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燕
摘 要:本文介紹了探險尋寶教學法的優勢以及在高職《PLC及其應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探險尋寶教學法;PLC及其應用課程;應用
課題項目:本文為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2013年院級精品資源共享課《PLC及其應用》課程研究成果,編號為2013JP04。
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一定職業能力,能在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的實用型人才。而如何在理論知識枯燥、操作訓練項目單調的《PLC及其應用》課程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關鍵。
1 探險尋寶教學法在《PLC及其應用》課程中的應用
1.1 學情分析
高職院校學生的來源復雜,學生的基礎知識不一,跨度較大,可以說大多數學生是應試教育的淘汰者,在學習中他們幾乎得不到老師的肯定、表揚與贊譽。這些學生對老師有些抵觸情緒,他們自我放棄,我行我素。客觀上講,他們缺少學習的動力、恒心與毅力。但是當我們用心去觀察和深入了解這些學生時,就會發現他們還是有自己的優勢。
他們的年齡大多數在18歲左右,年輕有活力、有激情、樂于接受新鮮事物,敢于探險,癡迷于各種游戲。利用學生的優勢及愛好,采用探險尋寶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全方位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多角度刺激學生的感官,點燃學生學習的斗志,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探險尋寶教學法
探險尋寶教學法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主要是將所要完成的項目分成若干個險關,每個險關中有險關介紹(即學生在這一關需要完成的任務);探險裝備(即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所需要的學習資源,如微課、動畫等);探險鑒別(即學生是否按要求完成了任務,在這里學生需要將自己所完成的任務內容與世界大學城空間中老師提供的寶貝庫進行對比,若正確則上傳到本課程學習的交流組,共享學習的成果,若尋寶失敗則需要重新回到起點,再反復學習探險裝備中的資源,重新尋寶。);探險獎勵(尋寶成功的學生根據完成的名次領取相應得分的拼圖卡片)。這一險關結束,學生接下來完成本項目的第二個險關。依次類推,直到整個項目的險關全部通過,則將每個險關所獲得的拼圖分數進行累計,得到關卡分。結合學生在課前所完成的預習報告、探險過程中的態度和綜合素質形成積分排行榜,前五名獲得大禮包,即派送到企業進行參觀學習。
《PLC及其應用》這門課程是高職電氣自動化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電梯工程技術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課程以PLC控制器的編程應用為載體,以控制系統的設計和裝調技能訓練為主線,使學生掌握PLC的工作原理、選型配置和編程方法,重點訓練學生的PLC技術應用能力。根據PLC的控制對象,可以設計出不同難度系數等級和梯次的教學項目,每個項目的實施又可以開發出很多難易不同的險關供學生探險。
2 探險尋寶教學法的應用案例
以《PLC及其應用》課程中“PLC控制電動機Y-△降壓啟動電路的組裝與調試”為例,詳細介紹探險尋寶教學法。
“PLC控制電動機Y-△降壓啟動電路的組裝與調試”險關設計
完成PLC控制電動機Y-△降壓啟動電路的組裝與調試這個項目,需要分兩步來實施,即硬件設計與安裝、軟件設計與調試兩塊。根據學生在硬件設計與安裝中需要完成的任務設計出了四個險關,分別是:寫出PLC的I/O地址分配表、繪制PLC硬件接線圖、領取材料、電路安裝與測試;軟件設計與調試中設計出了兩個險關:程序編寫與優化、系統調試與故障排除。
險關一(寫出PLC的I/O地址分配表)的設計如下:
(1)險關介紹
本險關中的人物等級:新手探險者(LV0)。難度等級:五級(等級是根據學生在本關尋寶成功后所能取得的最高分數來劃分的)。尋寶箴言:突破難點、遵守規范、永不放棄。求救次數:2次。完成時間:20分鐘(超時5分鐘完成的,降低一個等級,依次類推直到降為0為止)。闖關次數:3次(超過3次,每多一次降低一個等級,依次類推直到降為0為止)。尋找寶貝:根據電動機Y-△降壓啟動控制電路寫出PLC的I/O地址分配表。
(2)探險裝備
探險尋寶秘籍:S7-200PLC使用手冊、PLC的I/O地址分配原則、PLC的I/O地址分配表參考格式、定時器的學習資源(微課、課件、演示實驗、編程練習動畫等)。
(3)探險鑒別
尋寶結果判定:探險者將所尋得的寶物與世界大學城空間中老師給出的寶貝庫(鑒別為真品的原則)進行對比若為真品,上傳至課程交流組與大家共享學習成果,若為贗品,尋寶失敗,重新開始。
(4)探險獎勵
探險者根據尋寶完成的先后順序領取相應得分的拼圖卡片。(在世界大學城會實時公布學生完成的排名情況)。
其他險關也同樣按照上述步驟依次進行設計。
參考文獻
[1] 楊志良,張福各.在PLC基礎與實訓課程中實施游戲闖關教學模式的探究[J]. 職業2013,(8).
[2] 郭利霞.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職PLC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8).
[3]馬玉玲.項目教學法在PLC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