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琴 彭繼紅
摘 要:當前很多初中生親情觀念淡薄,他們往往不會處理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從而使父母、子女之間的親情淡薄。而初中思想品德課對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親情觀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在親情教育中任重而道遠。為此,將從教材、學生、教學資源以及活動的開展四個方面講述如何在思想品德課中滲透親情教育。
關鍵詞:初中生;親情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1-0133-02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親情教育缺失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從而導致初中生親情觀念淡薄,親情意識模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學校教育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而作為一門引導初中生形成正確人生價值導向的初中思想品德課在親情教育上更是責無旁貸。為此,作為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要利用好初中思想品德課進行親情教育,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親情教育資源,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親情教育,這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親情觀。
一、深挖教材內容,發揮教材的載體功能
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無論是農村地區還是城市,父母在給孩子創造良好物質生活條件的同時似乎忘了跟孩子之間的溝通。城市中的孩子生活條件相對優越,但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而父母因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跟孩子溝通,這就造成了父母與孩子之間形成嚴重代溝,孩子的反叛情緒嚴重。而在農村,由于城鎮化不斷地發展,大多數農村父母為了生活進城務工,從而使孩子在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出現了愛的缺失,這些都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了負面影響。初中思想品德課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初中思想品德課對于孩子形成正確的親情觀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材中有許多板塊涉及親情教育,教師要善于發現課本中隱藏的親情教育信息,利用這些內容對學生進行親情教育。例如,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相親相愛的一家人》、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責任與角色同在》以及第二單元第五課《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等等,都蘊含了豐富的親情教育內容。教師在講解這些內容時要挖掘其中蘊含的親情教育信息,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受到道德熏陶。例如,在教《相親相愛一家人》第一課《愛在屋檐下》時,我們通過課本第四頁的兩則材料入手。通過兩則材料之間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到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有父母的地方才有溫暖,從而使學生產生對父母的感激之情。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是家庭關系中最主要的關系,我們要讓學生了解這個世上并沒有十全十美的家庭,也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我們的家境可能不富裕,我們的父母可能很普通,甚至我們的父母有生理缺陷,但在我們的心中,我們的父母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不管我們出生在什么樣的家庭,我們與父母之間的血緣親情關系是無法改變的。從而使學生意識到親情的偉大,使學生能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親情。
二、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開展親情教育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那么對于人來說,更加沒有完全相同的性格,即使是雙生子,也會有不同之處。因此,對初中生開展親情教育也是如此。由于每個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他們的成長環境各不相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會有所不同,這就造成了學生們會形成不同的價值觀、親情觀。所以,思想品德課教師不能采取千篇一律的方法來教育所有的學生,隨著新課程改革,親情教育的方式也在逐漸變化,要做到與時俱進、革故鼎新,積極探究對學生有益的教育方式。例如,老師可以先進行家庭情況調查,在充分了解各個學生家庭背景的情況下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不同的家庭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性格,有的孩子親情淡薄可能是因為與父母長期分開,在成長關鍵階段沒有得到父母充足地關心和愛護,從而使他們缺乏家庭的溫暖,長期分離使他們與父母之間的關系變得冷漠。這樣的情況下,老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白父母離開我們是被生活所迫,是希望給我們創造更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如果父母有更好的選擇他們不會舍得丟下我們出門在外,我們要體諒父母的一片苦心,要明白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我們要對父母心存感恩之心;其次,教師要多關心這類群體的學生,讓他們感受到被人關心、照顧的溫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親情在他們心中的空位。
