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堅 勞中興
【摘 要】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一方面給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機遇,另一方面也給高校的愛國主義辨識、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環境和教育模式等帶來了較大沖擊。高校應從建立健全信息監管機制凈化環境、將傳統愛國主義教育協同新媒體育人、加強和改進課堂新媒體的運用、提高師生運用新媒體水平和素養四個方面,加強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
【關鍵詞】新媒體 高校 愛國主義教育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8C-0038-03
近年來,隨著數字媒體技術、互聯網技術和無線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形勢下的媒體傳播傳送便捷,具有較強的互動性、較廣的覆蓋面、多元化的形式,成為當前大學生學習、生活和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改變著大學生的方方面面。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不僅要求高校要給學生傳道授業,還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和全面發展。愛國主義教育是凝聚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精神支柱和動力,同時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當前我們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面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充分利用好新媒體傳播的優勢,創新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對加強和改進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新媒體給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帶來的機遇
(一)新媒體增強了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自主性。一方面,隨著互聯網技術、通信技術、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互聯網、手機短信、微信、飛信、博客、微博、數字電視等一系列新媒體相繼出現,備受青年大學生的追捧。大學生可以在輕松的新媒體環境中自由地遨游、快樂地瀏覽,在閱讀自己需要的資源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有別于傳統教育“單向”灌輸特點,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傳播是雙向、互動的,大學生不再是消極被動接受,而是積極自主瀏覽、接收信息,并積極運用新媒體的互動性優勢進行交流和發表意見參與討論。另一方面,教育者也可以通過新媒體自主選擇教育素材和教育工具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者既可以從豐富的網上資源尋找到最新、與學生最貼切的素材,也可以選擇傳統或新媒體教育方式,還可以兩者相結合開展教育,比如教育者開展課堂教學之余,利用課外時間通過QQ群、微博與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中進行引導教育。
(二)新媒體豐富了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手段。長期以來,傳統愛國主義教育是以課堂上老師授課教學為主,輔以問答、展開討論、撰寫作業、社會實踐的模式。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出現,互聯網、博客微博、論壇等形式成為了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平臺,并逐漸體現出了新媒體便捷、靈活的巨大優勢。新媒體豐富了教育者教育教學手段,他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通過文字、語言、圖片或者相互交流等方式,把教育內容迅速傳遞給受教育者,使教育更直接、更深入,受教育者獲得更為生動形象的教學體驗。
(三)新媒體豐富了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資源。新媒體環境下,信息資源十分豐富,可以說是達到了海量的程度。互聯網上有許多專門的資源共享,如期刊庫、百度文庫、電影網站、圖片庫共享資料等,突破了時間、地域限制,教育工作者在進行課堂教學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各項工作中,能方便、快捷地獲取教育所需要的各種信息和資料。大量的教育資源能通過多種方式在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呈現和轉換,增強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感染力。因此,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極大地豐富了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教育資源。
二、新媒體環境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提出的挑戰
(一)新媒體環境存在虛擬性,影響大學生的認識和判斷。與新媒體快速發展相比,我國在新媒體信息管理方面存在著滯后性。當前,在空前豐富網絡信息海洋里,也存在許多不實甚至虛假極易誤導人的信息。一些企圖通過西化中國人思維的西方國家,為灌輸西方價值觀念,不惜歪曲事實而發表與真相不符的報道和言論。這些事件如不及時糾正將會影響大學生做出準確的判斷,給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如網上出現了很多“網絡大謠”炮制虛假新聞,故意歪曲事實,制造事端,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秦火火、楊秀宇等人先后策劃、制造了一系列網絡熱點事件,吸引粉絲,使自己迅速成為網絡名人。如“7.23”動車事故發生后,故意編造、散布中國政府花2億元天價賠償外籍旅客的謠言,挑動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新媒體存在虛假不實的信息極大地影響和誤導了大學生對真實事件的認知,有時很難做出正確判斷,極易導致大學生心理信任危機和信仰缺失,影響大學生健全人格培養。
(二)新媒體信息疏導、監管不力,給教育增加難度。由于信息的交互性日益增強,覆蓋面更廣泛,信息傳播的快捷性和即時性的特點,每個人不僅是媒介信息的受眾,同時也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不良言論的發表,在世界一端發生的重大事件幾乎能同步傳達到世界各個角落,瞬時產生不良的影響。如網絡反腐、網絡打假事件往往能造成大量網民圍觀;網絡上頻繁曝光公務人員公車私用、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職人員工作時間不作為等公權力監督不到位、服務意識不足等事件,在社會上產生惡劣的影響,嚴重影響黨和國家的形象。在網絡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網絡意見領袖如果發表了不當言論,在所有網民中的影響更是難以估量。在新媒體時期,如果網絡信息得不到有效監管,社會上曝光的不良現象得不到及時疏導,會增加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難度。
(三)新媒體快速發展,沖擊了傳統愛國主義教育模式。傳統愛國主義教育往往從黨和國家的高度出發,采用簡單的政治宣講,忽視了學生成長的不同時期對愛國的理解程度,忽略了引導學生理性看待當前國家的優勢及存在的客觀問題與困難。可見,當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環境相對于時代已經嚴重脫節,教育理念、方法等方面已經不適用于這個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沒有體現出新媒體的前瞻性和預見性。當代大學生是改革開放后出生的一代,思維活躍,對生活品質和社會環境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當代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振興的重要力量。如果大學生的愛國情感沒有得到合理的引導,愛國之情無法轉化為報效祖國之志,將可能面臨優秀人才的大量流失。
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策略
