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報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數學
數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8A-
0032-01
數學是一門研究數量、結構、空間以及信息等概念的古老學科,在一定程度上被認為是形式科學的一種。因為它涉及大量的計算、推導和公式,所以學生普遍覺得數學課堂是抽象、枯燥乏味的。這就使得新課程改革在數學課堂中遭遇到了極大的挑戰。要解決這一問題,數學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為數學課堂注入新的生機。
一、呈現生動情境,調動學習積極性
小學生既對色彩鮮明的圖片和直觀形象的畫面具有濃厚的興趣,也對故事充滿好奇心,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豐富課堂教學的呈現方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生動、豐富的情境,以吸引學生的觀察力和注意力。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為例,計算面積并不難,如果不考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培養其觀察力,那么教師可以直接通過教材講解,告知學生面積的計算公式,然后再布置相關的課后作業。然而,這種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是漠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忽略了學生觀察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對此,教師完全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創設生動的情境,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教師以“同學們知道平行四邊形長什么樣子嗎?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四邊形的呢?請同學們拿起手中的小剪刀,和你們的小伙伴一起裁剪出各種各樣的四邊形吧!比比看誰剪得最快最美!”作為導入語,之后和學生一起選出最精美圖形,并將其投影到大屏幕上。如此巧妙地利用多媒體的功能,很好地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喜歡被表揚的心理特征,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有效地提升了他們對周邊事物的觀察能力。
二、優化活動形式,提高教學靈動性
新課程改革下出現了許多創新的教育理念,如教學目標多元化、個體發展差異化、課堂體驗情感化等。盡管有這些教育理念指導課堂教學,然而在實際課堂教學當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教師為片面追求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過分講究活動形式的多樣性,無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使得教學成為了應付性的表面工作,同時也使課堂失去了靈動性和實用性。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平移和旋轉》為例,該課程重在考查學生的抽象思維和觀察力的敏銳性,為此,課堂活動的目的就不應只是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氣氛,更重要的是通過恰當的形式,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和直觀化,以便幫助學生理解和吸收知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促成觀察活動的基本渠道。教師可事先準備好足量的小棒,讓學生自行分成實驗小組之后自主移動小棒位置,擺出不同的圖形。在學生做完實驗,且各小組成員逐次記錄了實驗結果后,再請各小組分別派代表發言總結規律。教師在此過程中主要擔任引領者的角色,通過觀察和分析學生的動作行為,來記錄和總結學生的表現能力和思考方式,并據此判斷他們的觀察力,適時做出準確性的引導。在此環節之后,教師還可以利用Flash動畫來重現學生的實驗過程,加深學生對實驗的印象和理解。由于Flash動畫所展示的是標準的平移和旋轉動作(且每個步驟附有詳細的文字說明),畫面直觀形象,因而有利于學生快速吸收并鞏固知識。
三、延伸知識,展現科學奇異性
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對數學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因此,教學任務不應僅停留在教材教學上,而且要充分利用當下豐富多樣的信息資源,結合生活實際和社會發展,合理地將理論知識由課堂延伸到課后,帶領學生發現數學框架的藝術美、領略數學思維的奇異美。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為例,該課程內容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緊密相連,學生所要掌握的絕不僅僅是理論性的知識,而且它與實際問題的關系及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因此,在教學該課時,教師務必要注重延伸知識,完美地實現課堂與課后的巧妙銜接、理論與實際的相互結合。如利用“大家對‘比的基本性質有了一定的認識,那么,‘比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哪些應用呢?”“它的意義在哪里呢?”“你們爸爸、媽媽的身高比大約是多少呢?”“課本的長度與寬度的比又大約是多少呢?”“同學們回家的時候可以跟爸爸媽媽探討,或者用手機、電腦幫老師一起查找一下‘比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之類的問題,啟發和引領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掌握相關的知識,促進學生獲得更大的思考空間和探索空間。
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教師應當科學利用信息技術為數學教學服務,應在創設課堂情境、優化活動形式以及延伸知識鏈接等多個教學環節中,靈活地導入信息技術,從而彰顯數學課堂的科學之美。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