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亮 朱培培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它的創立蘊含了豐富的方法論意義并具有鮮明特色。本文以“一國兩制”的偉大創舉這一側面為切入點,著力從創新性、求實性、靈活性這三個方面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法論特色,以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法論特色研究提供一個值得探討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一國兩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法論特色
中圖分類號:D0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1-0005-02
“一國兩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這一構想,已經在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的實踐中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深遠的影響力。“一國兩制”的提出和實踐滲透著豐富的方法論特色,這一特色集中體現在其理論的創新性、構想的求實性和策略的靈活性之中。
一、“一國兩制”理論的創新性
1.“一國兩制”的理論創新,首先體現在它對周恩來同志在外交問題中提出的“和平共處”原則的發展與應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用來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它呼吁在處理國際問題、進行國際交流時能夠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爭取實現多方共贏。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社會主義制度取代資本主義制度是必然趨勢,但是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同時共存,并且呈現出“和則兩利,分則兩弊”的態勢。和平共處原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是處理資社矛盾的最佳方案。
而在中國,為了以一種最佳的方式實現祖國統一,即在實現祖國統一的同時,不影響港澳臺的經濟發展,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將和平共處的原則用于解決國家統一問題,這不失為一種偉大的創新。他為我們創新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一個嶄新思路——在保持社會主義制度不變的大前提下,如何發展、利用資本主義來實現祖國的發展和繁榮。“一國兩制”在香港和澳門的成功實踐已經充分地證明了其高度的正確性和科學性。
2.“一國兩制”的理論創新,還體現在它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進一步豐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指出,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是表示:“這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范圍以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脫離的力量,就是國家”[1]。因此,在一個國家內一般只會存在一種社會制度,而這種社會制度是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資本主義社會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它代表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而社會主義社會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它代表的是無產階級的利益。自從國家出現以來,基本上所有國家都是一種單一的國家結構。
然而,鄧小平同志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力求以和平的、最優的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提出了“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在一個統一的國家中,同時并存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國家結構,是“一國兩制”構想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重大突破。但是,這種并存并不是兩種制度的簡單復合,而是國家在總體上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其中一小部分地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這樣的國家結構是史無前例的。而“一國兩制”在港澳地區的實施,以及多年來的穩定發展顯示了我們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睿智和勇氣。
3.“一國兩制”的理論創新,還表現在它是鄧小平同志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創造性運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關于無產階級解放斗爭的理論學說。它在各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得到了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而“一國兩制”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大特色,它進一步擴展了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內容。
科學社會主義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理論武器,是無產階級堅信革命必將勝利的堅定信條。“一國兩制”的偉大嘗試在于,它將兩個對立的階級、斗爭的階級融合起來,探究如何將傳統的斗爭以和平的手段演化。這一偉大構想,不僅對一個國家的統一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對于整個世界的和平與進步也是極其重要的參考。
二、“一國兩制”構想的求實性
“求實”就是“實事求是,具體而言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2]“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基本點和精髓。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鄧小平同志曾說:“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同志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3]“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是我們認識和實踐的出發點,是我們黨的建設事業得以順利進行的保障。
“一國兩制”的構想正是堅持了“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從當時的國際形勢出發,從我國的實際情況考慮,從全體國民(包括港澳臺)的根本利益出發,而產生出來的。
1.“一國兩制”構想產生的國際國內背景。鄧小平同志曾指出:“一國兩制”理論的產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種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他總結歷史經驗、綜合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提出來的。
70年代以前的中國和世界都處在戰亂或戰后修整之中。二戰結束后,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針鋒相對,整個世界彌漫著戰爭與革命味道。在這樣一個時代,蔣介石倚仗美國的干預,對大陸實行頑愚抵抗,中國共產黨試圖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內矛盾的設想始終無法實施。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要放棄這種想法,相反,它成為我們黨解決祖國統一問題的一個重要思想指導被繼承下來。
進入70年代以后,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受戰爭摧殘的人們渴望和平,而蘇聯的解體和第三世界的建立更使維持世界和平成為可能。世界各國開始把目光投向本國的經濟建設。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時代的主題。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改革開放的指導下,經濟得到了翻天覆地的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世界也步入了正軌。這些都為和平統一提供了可能。
2.“一國兩制”構想產生的現實必要性。黨的領導人在面對港澳臺的統一問題上,主張用和平方式解決祖國統一問題。尤其是在臺灣問題上,這是國內矛盾,如果非到兵戎相見的地步,那對于中華兒女是巨大的傷害和不幸。如果采用社會主義的方式實現統一,縱使不發生武力沖突就使香港、澳門和臺灣都順利的回歸了祖國,那回歸的香港、澳門和臺灣也不會是我們想要看到的樣子。且不說港澳臺多年來一直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一時間跳躍到社會主義制度會導致諸多不適而阻礙經濟發展,即使勉強適應,也會阻斷我們與國際接軌。我們的社會主義仍處在初級階段,需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間的交流,港澳臺作為與世界聯系的窗口,正是我們借以發展的最好平臺。加之,我們大陸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對于港澳臺的進一步發展也提供了雄厚的依托。因此,選擇“一國兩制”來實現統一是具有不容置疑的現實必要的。
3.“一國兩制”構想在香港和澳門的成功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國兩制”就是本著求實性的原則一切從實際出發,它是經得起考驗的偉大理論。香港回歸十幾年間,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支持下,香港平穩度過了亞洲金融危機,成功實現了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繼續保持世界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的自由港地位。而澳門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走出了一條成功發展之路,澳門的政治建設穩步前行,經濟發展快速增長,社會治安大為好轉,澳門呈現出一片繁榮、祥和的氣氛。
三、“一國兩制”策略的靈活性
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導下,中國在社會主義的道路上飛速發展,取得了無數傲人的成績。中國共產黨無論是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還是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終堅持戰略原則與策略指導的辯證統一。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方法論的特色之一。“一國兩制”的理論構想,就是我們黨在解決港澳臺問題中堅持戰略原則與策略指導相統一的產物。
“一國兩制”構想的靈活性體現在:祖國統一后,大陸主體的社會主義制度與港、澳、臺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并存,港、澳、臺設立特別行政區,實行高度自治,它們可以保持自己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長期不變。港、澳、臺特別行政區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和平共處,共同為國家繁榮、民族振興而努力。這種靈活性,在香港和澳門回歸后的十幾年社會經濟發展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國兩制”作為實現中國和平統一的偉大構想之所以能夠變為現實,是因為它從實際情況出發,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香港和澳門的順利回歸、港澳和大陸的生產力發展,以及這十幾年來創造的繁榮景象,不但證明了“一國兩制”構想的正確性和科學性,而且也為我們對臺灣問題的解決提供了藍本,增強了信心,使得我們向最終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邁進了堅實的一步。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張春燕.“一國兩制”產生的歷史背景芻議[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