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尚平 陳炳森
【摘 要】從高職生的特點及創新能力培養的意義出發,提出培養機制、團隊建設、課程與教學實踐、教師指導能力以及創新實訓中心建設的“五體實踐法”,以促進高職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高職生 創新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8C-0006-02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對高職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力度不夠,培養方法缺乏針對性,或采用本科學生創新培養模式,或以研究生培養方式來培養高職學生創新能力。高職學生與本科生、研究生在思維特點、心理特征等方面是存在差異的,其自信心、自主學習能力、自控能力和心理優越感相對較弱。培養高職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從培養對象的自身特點入手,針對性地探索培養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理論,進而指導實踐。對此,本文試從高職學生特點、創新能力培養的意義出發,提出培養機制、團隊建設、課程與教學實踐、教師指導能力以及創新實訓中心建設的“五體實踐法”探索高職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
一、高職生的特點分析
在我國,社會在對高職教育的認知方面存在偏見,把高職生列在高考一本、二本批次后進行招生,是被傳統教育邊緣化的青年群體,這就決定了高職院校所招收的學生層次不高,生源質量相對差,素質參差不齊。在當前中學教育傳統模式以及高考指揮棒下,高職學生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在其心理、自信心、自我實現價值方面都難以有效發揮。高職生的特點主要表現為:
第一,自信心不足,存在自卑心理。由于在小學到中學的教育中,高職生得到表揚與激勵的少,在以分數論英雄、論水平的環境中,學生的自信心不足。他們在做事情時,總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生怕出錯,生怕遭到別人的指責與鄙視,進而在判斷事物、對事物進行決策中產生較多的自卑心理。
第二,學習熱情不夠。由于中學傳統教育與高考指揮棒的作用,社會對人才的認識存在偏向,以腦力勞動者與體力勞動者進行劃分而又偏向于腦力勞動者,忽視了應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作用。高職學生在以抽象思維為特征的“腦力型”人才培養中,顯得無所適從,而其相對優勢的形象思維、動手能力以及活躍的性格特征沒有得到正確的指引,甚至被視為反叛加以扼殺。
第三,意志品質和心理素質方面存在欠缺。高職生在學習、工作中沒有取得“好的成績”,并非因為智力因素。和其他取得“好成績”的非高職生相比,高職生智力水平普遍都不低,他們缺乏的是足夠的自我控制能力,及學習與工作中克服困難的勇氣與毅力。
第四,普遍缺乏對生活目標的追求與準確的自我定位。在高職生的精神世界中,普遍缺乏健康、積極向上的動力,沒有很好地明確自己應該要達到的目標;高職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很大層面上表現為完成任務而學,為父母的要求而學,為逃避打工壓力而學,而非為自己的將來工作需要而學。
二、高職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意義
(一)提高高職生的自信心。高職生中普遍存在信心不足的現象,培養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可以有力地提高高職學生的自信心。通過創新原理、創新技法的學習,培養學生參與創新實踐。學生從自己身邊的興趣點入手,找準自己的創新項目,學生為完成自己的“創新設想”,通過問題提出、資料查詢、小組討論、制訂方案、設計制作、試驗論證、公開答辯、展品展示的各個創新環節,在完成每個環節中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創新產品的出臺,進而申報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高職學生體會到本科生、研究生能做到的事情,他們也能做到,甚至本科生、研究生做不到的事情他們通過創新做到了。創新實踐的每一階段成績與成就、實實在在的產品、專利的獲得,每一階段都不斷增強高職學生的自信心。自信的提高,形成了良好的心理狀態,改善了高職學生的精神面貌,促進校園精神面貌的發展。
(二)充分發揮高職生的學習熱情。以學生興趣的研究課題,是其本身愿意做的事情,形成“自我學習,自我管理”的學習氛圍,形成“要我學習”,變成“我要學習”。通過興趣項目的創新要求,學生的學習不再是盲目地跟從,不再在短暫的兩年多學習時間中玩游戲、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校園風氣,精神面貌得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活動需要建立在扎實的知識基礎之上。在創新活動過程中會不斷解決出現的問題,學生往往發現自己專業知識的不足或欠缺,而只有及時學習補救欠缺的知識才能繼續所要實現、完成的項目。創新培養了學生自我學習能力,也完善了大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了高職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磨煉了學生的意志品質和心理素質。在創新設計中學生要完成從資料查閱、題目分析、多個方案制訂、最佳方案論證選擇、作品的制造調試,論文的書寫等一系列任務,通常要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工作,部分競賽還要經歷反反復復的實驗測試。在堅持數天或數十天的實施過程中,要經受挫折的打擊和探索的迷茫,需要以科學探索的毅力、直面困難的勇氣、以勤奮求索、衣帶漸寬終不悔的恒心才能完成。在漫長的創新設計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活動都是在正常學習時間之外進行,即不能影響正常的上課,完成任課教師布置的課外作業,還要完成創新項目更大、更多的工作量,創新活動鍛煉了大學生的毅力和耐力,提高了學生抗壓的心理素質。
