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龍,張宏斌,馬愛紅,彭榮杰
(靜寧縣人民醫院,甘肅 靜寧 743400)
應用PACS系統、HIS系統和網絡資源于影像專業醫學生臨床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李繼龍,張宏斌,馬愛紅,彭榮杰
(靜寧縣人民醫院,甘肅 靜寧 743400)
目的 探討應用PACS系統、HIS系統和網絡資源于影像專業醫學生臨床教學中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1年以來影像專業的實習學生24名,將其在放射科的實習采用分科室、分階段的方式進行,將放射科分為4個小科室,分別為普放(DR)室、CT室、MRI室、介入(DSA)室。一般先安排學生在DR室實習3個月,然后在CT室實習3個月,再在MRI室實習3個月,最后在DSA室實習1個月。每個小科室采用分階段教學法,分理論復習期(約2周)、觀摩參觀期(2周)、臨床實踐期(6周)、答疑討論期(1周)、鞏固總結期(1周)。最后進行考核并讓學生填調查問卷,量化評估學習效果。結果 在學習態度方面,62.5%的學生認為利用PACS系統、HIS系統和網絡資源教學很好;16.7%的學生認為分階段、分科室實習很有必要;12.5%的學生感到新奇,認為很有創新;8.3%的學生認為流程簡潔,對學習很有幫助;沒有人認為安排死板,感到有壓力。在學習效果方面,所有學生均認為動手能力得到加強;95.8%的學生認為能夠培養團結協作精神;87.5%的學生認為教學循序漸進,由簡到難,易于接受;83.3%的學生認為能夠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79.2%的學生認為能夠活躍學習氣氛;70.8%的學生認為能夠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66.7%的學生認為能夠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50.0%的學生認為能夠加強師生間的溝通;僅4.2%的學生認為對學習沒有幫助。結論 現代醫學影像專業學生臨床實習很重要,應用PACS系統、HIS系統和網絡資源可以實現教學資料的共享,可以實現互動學習,可以與臨床工作保持密切聯系,在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臨床動手和操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PACS系統;HIS系統;網絡資源;影像專業;臨床教學
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是21世紀飛速發展的重要學科,而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交叉結合的發展趨向,將促使作為生命科學重要組成部分的醫學科學包括醫學影像學向微觀(分子生物學、基因學)和宏觀(社會、心理和生態環境)相結合的方向不斷深入發展。新的影像診斷技術是以斷(體)層成像和電子計算機圖像重建為基礎的,它始于CT,繼而進一步發展出MRI、放射性核素成像、超聲成像、DSA和數字X線成像等,廣泛應用于臨床。醫學成像技術不僅能產生圖像,還能進行圖像處理、顯示、記錄、存儲和傳輸,這就為圖像存儲和傳輸系統(PACS)和遠程放射學以及網絡影像學奠定了基礎[1]。隨著介入放射學的進一步發展,使得影像學由單純的診斷醫學成為診斷和治療相結合的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的快速發展以及技術設備的更新換代,使得影像數據量爆炸性膨脹[2],在臨床工作中常常需要依賴計算機來處理成千上萬幅圖片,從而完成圖像重建,有時還要輔以實時、四維的圖像信息,以了解受檢器官的功能變化,這些都遠遠超出了單一的膠片所能表達的內容。醫院數字化信息系統(HIS)中存有大量的臨床病例資料,可使使用者方便調取所需信息資料。由于相關教材的缺乏和滯后性,使得傳統的醫學影像學教學難以滿足現代醫學影像學的臨床工作,大量的信息堆積,許多新技術、新功能在傳統的書本教材中并沒有涉及,使得影像專業醫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覺得茫然,難以適應。筆者在多年的臨床教學中,根據醫學影像學的特點,將PACS系統、HIS系統和網絡資源應用于教學中,進行了初步探索與實踐,現介紹如下。
1.1 研究對象
以2011年以來在放射科實習的大中專、高職影像專業醫學生為研究對象,共24人,其中女生5人,男生19人,年齡19~26歲。
1.2 方法
1.2.1 實習安排 因大中專、高職醫學生學制3年,一般第1年學習基礎知識,第2年學習專業知識,第3年進行臨床實習,時間短、課程多、知識量大,相對于本科五年制影像專業的學生來說,無論是基礎知識還是專業知識都相對欠缺,所以實習一般先從最基本的學起,分階段、分科室進行。一般先安排在普放(DR)室實習3個月,然后在CT室實習3個月,再在MRI室實習3個月,最后在介入(DSA)室實習1個月。實習安排依據全國大型醫療設備上崗考試要求,參加CT醫師上崗考試的必須要有在普放室工作的經驗,參加MRI醫師上崗考試的必須要有在CT室工作的經驗。
