學習倦怠;成因;調適
中圖分類號:B8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1-0050-02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和天職,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有利于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而調查研究發現,遲到、早退、逃課、上課玩手機以及考試作弊等現象像病毒一樣席卷著每個校園。研究結果表明,近來學生的學習狀態不容樂觀,且學習倦怠在大學生中表現得尤為嚴重[1]。大學期間“逃課”儼然已是他們的“必修課程”,甚至有的大學生感嘆,沒有逃課記錄的大學生活是不完整的。這種學習倦怠的現象不僅嚴重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更與社會以及學校的規定與初衷相悖。已有研究主要是以學習倦怠的影響因素及測量方法為主,對該現象提出的實用性的對策則是屈指可數,文章在梳理文獻的基礎上,結合教育實際提出調適的方法。
一、學習倦怠的界定
(一)倦怠的定義
倦怠(Bumout)這個詞語誕生于Bradley的一篇介紹青少年犯罪干預的論文中[2],但在當時并沒有進入研究者們的視野。倦怠作為一專業術語則是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弗魯頓伯格(1974)首先使用的,人們將弗魯頓伯格視作開啟倦怠研究的鼻祖[3]。他用倦怠描述個體在工作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消極行為以及感受到的負面情緒,這些工作人員中,以服務行業的工作者首當其沖。他們往往被要求對自己的工作或服務的對象投入大量的情感和精力,長期的超負荷工作,過分的情感投入最終導致工作人員工作投入降低,自我效能感低下,出現工作倦怠的癥狀[4],具體表現為沮喪、疲勞、焦躁不安、抑郁等。
(二)學習倦怠的定義
學習倦怠,顧名思義,是學習者對學習產生的一種厭倦和疲憊的狀態。學習倦怠(learning burnout)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由Pines最先提出,具體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發生的倦怠現象[5]。學習倦怠的概念由職業倦怠的概念遷移過來,包括一些癥狀表現等,如逃課、沉溺于網絡、考試作弊、掛科荒廢學業、人際關系不良、生活習慣不良等。國外一些學者認為學習倦怠所代表的含義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長期的課業壓力或負荷而產生精力耗損,對學校課業及活動的熱忱逐漸消失,對同學朋友情感冷漠的一種現象;國內學者的定義亦莫衷一是,其中臺灣學者則把學習倦怠定義為:學生在學習時有情緒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及個人成就感低落的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有課業壓力或其他個人心理層次上的因素等。大陸學者連榕、楊麗嫻等給出學習倦怠的定義是: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或缺乏學習動機,卻因各種壓力不得不參與學習時,就會感到苦惱、煩躁、抑郁,從而產生一種身心俱疲的心理狀態,最終消極對待學習活動,表現為情緒低落、行為不當、成就感低三個方面癥狀,這種狀態稱為學習倦怠[6]。
(三)學習惰性與學習倦怠
學習倦怠在認識方面、情緒方面、行為方面以及易發人群方面都與學習惰性存在區別[8]。學習惰性是學習者對待學習任務時,由于主觀因素或客觀條件主動延遲的行為,在此過程中,主體雖然有學習的意向,但動機不足,并且往往半途而廢,不能堅持學習任務。而學習倦怠是學習主體本身學習意愿匱乏或學習興趣減退,但由于各方面的壓力(家長期望、考試制度、獲取證書等)又不得不強迫自己進行學習的疲憊心理,但整個學習過程充滿了苦惱、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
二、學習倦怠的成因
Johnson(1978)、Vilalnova及Bowns(1984)通過研究均得出課業壓力是影響學習倦怠排名第一的因素,我國研究學者也總結了學生學習倦怠可能存在的原因,并進行了大量的相關因素的研究,如專業承諾與學習倦怠呈顯著的負相關[6]。
(一)外部因素
結合教育實際,筆者歸納出影響學習倦怠的因素。第一,家庭因素。教養方式、親子溝通以及家庭氣氛都是影響學生學習心理狀態的重要因素。家庭教養方式可以預測和解釋學生的學習。過度的保護和溺愛,會使孩子容易形成懦弱、膽小、退縮的性格特征,在偶爾的考試失利中,容易沮喪、抑郁,對學習亦會產生恐懼、焦慮的心理。反之,和諧的家庭氣氛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即使學生在校有課業壓力或者其他煩惱,能夠在“家”這個港灣及時得到排遣,也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學習中去。第二,學校因素。學習活動主要是在學校中進行,所以學校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關鍵因素。學習氛圍、學習資源、教師教學風格、學校課程以及考試的制度等,都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行為與心理。第三,社會因素。隨著各大高校的擴招,當今的大學生儼然已成為各個學校批量生產的“商品”,且這商品在這個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中處于一種“買家市場”的不利情境中。如今的學歷也僅起到敲門磚的作用,很多行業寧愿聘用那些有工作經驗的人員,而非有著滿腹理論,卻缺乏實戰經驗的大學生。努力與回報不成正比,學歷與薪酬失衡,那些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大學生開始兜售起“讀書無用論”的思想。前途的一片茫然,使得很多大學生失去了學習的信心,陷入痛苦、無助、沮喪中難以自拔。
