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慧+張旭東
摘要:大學公共基礎課程是高校各專業低年級的共同必修課程,而且是高校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適應時代需要和大學生審美發展需求,應該將科學理論運用到大學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實踐中。本文將運用認知美學原理,并且結合大學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實踐,探討審美認知大學公共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途徑和具體辦法。
關鍵詞:大學公共基礎課程;認知美學;審美 大學公共基礎課程指的是高等和中等專業學校各專業學生共同必修的課程。高校基礎課程一般對低年級大學本科生開設,總體上可以分為:社會科學公共基礎課,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大學外語;自然科學公共基礎課,如大學計算機基礎、大學物理;實踐環節公共基礎課,如軍事訓練、體育等。
在素質教育普及和深化的今天,大學本科學習已經不能局限于習得某種專業技能以供終身使用,而是要促進其知識結構的完善以及不斷進修和擴展的能力的形成。大學公共基礎課能夠服務于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完善學生身心素質。大學公共基礎課教學可幫助本科生掌握基礎文化知識、基本科學技能、主流思想方法等,形成良好的科學文化和思想素養,為學生專業學習奠定良好基礎,促進本科生知識、能力、素質與技能協調發展,也為繼續深造創造條件。大學公共基礎課程開設范圍廣,課時長,與其單純將其看做知識、技能的傳授,不如將其變成一種審美體驗,給學生愉快的感覺,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根據教育部的相關要求,大學公共基礎課程在各個大學已經開設多年。各高校也都根據自身發展和每門課程的特點對大學公共基礎課程設置進行多次改革和優化;奮戰在一線的大學公共基礎課程教師也都在各自的教學實踐中不斷鉆研出各種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因此近幾年,對于大學公共基礎課程的研究不斷涌現,也發表了很多相關研究和實踐的成果,但這些成果大多是關于大學公共基礎課程的本質、特點、功能、課程設置和實施途徑等問題,而符合大學生發展特點、符合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科學理論并不是很多。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高校學生自身要求的變化,傳統的大學公共基礎課程授課方法和策略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當今高等教育的要求。這種狀況不僅影響了大學公共基礎課程科學化的進程,而且制約了大學公共基礎課程功能的充分發揮。因此,大學公共基礎課程必須不斷拓展其新的研究領域,引入心理學以及認知科學等最新科學理論成果對教學實踐工作做出指導。
一、認知美學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大學公共基礎課應用的可行性
將心理學和美學理論運用到大學公共基礎課程實踐中的手法并不少見,然而,這些方法有時候過于片面——或者是只從教師講授的角度,或者是只從學生接受的角度。事實上,如果一種理論能夠達到更好的實踐效果,主客觀兩個方面都應該達到預期的目的。因此,在教育實踐中,應該不斷探索新的、更有說服力的理論來完善大學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
認知美學作為一個新興交叉理論,是神經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心理學和美學研究發展融合的結果,將其運用到大學公共基礎課程教學中,是一次新穎、大膽的嘗試。認知美學的基本觀點是:審美活動是在形式知覺模式已然建立的前提下,經由對事物外形加以知覺而形成非利害性快感的活動。事物內質的利害性可以影響到事物外在形式對人知覺結構的塑造,打造出同肯定性情感或者否定性情感相聯系的知覺模式,從而建構人的具體的審美眼光即審美知覺模式。[1]
