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迎娜,王 璀,李 密,張 帆,徐傳庚,董淑敏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煙臺 264199)
專科實習護生職業倦怠現狀的調查研究
焦迎娜,王 璀,李 密,張 帆,徐傳庚,董淑敏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煙臺 264199)
專科;實習護生;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job burnout)又稱作職業枯竭或工作倦怠,作為一個專門術語于20世紀70年代初在科學文獻中首次出現[1]。2005年Hyrkas的系列研究提出工作倦怠是一種情緒衰竭、去人格化以及個人成就感低落的現象[2]。
職業倦怠具有消極性影響,已有研究表明,職業倦怠與多種生理和心理健康問題有關,如抑郁、易激惹、焦慮、失眠、猜疑、煩躁不安、酒精和藥物濫用、頭痛、食欲不佳、胸痛和胃腸道功能紊亂等。職業倦怠還影響個體的工作,包括工作滿意度降低、工作效率下降、缺勤、離職、醫療事故和個人意外的發生率升高等,并可能導致沖動行為、同事沖突、婚姻和家庭沖突等。
護士是一種典型的以人為服務對象的職業,因此護士是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也一直是職業倦怠研究中重點關注的職業人群之一。國內護士的職業倦怠現象比較普遍,已有大量研究發現,婦產科[3]、兒科[4]、急診科[5]、精神科[6]、門診[7]、手術室[8]等科室的護士職業倦怠狀況嚴重,急需進行心理健康干預。
目前有關護士職業倦怠的研究比較多,但是鮮有關于專科實習護生職業倦怠的研究與成果。為了幫助護生更好地完成實習任務,保障護生的身心健康,促進護生的全面發展,特進行本研究。
1.1 問卷調查法
選用李永鑫編制的《工作倦怠問卷》(CMBI)對護生進行問卷調查,并自編問卷一份,對護生職業倦怠的現狀及相關問題進行量化分析。
1.2 訪談法
訪談對象為實習滿3個月的護生,針對護生的工作狀況、心理特點、目前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影響因素、心理需求等進行訪談。
1.3 統計學方法
收集的數據使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處理。
使用CMBI對實習滿3個月的護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9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8%。其中男生29人,占9.9%,女生265人,占90.1%;年齡20~26歲,平均年齡22.18歲;實習平均時間8.8個月。
2.1 護生職業倦怠情況分析
相關調查顯示,護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在精力消耗維度上程度最嚴重,其次是成就感降低。
將護生職業倦怠的類型進行深入劃分后發現,護生的職業倦怠分為4個水平,87.0%的護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僅有13.0%的護生無倦怠。其中輕度倦怠者占67.0%,是4種水平中人數最多的;其次是中度倦怠,占19.0%;高度倦怠占1.0%。進一步分析發現,在7種倦怠類型中,輕度倦怠3型所占比例最大,為65.0%;其次是中度倦怠3型,占14.6%;再次為中度倦怠2型,占4.4%。具體見表1。

表1 護生的職業倦怠程度及類型
在各種類型的職業倦怠中,輕度倦怠3型的護生最多,主要表現在成就感降低維度上,具體表現為個體對自己的工作及績效做出負性評價,工作勝任感和工作成就感降低,經常感覺自己的工作沒有進步,甚至出現了退步。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護生缺乏社會支持。護生已有的社會支持漸漸變少,而新的社會支持尚未建立;在實習過程中,護生工作經驗少,得不到同事、領導、患者及其家屬的認可,因此更易出現個人成就感降低的傾向。個人成就感降低可導致服務態度冷漠、缺乏同情心等。其次是中度倦怠3型,主要表現在非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維度上,具體表現為在工作中特別是與患者打交道時采取一種冷淡的、過度疏遠的態度,覺得患者的要求是給自己找麻煩,盡量減少與患者的交往,在與患者必需的交流中,經常使用一些不當的語言。另外,就是對自己的工作及成效認可度低,無法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
2.2 自編問卷分析
本課題組自編了一份問卷,共有4個題目,采用開放式問答的方式,運用語義分析技術進行分析與整理。
問題1:在實習過程中,你遇到的壓力都有哪些?護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護理知識與技能欠缺(34.22%)、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不暢(33.74%)和工作量大(19.71%)上。
問題2:在實習過程中,你有哪些問題需要特別向學校提出?護生的回答主要有希望學校加強人際溝通訓練(35.71%)、與醫院多溝通(32.99%)和加強實習技能培訓(19.39%)等方面。
問題3:面對實習中的壓力,你希望家人、同學、朋友從哪些方面支持你?護生主要提出希望得到理解(34.73%)、打電話詢問(27.16%)和陪伴(16.76%)等。
問題4:你希望以后從事護理工作嗎?護生回答“希望”的占81.00%,回答“不希望”的占19.00%。
2.3 訪談資料分析
本研究使用訪談法對實習滿3個月的護生、實習單位護理部領導、實習帶教護士、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主管領導、心理學教師等進行訪談,涉及的問題有護生的工作狀況、心理特點、目前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影響因素、心理需求、心理輔導等。通過分析訪談資料后發現以下情況。
2.3.1 工作任務繁重,工作量大 護生實習期間的工作任務非常繁重,工作量比較大。比如“一天到晚閑不住”、“一直在小跑的狀態”、“這邊吊瓶還沒換完,那邊又輸完了,家屬使勁催”、“手術一個接著一個,光術前準備就一上午,連吃飯都忘了”。
2.3.2 容易受到誤解、歧視 護生在實習期間容易受到患者及其家屬的誤解甚至歧視,有的患者一看是實習生,馬上要求換護士,態度不友好,使護生情緒低落,心情較差。