(一)建立健全信息監管機制凈化校園新媒體環境。做好網絡信息監管要制定嚴格的新媒體運用法規和條例,對發布虛假信息、故意操縱網絡輿情影響國家聲譽或造成社會動蕩的,政府部門要運用行政、法律為手段嚴格依法處理,使網絡信息管理有法可依。作為高校,要針對學校的現實情況制定相應的校園網絡等新媒體信息管理制度,切實保障該制度的嚴格執行來保護網絡信息安全。首先,學校相關職能部門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生活情況和心理動態,分析其收集、利用管理網絡信息的習慣。其次,學校的規章制度制定部門應該嚴格實施信息審批制度,從信息的源頭入手,確保網絡信息的安全。因此,高校要加大對網絡信息監管體系的資金和人才的投入,努力建設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管理隊伍,提高網絡監管技能,及時正確處理隨時可能會發生的網絡信息事件,將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小。
(二)發揮新媒體和傳統愛國主義教育特色,形成優勢互補。新媒體具有內容豐富、傳播速度快、輻射范圍廣、互動性強,影響人群多等特點。愛國主義教育工作者需要把握好新媒體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并發揮其優勢來為愛國主義教育服務。首先,愛國主義教育工作者應該主動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理解新媒體發展對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認識到新媒體發展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從而提高利用新媒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這就要求愛國主義教育工作者深入開展調研工作,找準對大學生有較大影響力的各類媒介,制訂系統、詳細的教育方案,有的放矢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第二,愛國主義教育工作者需要以當前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途徑,將愛國主義教育輻射到時尚嗅覺靈敏、喜歡追求新鮮事物的大學生身上。將傳統由學生被動接受愛國主義教育轉為主動了解國情、世情、社情,進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增強自身自覺維護國家、建設國家的責任意識。第三,注重將傳統愛國主義教育中的成功經驗傳承下來,堅持繼承優良傳統與改革創新有機結合。因此,愛國主義教育工作者應真正了解并認識到新媒體環境下的愛國主義教育與傳統愛國主義教育的差別并找到兩者的契合點,從而結合新媒體發展的規律,創新工作方法,發揮新媒體和傳統愛國主義教育特色,形成優勢互補。
(三)適應時代需要,提高師生的新媒體應用水平和新媒體素養。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月7日的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中指出:要以能力建設為重點,著力提升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能力,著力提升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能力,著力提升新媒體時代社會溝通能力,著力提升科技信息化應用能力。這既是對政法工作人員的要求,同時也是對愛國主義教育工作者的要求。這就需要愛國主義教育者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提高運用網絡媒體平臺的技術水平,適應用新媒體與學生進行交流、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等。因此,愛國主義教育工作者不僅需要熟悉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內容和工作方式,同時還應把握新媒體的規律和特點,掌握網絡通信技術,具備在心理疏導上的能力和水平。除了在業務基礎知識上需要充實外,愛國主義教育還應在工作實踐上針對新媒體特點進行創新,如借助于新媒體的各項平臺,用大學生樂意接受的平臺包括微博、微信、博客、QQ空間等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提高愛國主義教育工作者運用新媒體的水平,使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實現新的突破口,推動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順利開展。
另外,大學生媒體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大學生能否有效甄別信息的真偽,能否自覺抵制不良信息帶來的侵害,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有直接的影響。因此,扎實推進新媒體的普及教育,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不可忽視。一是愛國主義教育者要通過開展知識講座、學術報告、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形式讓大學生更全面地接觸新媒體,提高選擇和評判媒介的能力,樹立正確的新媒體觀念,遵守媒體道德與法律規范,合理、適度地使用新媒體技術。二是愛國主義教育者在平時與學生的工作交流中注重結合網絡中影響較廣泛的“虛假信息”與學生互動交流,在教育實踐中加強對學生的疏導。三是面對西方發達國家的思想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工作(下轉第84頁)(上接第39頁)者需要引導大學生正視我國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的差距,也認識到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變化,鼓勵大學生在努力建設全面小康的共同目標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四)運用新媒體技術,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效果。課堂仍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做好愛國主義教育就要在新媒體環境下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改進和創新。在教學手段上,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通過文本、圖形、聲音、視頻、動畫等多種媒體綜合運用,向學生介紹愛國主義事跡,進行愛國主義思想熏陶,增強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在教學內容上,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豐富的網絡資源向學生解析喜聞樂見、貼近學生實際的、時下熱點的話題,如中日釣魚島問題、當前日本安倍政府的錯誤言論和做法等。通過聯系一些不法分子煽動青年學生上街非法游行示威,甚至“打砸搶燒”的行為和事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大學生在網絡等新媒體交流中注意言行舉止,引導學生理性愛國,及時遏制極端的民族主義和民族仇視心理。在教學模式改革上,教育者應發揮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自主性,在課前鼓勵學生利用新媒體途徑做好資料準備,課堂上老師進行講授,條件允許還可通過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他們有更直觀的感受,課后通過博客、日志、網站的渠道撰寫觀后感或者展開討論,進一步引導學生理性看待事情,升華愛國情感。總之,應充分發揮傳統和新媒體的教育優勢,增強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2]鄒偉,史競男.網絡推手“秦火火”等人“謠動”中國的背后[EB/OL].(2013-08-22)[2015-02-22].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3-08/22/c_125220626.htm
[3]習近平就做好新形勢下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13-01-07)[2015-02-2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1/07/c_114284339.htm
【基金項目】2014年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立項課題(2014LSZ041)
【作者簡介】徐 堅,女,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勞中興,女,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