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2)
營養改善計劃實施前貧困縣中小學生營養KAP調查
孫靜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2)
目的 了解營養改善計劃實施前貧困縣中小學生的營養知識、態度、行為情況。方法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抽取準備實施營養改善計劃的周口市試點縣中小學的部分學生,對其進行營養知信行問卷調查。結果 該地1 680名中小學生中,營養知識知曉率為55.6%,中學生高于小學生(P<0.05);89.0%具有良好的營養態度,中學生好于小學生(P<0.05);健康營養行為的總發生率為47.3%,中學生低于小學生(P<0.05);不良營養行為的總發生率為13.6%。結論 營養改善計劃實施前,貧困縣中小學生具備良好的營養態度,但需要提高其營養知識水平,培養他們健康的營養行為,糾正不良營養行為。
營養改善計劃;貧困縣;營養行為;營養態度;中小學生
從2011年秋季開始,國務院出臺營養改善計劃,為特殊困難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的學生提供營養餐,以改善農村學生營養狀況,提高農村學生健康水平[1]。營養改善計劃的啟動是國家重視農村學生營養問題的具體體現。為保障營養改善計劃的順利實施,我們于2013年對周口市準備實施營養改善計劃的農村中小學生開展了營養KAP(知信行)問卷調查,現介紹如下。
1.1 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以準備實施營養改善計劃的周口市試點縣的中小學生為調查對象。每個縣抽取4所(小學、初中各2所)學校,以班為單位抽取四年級至六年級和初一至初三的學生共1 775名進行調查。本次調查發放問卷1 775份,收回有效問卷1 68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4.6%。其中小學生762名,占45.4%;初中生918名,占54.6%。
1.2 方法
營養KAP調查問卷依據中小學生營養教育手冊自行設計,經過預調查后修改而成,內容包括個人基本情況、營養知識及來源途徑、營養態度、飲食行為等。調查前對調查員進行培訓,統一調查方法。調查時調查對象由教師組織,經調查員詳細講解,統一填寫問卷,在限定時間內完成統一回收。回收問卷時調查員及時檢查問卷的應答情況,發現遺漏和錯誤及時要求調查對象補答。質控員對每個調查點的問卷按5%的比例抽查。營養知識知曉率計算公式:單項知識知曉率=正確回答某項知識的人數/應回答某項知識的總人數×100%;總知曉率=正確回答知識的總人題數/全部應答題的總人題數×100%。營養正確態度持有率和營養正確行為形成率計算方法和知曉率計算方法相同。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EpiData3.1進行資料錄入,使用SPSS12.0進行統計分析,檢驗水準α=0.05,主要采用描述統計、χ2檢驗等統計學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
2.1 貧困縣中小學生營養知識知曉情況(見表1)
調查發現,該地1 680名中小學生的營養知識知曉率為55.6%,其中中學生知曉率(65.9%)高于小學生(43.2%),二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貧困縣中小學生中,對“雞蛋是含蛋白質最豐富的食物”的知曉率為95.2%,對“蛋奶類是富含鈣的食物”的知曉率為60.9%,對“海帶可以防治缺碘性甲狀腺腫”的知曉率為53.0%,對“一日三餐中能量的合理分配是3∶4∶3”的知曉率為59.3%,對“蒸煮烹調方式營養素相對流失少”的知曉率為95.7%。但是僅有18.3%的貧困縣中小學生知道“曬太陽可以促進皮膚合成維生素D”,40.1%的貧困縣中小學生知道“豬肝含鋅和鐵最豐富”,44.6%的貧困縣中小學生知道“橘子是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33.6%的貧困縣中小學生知道“鐵缺乏與貧血發生有關”。該地中學生各項營養知識知曉率均高于小學生(P<0.05)。