2.3.3 學習壓力大 實習期間轉科頻繁,每次出科考試都很嚴格,每天除了完成必要的工作之外,還要學習大量與考試有關的內容,學習壓力比較大。
2.3.4 擔心發生失誤 由于臨床經驗不足、實踐操作不熟練、業務不熟悉,大多數護生不自信,經常擔心發生失誤。有的護生在操作前反復核對、反復檢查,有時候明知道沒有必要或者沒有問題了,還是要再檢查幾遍,甚至會請其他護士幫忙檢查,確認后才能操作。這種焦慮與緊張心理影響了日常工作,也使帶教護士和患者不耐煩,護生自己心情也很差。一天工作下來,很多護生身心俱疲。
2.3.5 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許多護生反映自己目前的社會支持較少。“我都這么大了,一般報喜不報憂,實習的難處不會和父母說,同學的情況都和我差不多,沒有人能貼心地交流”、“父母都是農民,說實習的事情他們也不懂,索性不說”、“現在工作上的事情別人都不理解,原來的好朋友不是護理專業的,沒有共同語言”、“帶教護士經驗很豐富,我啥也摸不著頭腦,有時候帶教護士說好幾遍也記不住,帶教護士就急了,患者和患者家屬也埋怨”。
2.3.6 從業愿望不強 許多護生反映經過實習,對護理工作的認識更加清晰,不像以前那么理想化。在實習過程中,有的護生與患者發生糾紛,甚至缺勤、缺崗;有的護生想方設法中止實習;還有不少護生表示不會再從事護理工作。
3.1 專科護生需要加強知識的學習與技能的訓練
通過分析訪談內容我們發現,專科護生最大的壓力來源于知識與技能的缺乏,這可能與專科護生修業年限短、相應技能培訓不夠有關。俗話說:“打鐵還得自身硬。”自己的知識、技能不能滿足臨床實際需求,相應的溝通技巧訓練不夠,必然導致工作中壓力大、效果差。學校與醫院要對這一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與訓練,從根本上減輕專科護生的壓力。
3.2 專科護生需要社會支持、心理干預
通過數據與訪談資料分析我們發現,護生的職業倦怠狀況比較明顯,急需學校、醫院、社會、家庭的支持。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有利于降低職業倦怠水平。Zellar等[9]提出,情緒性社會支持(包括談話、傾聽以及表達關心和同情)和與上級的矛盾、情感衰竭、與同事的矛盾以及個人成就感有明顯相關性(P<0.05),來自家庭、朋友的非正式支持可以減少職業倦怠的發生。本研究對自編問卷的分析及訪談分析都反映了護生的社會支持缺乏及渴望理解與溝通。我們不僅要對護生進行人際溝通訓練,學校、醫院、社會也要加強與護生的溝通。參加崗位培訓,召開實習生座談會,學校與醫院的教師、領導與實習護生交談,都會極大地鼓勵護生,減輕職業倦怠。
同時,學校和醫院要采取團體心理訓練、放松訓練等符合護生年齡特點、活動性與參與性強的方式對護生進行心理干預。如可以通過組織多種形式的團隊活動,在醫院、科室等不同范圍內建立多種支持團體,開展團體心理訓練,形成組織文化,積極建立護生職業咨詢通道,鼓勵護生與心理咨詢師、醫院管理者和工作伙伴坦誠交流,使護生體驗到醫院的溫暖,從而提高自我認同感、歸屬感,營造和諧、互助的工作氛圍,使護生減輕職業倦怠,順利完成實習任務,以良好的心態開始自己的護理事業生涯。
3.3 要積極看待護生的從業愿望
在實習過程中,很多護生體會到了護理行業的不易與辛苦,抱怨和心理不平衡現象較普遍,出現了一些缺勤、缺崗的不良現象,但總體上看還是積極向上的。在本研究中,盡管有19.00%的護生畢業后不愿意從事護理工作,但是大部分護生(81.00%)還是希望從事護理工作,這更需要學校、醫院、社會的支持。
(1)87.0%的專科實習護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輕度倦怠3型在實習護生中比例最高。
(2)專科實習護生的壓力來源主要有護理知識與技能欠缺、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不暢、工作量大。
(3)需要學校與醫院加強對專科實習護生知識與技能的教學、人際溝通訓練,還需要教師、家人、朋友等多方社會支持,并有針對性地采取團體心理訓練、放松訓練等心理干預措施。
[1]Best R G,Stapleton L M,Downey R G.Core self-evaluations and job burnout:the test of alternative models[J].J Occup Health Psychol,2005,10(4):441-451.
[2]Hyrkas K.Clinical supervision,burnout,and job satisfaction among mental health and psychiatric in Finland[J].Issues Ment Health Nurs,2005,26(5):531-556.
[3]邵芳,徐鑫芬,余曉燕.產科護士職業倦怠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護理與康復,2009,8(9):741.
[4]黎榮芳,尹妙芬.兒科護士職業枯竭現狀調查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9):109-111.
[5]陳守燕.急診科護士職業倦怠調查分析與應對措施[J].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10(2):54-56.
[6]張冬青.精神科護士職業倦怠與心理狀況調查分析和對策[J].內蒙古醫學雜志,2008(2):242-245.
[7]馬淙,朱易凡,徐晨,等.門診護士職業倦怠情況的調查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9):1135-1137.
[8]張玉君.手術室護士職業倦怠與應對方式、社會支持及控制源的關系[J].實用醫學雜志,2009(5):797-799.
[9]Zellar K L,Perrewe P L.Affective person-ality and the content of emotional support:Coping in organizations[J].Journalof Applied Psychology,2001,86(3):459-467.
G526.5
B
1671-1246(2015)10-0105-03
2011年度山東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輔導員專項資助項目(2011C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