1.2.2 教學方法 采用分科室、分階段教學法,每個科室(DR室、CT室、MRI室、DSA室)分理論復習期(約2周)、觀摩參觀期(2周)、臨床實踐期(6周)、答疑討論期(1周)、鞏固總結期(1周),以期最大限度地、多方面多層次地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從而深化學生認識,真正達到學有所獲、教學相長的目的,利用有限的時間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3]。
(1)理論復習期。組織學生集中溫習本階段、本科室的知識要點,每學完一部分,由主治以上醫師進行監督、總結,對于學生理解不透徹的部分應用PACS系統、HIS系統調閱相關病例資料,對病例進行講解,部分疑難病、少見病由于本系統缺乏相關資料,可通過網絡調取學術界公認的或有病理結果證實的病例,將圖像與文字結合起來給學生講解。主要給學生講解學習重點,讓學生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去學習,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2)觀摩參觀期。經過2周的理論知識復習,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直接進行實踐操作還是存在一定的困難。此時,由有一定經驗的高年資醫師操作、診斷,學生觀摩體會,將自己前期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要求學生積極提問,鞏固自己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規范化的操作、診療流程。
(3)臨床實踐期。這是學生本階段學習最重要的部分,此時可以在主治以上醫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進行一些實際操作,如拍片、擺體位、訓練病人、在PACS系統上閱片、在HIS系統上調閱臨床資料、學習診斷、書寫初級報告,并由上級醫師審核修改。在這一階段,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實際動手機會,可以把學生分開,比如有的學習擺體位、有的學習操作機器、有的學習書寫診斷報告等,然后定期輪換。此階段一定要嚴格要求、規范流程、規范診療技術,要求學生寫工作日志,總結工作得失,使其形成良好的工作習慣。
(4)答疑討論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實踐,學生會有很多疑問和體會,此時由本部門負責人、技術骨干把大家召集起來,用1周時間解決學生實際工作中的疑問。此階段由教師主導,學生積極參與,以座談會的形式進行,讓學生總結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吸取別人的教訓、借鑒別人的經驗,自己應用PACS系統和網絡資源進行交互式學習。同時,教師對學生本階段的學習進行考核評價,肯定成績、指出不足。
(5)鞏固總結期。通過學習、總結來找到自己的不足,再有針對性地對還沒有掌握的部分進行重新學習,并做好進入下一部門學習的準備。
1.2.3 評價方法 建立實習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自行設計調查問卷進行調查,以了解學生對本教學方法的態度及教學效果。在實習結束后,填寫調查問卷,采用無記名的方法,以確保學生填寫內容的真實性,并對數據進行統計。關于學生對本教學方法的態度問卷中,題目設計成單選題,要求只能選一項;關于學生對本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評價問卷中,題目設計成多選題,以期能夠更全面地評估本方法的適用性、可行性。
2.1 學生對新教學方法的態度(見表1)
2.2 學生對新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評價(見表2)
隨著計算機及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檢查設備不斷更新,醫學影像學更是發展迅猛,對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的研究和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4]。由于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對服務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醫生已由單純的技術型人才向全面型人才發展,醫學倫理與日益復雜的各種醫學現象相互交織;由于科學的發展,豐富而日趨復雜的臨床診療信息進入臨床實踐,大量新問題不斷涌現,使醫學影像學面臨新的挑戰。而對于醫生來說,不但要求具有精湛的技術、新而全面的知識,還要融入社會、適應社會。這對于在學校習慣于被動接受理論知識的醫學生來說,突然面對如此復雜的環境和大量的知識,由以往單一科目的縱向學習一下子轉變成多學科、多領域的橫向學習,往往覺得無所適從。而臨床實習是醫學影像專業學生成為一名合格醫師必不可少的環節,是把書本知識應用到臨床實際工作中的轉變過程,是培養臨床實際能力的必然途徑[5]。作為帶教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如何把大量的知識有序地傳授給學生,這就需要一個有效、可控的臨床教學平臺,既要有豐富的教學資料,還要與臨床工作保持密切聯系。HIS系統和PACS系統及網絡資源正好可以滿足這一要求。HIS系統利用計算機和通訊設備,為醫院各部門提供調取病人診療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儲、處理、提取和數據交換能力,并滿足所有用戶的功能需求。PACS系統是全面實現醫學圖像的獲取、顯示、存儲、傳送和管理的綜合系統,應用PACS系統、HIS系統和網絡資源教學優勢明顯。
