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師堂
摘 要 實施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以及天然林保護工程,已經成為當前形勢下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這兩項工程的建設和開展,標志我國林業建設已經實施重大戰略的轉移,并且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巨大反響。尤其是我國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開展天然林保護以及林業生態工作具有重大意義。為了保證兩項工程朝著健康、持續的方向發展,認清其優勢和作用很有必要。本文中,筆者就針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分析林業生態建設工程與天然林的保護。
關鍵詞 大興安嶺 林區 林業生態 天然林保護 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6.2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9.017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CUI Shitang
(Inner Mongolia Keyihe Forest Bureau, Keyihe, Inner Mongolia 165468)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jec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wo projects and to carry out, marking China's forestry construction has implemented a major strategic shift, and get worldwide a huge response. Especially of the Greater Xing'an Mountains carry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and forest ecology work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two projects towards a healthy, sustainable dire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effects. In this article, the writer for the Greater Xing'an Mountains, analyze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Key words Greater Xing'an Mountains; forest zone; forest ecology;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林業能夠為人類提供十分豐富的林產品,還可以改善生態環境,林業同樣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作為一項基礎的產業,林業還是我國重要的公益事業。森林的破壞與環境問題的產生具有直接聯系,因此,落實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與天然林保護十分必要,不僅具有全面協調經濟和保護環境的作用,還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林業生態建設成效,對天然林進行保護,使林業生態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又快又好地促進我國林業建設工作良好落實。下面,筆者就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與天然林保護進行分析和探討。
1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概況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內蒙古大興安嶺東接松嫩平原,西鄰呼倫貝爾大草原,南部延伸至阿爾山地區。處于歐亞大陸的高緯度地區中,其東西寬度約為440千米,南北長度約為700千米,屬寒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區。內蒙古大興安嶺地區的最高海拔達到了1199米,最低海拔為784米,其平均海拔高度是976.5米,因此,內蒙古大興安嶺地區屬于低山區,地勢具有西南低和東北高的特征,東北西南走向坡度為3度至30度左右,平均的坡度也為15度。內蒙古大興安嶺地區的地形比較平滑,山坡比較平緩,山頂渾圓,溝系寬闊而且長。大興安嶺地區遠離海洋,緯度比較高,地域偏北,進而形成了比較強的大陸性氣候。大興安嶺林區無霜期比較短,夏季濕熱而且短暫,而冬季嚴寒而且漫長。年平均氣溫在零下5攝氏度左右,極限最高溫度是32攝氏度左右,極限最低溫度為零下48攝氏度左右,其年日照的時數達到了2630小時,年均降雨量達到400毫米至500毫米之間,降雨主要集中在六月、七月、八月這三個月之間,八月末為其早霜期,翌年六月初為其晚霜期。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春季和秋季這兩個季節的風力比較大,通常為4級風至5級風,年平均風速是每秒1.9米。該區域森林類型屬于寒溫帶針葉林,森林覆蓋率達到了76%左右。興安落葉松、山楊、白樺、蒙古櫟、杜鵑花科、菌類、苔蘚等均為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豐富林業資源。
2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對策
2.1 加大投資和支持力度
想要保證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質量,國家必須要加大對其的投資力度,將財政政策調整力度充分發揮出來,將內蒙古大興安嶺生態工程建設納入到內蒙古政府的財政預算中,并且對其實施優先安排。為了有效增加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生態工程建設的投資,還要廣開渠道,借助社會各界力量,建立其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基金制度,保證專款專用。科學建立資金管理模式,加強資金監督管理,建立健全強制審計監督制度。
2.2 建立補償機制和激勵機制
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生態補償金進行探索,對生態效益的受益者征收生態補償基金,建立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生態補償基金制度,并且將其與受益者結合起來,使其合理承擔補償基金。積極探索分級管理、分類補償等措施,合理制定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采伐林業公益林政策。
2.3 提升造林質量和經營保護管理
