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華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自學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8A-
0093-01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賦予教師的一個歷史使命。自主學習能力是現代創新人才必備的基本功,它更是現在乃至未來人類生存的基本能力。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地探索、思考,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因此,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應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學生的自主學習,是指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技能和實踐經驗,正確有效地利用各種有效資源和手段,自覺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更新自身原本的知識結構,從而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的過程。那么,如何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
一、設法提供自主學習時空
初中階段學科突然增多,學生一時間難以適應,特別是剛從小學六年級升級上來的七年級學生,更是沒有自主學習、自我思考的余地。教師要想把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就必須留給學生思考的余地,提供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在語文教學中,筆者把課文預習放在課堂上,作為一個教學重點進行。在預習中,筆者主要要求學生解決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我知道了什么?第二,學習這篇課文,我還有哪些疑問?第三,學習了這篇課文,我還想知道些什么?讓學生把目光從課內延伸至課外,提高學生在自主學習上的廣度和深度,提供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和空間。
二、精心創設自主學習氛圍
保加利亞心理學家、教育家羅扎諾夫(G.Lozanov)研究發現,每個人都有一種“最佳的學習狀態”,處于這種狀態時,人的身心是輕松愉快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創造這種“最佳的學習狀態”,喚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要使學生達到這種“最佳狀態”,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建立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第二,建立教學伙伴關系;第三,建立師生合作教學關系;第四,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前導入時,可通過做游戲、唱歌曲等不同形式拉近師生距離,建立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
例如,在執教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散步》這篇課文時,筆者通過播放《讓愛住我家》歌曲,讓學生在動人的旋律中聯系自己的家庭,與此同時筆者深情地說:“家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家是我幸福的港灣,我愛我的家,我愛爸爸和媽媽。現在,讓我們自主閱讀課文,通過閱讀,走進著名作家莫懷威的家,陪他們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們濃濃的親情。”在音樂的渲染下,學生很容易就融入課文的情境中,激起了自主閱讀的熱情。
三、引導形成自主學習意識
如今的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只有注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促使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自覺地思考、探索、創造,才能達到教學效果的最佳境界。筆者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注重激發與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注重根據學生的興趣點與情感體驗設計每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例如在教學朱自清《春》(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時,筆者首先帶領學生到校園各處去尋找春的“足跡”,感受春天到來給大地、給人們帶來的種種變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情緒高漲、積極主動,獲得了充分的體驗;在此基礎上,筆者再帶學生走進課本,尋找朱自清筆下春的“足跡”,學生以高漲的情緒自主完成了本課的學習目標。又如,筆者在《與朱元思書》(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一文的教學中,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認真聽課文范讀,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出富春江美景圖,并讓學生通過圖片找出文中相應的語句,用自己的話描述圖片的美景。這樣學生就在不經意間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完成了教學預期的目標。
四、著力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一些語文教師在教學時遵循各種各樣的“標準”:朗讀的停頓、重音、語速以網上下載的課文范讀為標準;文言文翻譯以教材參考書的翻譯為標準;詞語的解釋以字典解注為標準……“標準”太多,犧牲了個性,犧牲了創造。要減少“標準”,教師必須鼓勵學生求異。
筆者在《與朱元思書》一文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在翻譯課文時要在把握好文意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來表述。如“風煙俱凈,天山共色”一句,學生們就有了“風一點都沒有,煙霧也完全消失了,天空和群山都是同樣的顏色”“沒有一絲風,煙霧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都是一樣的顏色”“風靜煙散了,天空和山峰都是一樣的顏色”等多種翻譯,如同數學的一題多解一般,學生的潛能得到了有效的發揮。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教師必須積極探索,做好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者,把大量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自主學習課堂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充分相信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只有唱響“學生自主學習”這個主旋律,語文課堂教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