《變形記》是一檔關于農村和城市孩子互換生活的紀實節目,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城市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例如他們大都性格暴躁、不愛學習、與父母關系十分惡劣。從這些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城市中有這類孩子存在,他們往往都有優越的生活環境,但他們與父母之間就像“仇人”一樣,他們總是喜歡以暴力解決一切問題。那么,對于這類學生首先我們要找到他們形成這種性格的原因,大多數是因為父母工作繁忙,忽視了孩子,因此盡管物質生活富裕,但他們的內心卻十分孤獨。對于這類學生教師要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教師要與家長進行溝通,讓父母明白親情缺失可能會對孩子發展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其次,教師要對這些學生要一視同仁,不要把他們當成異類。教師多跟他們談心,告訴他們父母不易,讓他們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理解父母。《變形記》中,城市孩子在農村生活幾個月后,他們會體會父母是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在“變形”結束后他們心中充滿了對父母的愧疚,也學會體諒父母。我們的思想品德課也應該達到這樣的效果,幫助學生化解與父母之間的矛盾,重拾親情。
三、充分挖掘教學資源,精心設置親情教育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教師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親情因素,要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形成正確的親情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綜合運用語言、手勢、表情、動作以及與學生的眼神交流等方式賦予課堂以更大藝術性。我們知道在特定的情境下,音樂能撼動人的心靈,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適當地運用音樂語言,使音樂語言和文字語言相結合。例如,在學習《我愛我家》時,我們可以播放《相親相愛一家人》,與此同時讓學生回憶小時候受到父母呵護的甜蜜時光,想一想自己童年時發生的一些趣事,并與同學分享。在優美的音樂中學生能夠靜下心來,想起與父母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從而喚起學生心中失落的親情。在講到《無悔的奉獻》時,我們可以通過電教媒體播放《媽媽再愛我一次》以及《不一樣的爸爸》這兩部電影的節選部分,通過影片讓學生感受到偉大的母愛和父愛。人們常說“母愛如水,往往溫柔細膩;父愛如山,往往深沉嚴格”。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無私的,都是不求回報的,因此我們要學會感恩父母。同時在學習這課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課前收集有關家庭、父愛和母愛的名人名言,在課堂中交換朗讀,如表現家庭的有:“家庭是我們生命的搖籃,是避險的港灣,是我們成長的樂園。”又如表現父愛的有:“父之愛,深而沉重—父愛如山;父之美德,兒之遺產”;再比如表現母愛的有:“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通過特定情境的創設和多種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讓學生感悟到親情的可貴,銘記父母對我們的恩情,從而能夠珍惜當下所擁有的親情。
四、延伸初中思想品德課課堂,拓展親情教育實踐
在實施親情教育的過程中,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不僅要重視課堂教學,而且要延伸課堂,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延伸到具體的實踐中,以擴大親情教育實踐。所以筆者將要策劃一個活動,其活動主題是“孝順父母,感恩親情”,對于這個活動,筆者做了如下準備。
首先是確定實踐活動的形式。在進行親情教育實踐時,不要拘泥于一種形式,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興趣點,采取學生喜歡并樂于接受的形式,讓學生在積極心態下參與實踐活動。因此,將會采取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例如觀看有關親情的電影并寫觀后感,寫下自己想對父母說的話;自己當一天家長,體會父母持家的辛勞;收集有關親情的傳統節日,并了解這些節日中的風俗習慣等。通過具體活動的開展,使學生真實地體會父母的辛苦,感受家庭的溫暖,從而使學生在實際行動中收獲親情。
其次,確定實踐活動的目的。在規劃活動之前,要弄清楚活動的目標是通過學生親身體驗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明白父母的辛苦,從而提高初中生的親情感悟,樹立正確的親情觀。因此活動的開展要緊緊圍繞這個中心目標,不能脫離目的去開展活動。
最后,確定實踐活動的注意事項。在安排實踐活動時,考慮到最重要的事情是把握活動的安全性,確保初中生在安全的狀態下開展親情教育活動;同時,親情教育活動的開展,一定要針對初中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要讓每次活動都有成效。
教師在親情教育活動開展中要充分扮演好觀察者的角色,同時也需要家長的幫助以及細心觀察,從而看看這些活動是否是按照原定的計劃進行,看看是否能實現觀察的目標,更重要的是要根據學生在活動中的實際變化及時、適時地調整活動安排,確保活動能夠正常開展。同時,教師要根據家長或自己在活動中的觀察,根據學生在活動中暴露出來的親情缺陷來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教育。
教師要做好總結性的工作,并且反思這次活動的開展狀況,對其達到的效果進行評估,要著重記錄有待完善的地方,以便在下次活動開展時進行調整。筆者也會針對這次活動出現的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記錄。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希望學生能夠在活動中體驗親情,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疼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親情觀。在教學中滲透親情教育,使學生收獲知識的同時,更收獲家庭的溫暖。
參考文獻:
[1]繆向榮.農村初中語文教學親情教育實踐途徑芻議[J].現代教育科學,2008(6).
[2]陳光磊.親情教育:平常而又嚴肅的話題[J].當代教育科學,2006(22).
[3]劉黨樺,李金明.讓德育回歸生活[J].中小學校長,2007(3):49.
[4]季誠鈞,陳于清.我國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綜述[J].課程·教材·教法,2004,24(12).
[5]顧小清.面向城市化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