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北京衛生職業學院,北京 100053)
實習前中專護生對工作場所暴力認知度和培訓需求調查分析
王爽
(北京衛生職業學院,北京 100053)
目的 通過對實習前中專護生關于工作場所暴力的認知現狀和培訓需求調查,為工作場所暴力預防及干預措施的制定提供參考。方法 采用調查問卷對121名中專護生進行調查。結果 調查顯示,90.1%的護生對工作場所暴力有一定了解,但只有22.3%的護生能夠對工作場所暴力的內容全部回答正確;56.2%的護生認為工作場所暴力不可避免,43.8%的護生認為可以避免;81.8%的護生認為工作場所暴力防御培訓有必要,84.3%的護生愿意參加該培訓,86.0%的護生認為自己會受益于該培訓。同時,護生對預防工作場所暴力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結論 工作場所暴力已經成為威脅醫務工作者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問題,政府應采取干預措施;同時學校應采用混合教學模式對實習前護生進行培訓,提高其應對工作場所暴力的能力。
工作場所暴力;中專護生;培訓
工作場所暴力是工作人員在工作環境中受到的侮辱、威脅或者襲擊,從而對他們的安全、幸福或者健康帶來明顯或者潛在的挑戰[1]。醫生、護士是工作場所暴力的高危職業人群[2]。陳祖輝等調查顯示,醫生和護士暴力遭受率分別為70.3%和67.6%[3],工作場所暴力已經成為威脅醫務工作者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問題[4]。調查顯示,學歷越高的護士遭受醫院工作場所暴力的風險越低,年齡越大、護齡越長的護士遭受醫院工作場所暴力的風險越低[5];而學歷較低、無工作經驗的實習前中專護生遭受醫院工作場所暴力的風險較大。目前針對實習前中專護生的工作場所暴力認知及培訓研究較少,本文主要研究實習前護生對工作場所暴力認知及培訓需求,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應對措施。
1.1 對象
選取全日制中專護理專業三年級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均為女生,均為北京生源。中專護理學制四年,第一年至第三年在校學習,第四年在醫院進行臨床實習。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采用問卷調查法,問卷在專家咨詢和綜合文獻的基礎上自行設計而成。調查問卷包括4部分:(1)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是否獨生子女等);(2)實習前對工作場所暴力的認知狀況(包括對醫院工作場所范疇的認知以及醫院工作場所暴力發生原因的了解程度);(3)實習前對預防工作場所暴力知識培訓需求(包括對預防醫院工作場所暴力培訓的需求和方式);(4)對預防工作場所暴力的建議。
1.2.2 調查方法 2014年6月發放問卷,遵循知情同意原則,向調查對象解釋本次調查的目的和意義,應用統一指導語,由調查對象填寫,共發放問卷131份,剔除完全及部分不作答及規律性作答的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21份,有效回收率為92.4%。
2.1 一般情況
學生年齡在17~20歲,獨生子女90名,占74.4%。
2.2 實習前護生對工作場所暴力的認知狀況(見表1)
調查表明,實習前護生對工作場所暴力有一定程度的了解,90.1%的護生通過媒體了解,9.1%的護生親眼見過。但了解不夠全面,只有22.3%的護生對工作場所暴力的內容全部回答正確。發生工作場所暴力的原因有很多,57.0%的護生認為與緊張的護患關系有關,18.2%的護生認為與患者自身素質低下有關,12.4%的護生認為與醫務人員自身態度惡劣有關,有8.3%的護生認為與患者心理問題有關,有4.1%的護生認為與媒體的負面影響有關。
2.3 實習前護生對發生工作場所暴力的態度(見表2)

表2 實習前護生對發生工作場所暴力的態度
調查表明,56.2%的護生認為工作場所暴力不可避免,43.8%的護生認為可以避免。對于遭受到工作場所暴力的看法,56.2%的護生很生氣,認為施暴者應受到法律懲罰;20.7%的護生認為患者應該多理解護理人員;17.4%的護生認為護理人員自身素質低下導致工作場所暴力發生;只有5.7%的護生認為患者精神有問題。33.1%的護生支持“零容忍”處理,而66.9%的護生不支持“零容忍”處理。
2.4 實習前護生對預防工作場所暴力知識培訓需求(見表3)

表3 實習前護生對預防工作場所暴力知識培訓需求
調查表明,81.8%的護生認為預防工作場所暴力培訓很有必要;84.3%的護生表示愿意參加暴力防御培訓;86.0%的護生認為自己會受益于暴力防御培訓;41.3%的護生認為最好的培訓方式為角色扮演,25.6%的護生認為是案例分析,19.8%的護生選擇視聽教育,9.9%的護生選擇知識講座,3.3%的護生選擇理論講授。
2.5 實習前護生對預防工作場所暴力的建議
護生對預防工作場所暴力的建議主要包括開設預防工作場所暴力培訓班;加強保安管理,增加保安人數;提高自身素質,多關心、愛護患者;對惡劣行為應該嚴懲,政府建立一個“預防工作場所暴力協會”;開設護理工作者心理溝通疏導室;學習防身術等。
3.1 現狀分析
3.1.1 調查結果 調查對象中74.4%為獨生子女,由于部分家庭對獨生子女過于溺愛,導致其以自我為中心,溝通能力較差。而在醫院大力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工程”的環境下,加強護生以“患者為中心”觀念和臨床溝通能力培養尤為重要。