(二)內部因素
較之高中,大學生活要松散很多,可支配的時間和金錢也相對更多,這就為大學生不學無術、沉溺網絡提供了契機。不良的生活與學習習慣,缺乏時間管理的能力,壓力過大,人際關系不良,專業認同感低下等都是造成學習倦怠的內部原因。面對與社會實踐脫軌的課程內容,缺乏師生互動的上課方式讓學生們已是無所適從。陳舊的、不合時局的學習內容理應被更改、替換,這也是教育改革的一個必然趨勢。
三、學習倦怠的調適方法
逃課、上課睡覺或玩手機、考試作弊已成為大學生公開抵抗學習的常規手段,依據已有研究成果,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緩解學習倦怠的癥狀。
第一,個人方面。大學生除了培養對所學專業的熱愛,還應擴展各方面興趣、多參加學校活動與社會實踐、多與同學朋友老師溝通,并能及時關注所學專業的就業情況,做到有的放矢。積極主動地培養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并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活化,為將來能夠順利投入到社會工作中打下基礎。另外,大學生還要提高個人的調適能力,不管遇到什么障礙都要敢于去跨越,并能夠向朋友、老師求助;第二,家庭方面。加強親子溝通,家長理應及時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并創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有個舒適、溫暖的港灣。恰當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人格特征,擁有健康的人際關系;第三,學校方面。更新課程內容,使教學內容豐富化、多樣化、實際化,并改變教學方式方法,積極鼓勵學生投入課程學習中;對于技術性較強的專業要多培養實用技能,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及考試制度,改變大學生考前“抱佛腳”的心理狀態;積極開展培養學生時間管理能力的公共課,并舉辦各種文化及娛樂活動等;對已經存在學習倦怠的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心理輔導及干預指導;第四,社會方面。社會應該給予大學生公平公正的待遇,尊重大學生,為大學生搭建施展才華的平臺,增強大學生自我效能感。這樣不僅有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有利于整個社會體系的健康發展。
四、未來發展展望
第一,概念界定。學習倦怠雖然本身不難理解,但研究者對其認識不一,勢必會影響對其本質及內涵的探討。應該給學習倦怠一個公認的、統一的定義;第二,測量工具。我國學者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也編制了適應于我國大學生的測查量表,但主要還依賴于Maslach等人編制的MBI-HSS量表,并沒有充分考慮到文化差異導致的大學生學習倦怠成因的不同,應該加強學習倦怠測量工具的本土化、精確化;第三,研究對象。現在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大學生身上,而學習是終生的事業,以后也理應將研究對象擴展到其他人員;第四,研究方法。已有的研究大多采用的是問卷法,應注重研究方法的多樣化,將問卷法、訪談法、實驗法相結合使用,多進行學習倦怠的干預性研究,探索有效的改善途徑;第五,研究內容。應該加強學習倦怠的本土化與跨文化的研究,并深化、拓展學習倦怠的理論架構。在關于大學生學習倦怠相關因素的研究中,很多考慮的是外在的因素,比如學校、家庭、社會文化等,而關注學生本身的因素相對較少。另外,關于這些影響學習倦怠的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研究也比較少,這也不失為未來要關注的方面。
參考文獻:
[1]許國平,周秋紅.大學生學習倦怠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26(4):71-75.
[2]Bradley H. Community-based treatment for young adult offenders [J]. Crime and Delinquency,1969(15):359-370.
[3]周文靜.初中生學習倦怠及教學對策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8.
[4]Freudenberger Hr.J Staff 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59-165.
[5]Pines A,Kafry .D.Tedium in college[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e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eeting,Honolulu,Ha-
waii,ERIC.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192210,
1980.
[6]連榕,楊麗嫻,吳蘭花.大學生專業承諾、學習倦怠的狀況及其關系[J].心理科學,2006,29(1):47-51 .
[7]堯丹俐.基于學習支持的大學生學習倦怠應對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27).
[8]樊琪.學習惰性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8,31(6):1459-1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