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霞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我國教育越來越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在教學中越來越關注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培育。語文學科具有文化韻味的特點。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應該將語文知識和人文精神兩者結合起來共同教育。既帶給學生相關的語文知識,又給予學生精神的熏陶。高中時期,正是學生民族意識培養的時期,語文教師應抓住高中生的特點,用文化去感染他們、熏陶他們,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關鍵詞:人生價值;語文教學;人文精神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教育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相關教育部門提出了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滲透人文精神。在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指的是培養受教育者的人性和人格以及如何實現人生價值等方面的內容。在高中,教師可以通過語文教育來實現這一目標,用優秀的語文文化知識來陶冶和感染學生。人文精神的滲透有利于高中生形成正確的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利于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融知識和精神于一體。根據人的心理發展特征,高中階段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在高中時期,學生的接受能力最強、最有效。這個時候學生也正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學生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因此,在高中教學中,將人文精神與語文教育相結合,顯得尤為迫切。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發展和實現人生價值。
一、挖掘課本
語文課本是語文知識的基礎,也是人文精神滲透的核心。它是人文精神滲透到語文教學中的載體。教師需要通過語文教材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不同的課文做不同的深入挖掘,讓學生了解課本知識,發現人文情趣和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最后,讓學生主動地、積極地、自覺地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讓學生自發地接受人文精神的滲透。例如,語文教師在講到舒婷的詩歌《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時,教師應該在把握詩的思想感情后,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和民族意識。以達到學生對國家的思考,做國家的主人。這反映出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
二、轉變教學觀念
隨著經濟的發展,教師的教學觀念逐漸發生了改變。比如,將信息技術引入教學方法中來、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等相關的教學觀念在教學活動上日益活躍。而如今,將人文精神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來也成為一種趨勢。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樹立人文主義觀念,以學生本人為主體,關心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的成長,關愛學生的心靈等,不再將學生作為學習的機器,不再將學生的成績作為唯一評價的標準。而是要全面地培養學生,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例如,在教莊子的《逍遙游》時,教師不僅要講文中相關的字、詞和句子的用法,讓學生理解和學會這些字詞的意義,還要對文中所蘊含的思想進行理解,以達到對傳統的人文精神的滲透。要達到這種程度,需要教師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知識能力,還需要語文教師對人文主義深刻地把握和理解。
三、創造人文滲透的環境
環境對人的影響有著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環境會促進學生自覺地、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創設人文精神的氛圍,以達到人文精神的滲透。首先,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上課時,應該注重教學內容的人文性,將文章中的知識性與人文性相結合。其次,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創造一種輕松、活潑、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例如,教師根據課文可以提出幾個問題,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自學課文。這種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法本身就是一種人文精神。這樣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再次,教師應視情況而定,應該實施因材施教,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所以,教師應針對不同的學生,實行不同的教育方法,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最后,無論是什么樣的學生,教師都應該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對于他們的閃光點,教師應大力給予表揚和贊美。教師應多贊美他們,這樣才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好地、更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
綜上所述,將人文精神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在整個過程中,要主動積極地參與進來。這是教師和學生互相配合和影響的結果。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教育,教師要從內外兩個方面同時教育。這就需要教師運用人文精神來熏陶和感染學生。這樣一來,就可以培養出高尚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高洪艷.論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改革[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08).
[2]張曉東.試論高中語文教學模式[J].教育教學論壇,2011(1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