表1 貧困縣中小學生營養知識知曉情況[n(%),人]
2.2 貧困縣中小學生營養態度情況(見表2)
該地1 680名中小學生中,89.0%具有良好的營養態度,其中中學生具有良好營養態度的人數比例(92.3%)高于小學生(85.0%),二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貧困縣中小學生中,93.2%的學生認為“科學配餐對青少年生長發育重要”,91.4%的學生“重視自己的飲食和營養狀況”,80.8%的學生“想知道自己的飲食和營養狀況”,87.1%的學生“愿意放棄愛吃的不健康食品”,89.2%的學生認為“三餐有必要定時定量”,96.1%的學生認為“進餐有必要細嚼慢咽”,85.5%的學生認為“早餐對健康重要”,89.8%的學生“對營養學知識感興趣”,85.7%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學習營養學知識”,92.0%的學生“愿意參加營養知識講座”,88.1%的學生“愿意將營養知識用于指導自己的飲食”。
該地中學生除了“早餐對健康重要”和“認為有必要學習營養學知識”兩項的營養態度與小學生比較,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外,其他項的營養態度都比小學生好(P<0.05)。

表2 貧困縣中小學生營養態度情況[n(%),人]
2.3 貧困縣中小學生營養行為情況
該地1 680名中小學生中,健康營養行為的總發生率為47.3%,其中中學生的健康行為發生率(42.9%)低于小學生(52.6%),二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貧困縣中小學生中,71.2%的學生“購買食物注意看保質期”,57.0%的學生“購買食物注意看配料表”,13.7%的學生“經常喝白開水或礦泉水”。
該地中學生“購買食物注意看保質期”、“購買食物注意看配料表”和“經常喝白開水或礦泉水”的行為發生率均低于小學生(P<0.05)。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貧困縣中小學生健康營養行為情況[n(%),人]
該地1 680名中小學生中,不良營養行為的總發生率為13.6%,其中中學生的不良行為發生率(12.9%)與小學生(14.5%)比較,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貧困縣中小學生中,9.5%的學生“經常吃零食”,23.1%的學生“有節約餐費購買零食或其他東西的習慣”,8.2%的學生“經常不吃早餐”。
該地中學生“經常吃零食”和“有節約餐費購買零食或其他東西的習慣”的行為發生率與小學生比較,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經常不吃早餐”的行為發生率則低于小學生(P<0.05)。具體結果見表4。

表4 貧困縣中小學生不良營養行為情況[n(%),人]
本次調查發現,營養改善計劃實施前,周口市貧困縣中小學生的營養知識知曉率為55.6%,中學生高于小學生(P<0.05),且中學生各項營養知識知曉率均高于小學生(P<0.05),與文獻報道一致[2-5]。
中小學生接受營養知識的態度良好[3]。調查結果顯示,該地89.0%的中小學生具有良好的營養態度,中學生的營養態度好于小學生(P<0.05)。該地1 680名中小學生中,健康營養行為的總發生率為47.3%,中學生低于小學生(P<0.05);不良營養行為的總發生率為13.6%,中學生“經常不吃早餐”的行為發生率比小學生低(P<0.05),其他不良營養行為發生率與小學生比較,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與文獻報道一致[6-7]。
營養改善計劃實施前,貧困縣中小學生具備良好的營養態度,但營養知識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需要繼續培養他們的健康營養行為,改變不良營養行為,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1]張帆,胡小琪,馬冠生.中國“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出臺及實施[J].中國健康新觀察,2013(1):32-33.
[2]史金端,陳麗珠,肖立波,等.海南黎族地區中小學生營養知識態度行為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2,33(4):457-458.
[3]謝燕妮,劉小鳳,馮翔.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中小學生營養知識-態度-行為調查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07,23(11):842-844.
[4]陳玲.北海市農村中小學生營養狀況調查分析[J].廣西醫學,2011,33 (6):755-756.
[5]朱淑萍,丁越江,魯向鋒,等.北京海淀區中小學生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21):4378-4380.
[6]鄭晶泉,鄒淑蓉,杜尉英.上海浦東新區部分小學生營養知識態度行為調查[J].中國學校衛生,2009,30(6):555-556.
[7]徐越.浙江省中學生早餐現況及營養知識態度行為[J].中國學校衛生,2007,28(6):542-543.
R195
B
1671-1246(2015)10-01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