3.1.2 護生對工作場所暴力相關知識了解不夠 調查中只有22.3%的護生對工作場所暴力的內容全部回答正確,大部分護生對工作場所暴力內容了解不夠。
3.1.3 護生對預防工作場所暴力培訓的認識 調查中81.8%的護生認為很有必要,84.3%的護生愿意參加暴力防御培訓,86.0%的護生認為自己會受益于暴力防御培訓。以上調查顯示大部分護生愿意接受培訓,即開展預防工作場所暴力培訓十分必要。
3.1.4 護生對預防工作場所暴力培訓方式的選擇 調查中僅有3.3%的護生選擇理論講授,41.3%的護生認為最好的培訓方式為角色扮演,25.6%的護生認為是案例分析,19.8%的護生選擇視聽教育。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護生并不認同傳統教學模式,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可能是更好的培訓方式。
3.2 對策
3.2.1 政府干預 政府干預是解決工作場所暴力問題的關鍵。政府應針對醫院工作場所暴力問題專門立法,要求醫院制定相應的政策和制度,成立“預防工作場所暴力協會”,并進行監督、調節和宣傳;并將預防工作場所暴力納入護理職業教育規范中[6],增加護士執業資格考試中關于工作場所暴力的相關試題,促進護生對工作場所暴力的認識,以便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同時要充分利用傳媒的輿論力量,促進護患關系良好發展。
3.2.2 學校干預 學校組織人員進行醫院工作場所暴力安全防護網絡課程開發,對護生在實習前進行培訓,培訓模式可采取基于“翻轉課堂”理論下的混合教學。課前護生進行網絡自主學習,利用網絡學習平臺在線與教師和同學交流討論,共同完成課前任務。知識內化則在課上通過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方式,在教師的幫助下與同學的合作中共同完成溝通和應對技巧訓練,從而形成翻轉課堂。課后根據護生的網絡學習記錄、完成任務情況、課上表現等給予其多角度、多方式的評價。
課上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的目的是提高護生溝通能力與應對技巧。醫院工作場所暴力的高危因素來自于醫院(醫院管理部門及醫務工作者個人)和患者兩個方面,包括患者死亡、意識不清、酗酒或藥物濫用、精神障礙、病情無好轉、診療費用太高、候診時間過長、對服務不滿意、未滿足其要求等[6],無效或不恰當的溝通解釋是引發暴力的導火索[3]。課上角色扮演情景包括:(1)護士與家屬溝通,溝通內容包括患者死亡、病情無好轉、意識不清;(2)護士與患者溝通,患者酗酒或藥物濫用、精神障礙、候診時間過長、對服務不滿意、診療費用太高;(3)護士與未滿足要求患者的溝通。護生在訓練中,重點練習有效和恰當的溝通,對患者及其家屬的人文關懷,重視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感受,充分體現“以患者為中心”“個性化服務”理念。通過練習時錄像和錄像回放反復體會,提高護生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本次研究通過對實習前護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護生對醫院工作場所暴力的發生認識不足,缺少這方面的相關知識和培訓;同時,本次調查也發現護生對預防工作場所暴力的相關知識和培訓確有需求。相信在政府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可以大幅度減少甚至避免醫院工作場所暴力的發生,為建立和諧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1]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Public Services International.Framework Guidelines for Addressing Workplace Violence in the Health Sector[M].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2002.
[2]陳祖輝,王聲涌,盧業成,等.醫院工作場所暴力的流行病學特征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流行學雜志,2004,25(1):3-5.
[3]蔡文智,鄧凌,魚敏.醫務人員遭受醫院暴力先兆暴力的訪談[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5):404-406.
[4]荊春霞,王聲涌,陳祖輝,等.醫護人員對醫院暴力的認知狀況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4,20(3):338-339.
[5]閆俊輝.醫院工作場所暴力與護士工作壓力和心理健康相關性研究學[D].廣州:中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6]陳祖輝.廣州市醫院工作場所暴力流行病學研究[D].廣州:南方醫科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G455
B
1671-1246(2015)09-01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