三、高職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措施
(一)完善創新培養機制。創新不是短暫的一個活動,是個長期的實踐過程,要充分發揮體制機制的作用,建立“獎勵懲罰機制”,學校對其機制進行有效管理,制定《大學生科技創新管理條例》《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管理辦法》《大學生科技創新指導教師工作管理條例》等一系列大學生科技創新管理文件,為大學生科研工作有效開展奠定政策基礎。一是制定獎勵機制,對好的創新團隊及成果進行獎勵,設置創新產品學分制;設置專項經費對年度創新產品進行評定獎勵,對好的產品推薦參加省級、國家級各項競賽,如“挑戰杯”、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大賽等,對于創新項目指導教師,在評定職稱以及項目申報上可以重點支持。二是管理機制,設置管理機構,學院設置專門的創新領導辦公室對創新人員與創新項目進行指導。開設創新項目經費管理,對重點創新項目進行重點立項資助,對項目推進過程進行檢查與督促,對創新產品的專利保護,知識產權轉讓等進行有效管理。
(二)建立高職生創新團隊。創新是每個高職學生都可以做的事情,但在高職學生中,要求全員創新的模式卻不值得稱道,從指導力度而資源條件上不足以滿足,應該從創新全體中抽取部分學生,按照團隊成員特點配置創建創新團隊,創新團隊成員應該成為創新環境的骨干與榜樣作用,通過團隊以點帶面進而影響整個創新氛圍,創新團隊的建立遵循以下特點:第一,成員知識結構、性格的互補性。即在選拔團隊成員時,既要求團隊成員中要有思維活躍的開拓者,也需要動手能力強的實踐者;既需要繪圖能力強的“繪圖員”,也需要善于組織溝通的組織者。第二,團隊成員的持續性。由于三年制高職學生第一學期與第三學年因其剛入校與面臨尋找實習單位的壓力,真正能夠安心進行創新設計的僅有1年半的時間。又因第一學年的新生專業基礎薄弱,創新團隊的中堅力量為大二學生,此時他們具備基本繪圖、設計與加工的能力;大二成員協助指導老師對大一成員進行創新能力指導。第三,創新團隊管理制度常態化,創新團隊需要有效的組織,制定團隊紀律章程,管理規范。第四,創新團隊組織的動態性,采取“多進少出,重點培育”的思路,對創新能力強的成員重點培育為骨干;積極吸收非團隊成員但具有可行性創新項目意向的學生加入團隊組織。
(三)促進創新能力課程建設與教學。創新能力可通過培養與訓練來提高,以創新團隊成員為培養對象,制定創新能力培養課程及大綱,以創造學、機械創新設計、創新思維與創造性技法、TRIZ技術創新理論等為核心課程編制教學教案。教學內容以創新產品為藍本,如以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專利產品進行剖析講解,以指導教師立項申報的學院級、省部級項目作為指導書;在教學內容素材的收集上注重現實性、實用性、可操性。應用查閱科技文獻資料和借鑒先進的科技成果和方法,開拓學生的思維和潛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觀以及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促進學生將書本、課堂知識與科研實踐相結合。在教學方法與手段上,以“工作過程導向”、“項目教學法”為指導,合理利用視頻、圖片、實物等載體,以小組討論式主持課堂,充分發揮團隊組織的合力。創新團隊的教學有別于傳統教學,體現為:(1)創新團隊成員參與課堂的非強制性。(2)課程時間安排多為利用晚上自習時間,不占用日常教學時間。(3)教學性質多為指導性與指引性。(4)教學成果與成績考核通過學生創新產品來評價。
(四)提升指導教師的指導能力。高職學生組成的創新團隊因其個體基礎薄弱,在組織形式以及團隊開展項目研究中更需要指導老師的指導作用。對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本質上更是指導教師指導作用力的提升。它要求指導教師在時間、精力、責任心上更大的付出,要求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因學生特征、所開展創新項目需求而異。而且教師應注重創新原理、創新技法、創新理論的學習與運用,這就需要廣博的知識面,更需要實踐動手垂范的基本功。因此,應提高指導老師的指導水平,加強師資培訓和各類科技競賽指導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流,積極開展教育研究,增加指導老師教育教學研究的創新能力。
(五)加強創新實訓中心建設。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其學習主動性、自控能力的不足,單從制度與紀律上約束,指導老師的督促、指導并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新活力。高職學生的特點是形象思維與動手能力強,更關注“可見”與“可動手做”,需要通過建立與完善創新實訓中心來營造“可見”和“動手做”的創新氛圍,學生在具備創新場地、工具與設備、規范的操作流程等優越的創新條件下,能夠輕松查閱資料,收集資料,能夠小組討論方案,設計方案,并通過動手實踐制作產品來驗證自己的設想。創新實訓中心開設“四區一部”:展品展示區、資料咨詢與檔案管理區、授課與交流討論區、制作加工區和創新中心管理部。所屬各區與部的運營管理,由項目組骨干與主管創新實訓中心的老師負責。學院、系部每年對創新實訓中心設立專項經費用于資助創新實訓中心購置設備、耗材與管理維護。
【參考文獻】
[1]朱新力.對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思考[J].河南工業大學,2009(5)
[2]孫昊哲.現階段就業難的傳導因素分析[J].商業時代,2009(18)
[3]楊威.基于科技與學習競賽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J].科技與管理,2010(5)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3JGA336)
【作者簡介】陸尚平(1981- ),男,壯族,廣西來賓人,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機電一體化智能檢測與控制;陳炳森(1972- ),男,廣西平南人,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專業帶頭人,研究方向:中小水電站智能化改造。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