(1)利用PACS系統及網絡資源真正實現了以網絡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實踐醫學影像學的現代化教育目標,可進一步增加教學內容,把本科室、本院甚至網絡上豐富的知識聯系起來,將相對獨立的教學系統相互聯系起來,使學生接受知識的范圍更廣。
(2)PACS系統及HIS系統有著豐富的影像信息數據庫和全面的臨床資料信息,醫學影像電子圖片庫和電子病歷的建立,使帶教醫生和學生能夠非常便利地按需要在海量信息中提取需要的教學圖像和資料,并將選用的高質量教學圖像應用于多媒體教學中,對于學生的疑問、困惑可以實時地用臨床資料、影像圖片加以解釋和佐證。
(3)PACS系統的應用提高了實習課的閱片效率,實習學生可以直接在終端上進行操作,通過查詢功能直接獲取所需的圖像,操作方便、簡潔快速,可以獲得大量圖像信息,反復閱讀影像資料,因而能較快地積累經驗、強化記憶。PACS系統讓學生有了更多學習和復習的機會,利用PACS系統的網絡技術與HIS系統,學生可以根據不同檢查系統、不同疾病的影像表現和不同疾病的診斷進行查詢,且能同屏顯示,內容翔實而豐富,這樣的學習既全面又重點突出[6]。
(4)PACS系統及網絡資源實現了新的臨床教學路徑,可以跨學科進行臨床病例分析,由硬讀片(膠片閱讀)向軟讀片(屏幕讀片)轉變。傳統的硬讀片由于信息有限,并且受膠片質量的影響,且臨床資料不全,往往使得疾病的診斷困難重重。軟讀片可以實時調整窗寬窗位,測量、標識病變,可以實現圖像的容積再現(VR)、表面覆蓋(SSD)、三維投影、模擬內窺鏡等一系列新功能,能夠直觀形象地顯示病變,實現診療信息集成化,培養學生歸納整合和發散思維的能力。研究發現,利用PACS系統教學可提高學習效率,減輕實習學生的負擔,并且實現了記錄和報告的標準化、規范化。
綜上所述,醫學教育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臨床教學是其中最主要、最關鍵的環節,它關系到是否能夠成功培養一名合格的、高素質的醫學生?;舅刭|的培養如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臨床動手和操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對醫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影像學的學習過程更加強調動手和實踐的重要性,在一定的理論知識引導下,要在大量的、長期的、反復的實踐訓練下,才能獲得一定的效果[7]。本教學方法在近幾年的應用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基層醫院培養了一批臨床技能較高的影像醫生,達到了研究目的,值得推廣。

表1 學生對新教學方法的態度

表2 學生對新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評價
[1]劉玉清.迎接挑戰 為我國醫學影像學邁向世界而努力[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1,35(1):5-6.
[2]王娟.探索基于PACS醫學影像數字教學平臺的民辦高職醫學影像專業的教學與實踐[J].醫藥前沿,2014(4):77-79.
[3]寧艷花,劉國蓮.Seminar教學法在社區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1,26(21):29-30.
[4]趙志雄,劉惕生,許彪,等.臨床專業醫學生放射影像實習教學改革探討[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7(S1):125-126.
[5]黃宏遠,吳利忠,唐紅梅.提高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研究[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2,26(1):91-92.
[6]李敏,湯樂民.提高醫學影像學教學質量的途徑探索[J].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25(3):86-88.
[7]王文獻,文利,鄒利光,等.以培養學生臨床實踐技能為主的影像學教學研究[J].現代醫用影像學,2007,16(1):47-48.
G40-057
B
1671-1246(2015)10-00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