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利
摘 要: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不斷進步之際,商品市場經濟也在飛速發展之中,而原本就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特點的民法與商法二者之間,更是隱隱有了趨向統一的的樣子。筆者試圖從民法與商法自身發展的角度出發,從而對民商二法合一或是分立這樣的立法模式實行相關探討,并且對促進民商法合一發展趨勢的實際情況與理論進行相關分析。
關鍵詞:民商合一;立法模式;發展趨勢
1 引言
自商法和民法產生的那天開始,兩者間就有了相當緊密的聯系,二者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最后共同發展。民法的作用在于幫助社會發展,有效促進經濟進步,同時還能為商法的立法提供相關有重要參考價值的依據,而商法自設的改善又有助于民法改進的推動,所以二者是相互促進的。在目前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不斷進行的今天,我們應當重視民商法合一的大趨勢,這對于我國未來法制和經濟發展具有極大意義。筆者下面將簡要闡述民商法合一的主要發展趨勢。[1]
2 民商法立法模式選擇的相關概念
“民商法”合一或者是分立,都是依據民法典制定從而出現的理論與現實必須面對的問題,除去英美法系以外,世界上其他各國的民法編訂體例我們都可以根據民商法合一或是分立這兩種模式來進行區分。在對商法的發展歷史實行縱向對比以后我們知道,商法的起源與發展都是具有相對性的,它自身并不依賴于民法而產生與存在,而商法是需要同民法進行相互促進的,這樣才能保證社會和經濟的健康運行。不過二者并非不可隔離開來,商法自身的發展使建立在資本原始積累迅速發展,并逐漸從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時期;而民法的迅速發展則是以來于社會的每次改革。這就是商法與民法二者分別進行立法的現實依據。在國內目前民商法分立與合一各有學者支持。民商法分立模式主要以北京工商大學的徐學鹿教授為主的民商分立學派進行支持,在他們看來,從我國的法律思想史和法制史來看,經過縱向對比可以發現,這是一個從排斥商法到逐漸認可商法的發展過程,所以在商法分立的歷史依據就在于此。而民商法合一模式主要由中國社科院的梁慧星研究員所代表的民商合一學派進行支持,他們的看法是如果民商分立僅僅考慮過去傳統的發展而忽視了現實發展是非理性的。目前民商法分立的國家主要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階段,其國內形成了商人特權階級以及相關的集團利益,這樣便有了獨立于民法之外的商事習慣和商事法庭以保證商人利益及其發展,這是導致這些國家歷史上商法獨立于民法的重要因素。不過在今天,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以及經濟體制改革趨于完善的今天,商人的特權地位已經不復存在,同時商人主體的范圍已經被極大的寬泛化,只有實現商法合一,才能實現現在市場化經濟下的所謂民法的商法化。[2]
一般而言,判斷某種法是否可以被看作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部門法,其依據就在于法的調整對象是否擁有獨立性,法的調整對象所具有的共性就在于都是一定的社會關系,而商法的調整對象就是商事關系。共性只有依賴個人才能存在,所以根據現有的現實和理論,許多學者都接受了將民商法合一的民法立法模式。因為這種立法模式所表現的就是民商聯系的主要特征,即所謂商法是不可能將自身與民法緊密聯系所割裂開來的。在目前市場經濟發展中,民法表現出的是對一般性規則的要求,而商法則是對具體規則的表現,在現實里二者應該是相互統一的。從經濟法與商法的比較而言,經濟法產生的原因就在于現代經濟的發展需要以公平為基準進行調整,從而要求立法者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與利益分配公平二者進行平衡。對于經濟利益和生產效率更加重視的,是為國民經濟利益而服務的;而商法從本質上來講為基于為個人利益所服務的,所以民法與商法的立法理念是不一致的。而民商法合一的這種立法模式明顯更有利于社會的發展。
3 民商法的歷史演變
在國內由于改革開放影響,市場經濟的理念已經能為普通大眾所接受,人們對于個人私有財產的保護意識也在不斷提升之中,此時就需要一個統一的民商法模式,這樣才能對公民和法人的財產作出準確的定位。需要對民法與商法使用統一的立法體例作出明確的認識,入在立法時把合同關系放入到公民與法人的財產關系管理中就是我國民商法合一的重要實例。我國的民商法合一是有歷史事實依據的,這種體例的形成可以追朔到上世紀清政府統治時期。1908年在清政府頒布的《欽定大清商律》中,內含商人通例與公司律。之后的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前后頒布了民法總則與債、物權、親屬和相關的民事特別法等,更是將居間、經理人等商事方面的內容悉收入民法典之中,從此商法就不僅僅局限于官方性質的法律部門了,而是成了一種先進的觀念。而民商相互結合且互相影響,就是我們今天所提出的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在我國建國初,盡管未能制定一部統一的民法典,但是因深受前蘇聯立法理論的影響,所以我們就在民法通則里使用了民商合一的立法方法。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后,尤其是加入WTO后,受到全球其他國家的先進立法思想的影響,我國對于民商法的立法模式進行了更先進的選擇,雖然尚未得到普遍廣泛的實踐,不過民商法合一的理論是為廣大法學學者所普遍接受的。[3]
4 民商法合一的發展趨勢分析
4.1 適應我國歷史與現實需求
法并不是獨立存在的,法律應當是通過完整的法律體系從而作用于社會經濟的,獨立的商法并不能促進社會經濟進步。在現實生活里法的體例應當和國情相契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可以以最小的社會司法成本從而實現最大的社會效益收益。從我國的目前實際國情來看,我國早在漢朝初年開始相關的法律就沒有民商法的區別,在民國政府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以后都繼續使用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我國的歷史選擇決定了繼承傳統立法模式能夠有效地降低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的相應成本,這樣有助于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4]
4.2 法律理論的發展促進民商法合一
從法學理論的角度出發,因為歷史的局限性使得一些反對民商法合一的人有了這樣錯誤的觀點,在他們看來民商法合一的體例是很難準確的反應目前存在于社會生活里的商事關系。不過實踐已經證明了,民商合一的體例并非是對上市關系獨立存在的否定,或者是忽視了其地位的重要性,實際上民商合一對于商事關系反而有著更急明確、清晰的定位,也是對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科學發展規律的客觀映射。商法是具有典型代表的民間法,其凸顯了交易簡單、安全確定等民間法所具有的相關特點,然而民間法和國家法是有一定排斥性的,民商合一就能有效地解決這種矛盾性,促進我國法律體系內部的和諧與同樣。
4.3 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如今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同時法律體系也在穩步進行改革中,但是現有的立法滯后性難免會影響大社會經濟的進步,僅僅依靠國家出臺的經濟政策是難以完成其需要的。而伴隨著新型商業模式出現在生活中,如果僅僅是對商法進行補充與修改所花費的司法成本過高,且難以為繼,只有使用民商法合一的立法模式才能有效地滿足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 李乃彬.民商法的價值取向探討[J].現代法學教育(電子版),2011(08):47.
[2] 吳正淮.基于公平和效率的民商法法律價值取向探究[J].法學雜志,2011:142.
[3] 熊堃.經濟法司法實施之應用研究——以“民商事”審判中經濟法思維引入為視角[J].中國現代法制(電子版),2013(19):256.
[4] 李愛華,黃迎.民商法價值取向的異同對我國民商立法的影響[J].基層法制論壇,2011(27):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