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生態建設的過程中,要實施造林生產,造林生產工作的開展,必須要實施具有很強操作性的規劃組織施工,對造林技術進行規范,完善造林的機制,充分調動造林積極性。在造林以后,要設置完善、全面的管護機構,將大興安嶺林區的管護工作落實。嚴格控制采伐林業,認真落實林業資源的管理工作、管護工作、培育工作,從本質上實現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永續利用。
3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天然林保護對策
3.1 加強大興安嶺林區資源管理
大興安嶺林區位于我國北疆地區,大興安嶺主脈的東南坡和西坡處于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大興安嶺林區東北與黑龍江省大興安嶺相接壤,東北和嫩江平原相連接,北隔額爾古納河,與俄羅斯為界,西與呼倫貝爾草原接壤,西南和蒙古國相鄰。大興安嶺林區的地位坐標為北緯47€爸?3€埃?19€爸?25€埃骺磯仍嘉?00km,南北長度約為700km。大興安嶺林區經營總面積為1067萬hm2,森里面積達到803萬hm2,森林覆蓋率達到76%。大興安嶺林區是我國重點的林區之一,同樣是保障呼倫貝爾草原以及松嫩平原的天然屏障。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在我國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想要保證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天然林保護,必須要加大對于大興安嶺林區的資源管理,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領導,提升對于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生態工程建設重要性的根本認識。明確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環境這三者與人類之間的關系,樹立起全面的生態經濟思想。從本質上提升全社會對于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天然林保護的重要性認識。
3.2 實施大興安嶺林區天然林補植補造
在大興安嶺林區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和天然林保護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天然林實施補植補造措施,結合林區的實際情況,運用多種補植補造的方法。比如塊狀補植補造法、均勻補植補造法、林冠下補植補造法等。與此同時,加強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林業建設的措施、政策、方針、計劃制定,充分認識到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生態工程建設與天然林保護工程的艱巨性和長期性。堅持實施統籌發展,將重點充分突出出來,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實施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和天然林保護工程。將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基本現狀改變,將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資源的永續經營實現,更要有效提升森林資源質量,有效優化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群落的結構,對新品種進行培育,從本質上保證取得最佳的綜合效益。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開展造林工作的時候,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體規劃和方案。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造林技術進行規范,并且建立健全造林機制,從本質上提升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造林質量,提升造林積極性。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造林以后,要及時落實管護工作,構建起完善的管護制度,保證林區的管護工作得以真正落實。
3.3 保護大興安嶺林區天然林資源不受火災侵害
想要保護大興安嶺林區天然林資源,防范其森林火災的發生是最為重要的任務和渠道。大興安嶺森林林區林火阻隔系統的建設,要依托鐵路和公路等工程進行阻隔,還可以利用河流實施自然阻隔,因此,建設林火阻隔系統要積極定制計劃,在設置阻隔系統的時候還要開設生土隔離帶,繼而形成林火阻隔的網絡。目前為止,大興安嶺林區境內已經建設各類道路16849km,其中,5.7%為地方公路,長度為961km;94.3%為林業公路,長度為15888km。公路網的密度為1.8m/hm2,大興安嶺林區境內的河流數量約為3656條,其中,1381條河流長度長于5km,流程約為18537km,將林場作為統計單位,有53條河流達到30km以上,流程大約為2029km。嫩江和額爾古納河這兩大水系具有防火阻隔作用,大興安嶺林區現有13591km防火阻隔帶。
4 結語
綜上,近些年來,人們對于居住環境以及生存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們逐漸追求綠樹藍天的生存環境,林業資源是滿足人們生存和居住要求的重要資源。作為生態文明的重要標志,生態建設的主體,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和天然林保護,是實現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必經之路。人類的生存和進步,離不開林業工程建設,加強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保護天然林資源,能夠充分發揮林業生態功能,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衛軍,趙嬋璞,姜鵬,等.塞罕壩華北落葉松人工林水源涵養功能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3.33(2):66-68.
[2] 李建軍,張會儒,王傳立,等.水源涵養林多功能經營結構優化模型初探[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2.32(3):23-28.
[3] 常艷,王慶民,張秋良,等.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負離子濃度變化規律及價值評估[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0.31(1):83-87.
[4] 王順利,劉賢德,王建宏,等.甘肅省森林生態系統保育土壤功能及其價值評估[J].水土保持學報,2011.25(5):35-39.
[5] 石衛東. 適應新常態 搶抓新機遇 實現新發展 為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創造更好生態條件[J].甘肅林業,2015.2:4-10.
[6] 程中才.主動適應新常態 全力服務新常態 努力開創林業改革發展新局面[J].安徽林業科技,201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