·課程與教學·審美認知在大學公共基礎課程教學中的作用與實踐由于認知美學理論的科學性特點,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當今大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特點以及審美需求,更適合應用到大學公共基礎課程。認知美學原理不僅能夠解釋人類審美的發生過程,還能根據人類美感形成的原理,對于審美過程進行指導。學生如果在大學公共基礎課程中能夠進行審美體驗,不僅可以極大地促進大學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而且還能為大學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拓展一個嶄新的領域。因此,將認知美學原理應用到大學公共基礎課程教學中不僅是合理的,而且有很大的實踐操作可能性,需要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進行切實地應用和不斷地完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都可以運用審美認知理論。認知美學在大學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旨在通過審美活動中的內在機制的揭示,對現實中存在的審美現象進行解釋;通過闡明在個體審美活動的發生過程中,生存利害性和審美非功利性之間的辯證關系,為大學公共基礎課程建設提供具有科學意義的理論指導。
二、認知美學的基本原理在教師教學中的應用
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對于教學方向和方法的選用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學公共基礎課程要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將課堂教學變成一種審美體驗,完全可以將認知美學原理運用到日常教學實踐中。
首先,教師要了解人類審美能力形成的原因,進而根據學生的審美需求來設計課程。認知美學認為,審美能力首先是指人類由自然機體結構所決定的進行審美活動的一般可能性,與人的生理結構等自然因素相關聯,可以稱之為審美活動能力。在這一基礎上才能進而形成由經驗、文化觀念構成的審美判斷能力和審美欣賞能力。教師要針對這種審美能力形成的機制來規劃課程教學,也就是說,要先肯定學生的審美能力,然后再考慮經驗和文化觀念。大學1-2年級學生雖然對于學科專業知識學習還有限,但作為一個已經成年的人,其自然審美欣賞能力無疑是形成了,所以利用一般審美能力,也就是形式知覺能力的特點作為基礎課教育的起點完全可行。現代人類進行審美活動的特點是:對事物外在形式加以知覺并由此形成愉悅感。[2]也就是說,學生作為有審美能力的人,可以將形式加以知覺,與其內質相聯系而產生一定的愉悅感和厭惡感。因此,在課程設計上,想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要采用符合學生形式知覺特點,也就是具有一般審美能力的學生會產生愉悅感的東西。
在教學實踐中,恰當的審美認知策略可以分別實施在各門課程中。在社會科學公共基礎課教學中,除了理論的教學外,要結合實例,而且最好是有美感的、正面的實例分析。思想政治課程,如馬克思主義思想原理課中,把理論和歷史史實結合分析。這些史實的選擇最好是成功的、廣為傳頌的事跡,以便引起學生好感,進而產生審美愉悅感;而不要過多選擇那些失敗的反例,容易引起學生由于其內質產生的厭惡感,影響學生審美接受的效果。自然科學公共基礎課中,也要設法使略顯枯燥的自然科學教學與審美結合。例如,在計算機原理課程中,示例文檔或者表格的內容可以選擇美麗的圖畫、優美的詩句或者有趣的數據等等,使學生感受自然科學理性的同時,也能擺脫抽象乏味的感覺,產生審美快感。實踐環節公共基礎課中,讓學生感受到客觀事物所引起的審美快感也可以通過環境來實現。例如,體育課的體能訓練常常讓學生感到枯燥疲憊,如果把場地換到校園中有樹木花草的場所里,自然美景會在學生形式知覺模式中形成好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這是一般審美能力決定的。
其次,大學公共基礎課程教師應該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培養自己相關的必要能力,使自己的教學過程可以成為學生審美的過程。所以,公共基礎課教師自身應該具備合理的審美欣賞能力、擁有與本專業審美相關的淵博知識以及對于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標準的把握。
大學公共基礎課程教師自身要有健康、符合人類一般審美標準和社會文化標準的審美能力。因此,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質,依照審美認知的規律塑造自身正確的審美觀。根據認知美學理論,與人有利的利害價值本來只存在于事物的內質上,但由于外形是內質的信號或者表征,所以當人因事物內質而形成對該事物的好感時,該事物的外形也能經由知覺過程而引起人的好感。[3]產生美感首先要在認知模式深層次結構中對人有利,才會在知覺模式中使人產生好感,繼而產生快感,而在內在評估系統中與美感相連接。教師在人生閱歷、文化內涵上,一定要加強自身的修養,要以主流、正確的觀念來指導自己的思想,形成對于事物有利性內質的正確判斷,從而形成端正的審美觀。同時,要抵制社會上一些落后的、反面的、腐朽思想觀念的影響,抵制病態的流行審美觀給當代人造成的影響。例如,大學英語教師在語言和文化教學時,課程中有的涉及對于民族、種族和職業的問題。教師要充分理解每一個于民族、種族和職業的有利性內質,來描述出各個民族、種族和職業的特點,通過語言自身的美感和文化教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尊重各民族、種族人民和各個職業的勞動者;而不能隨波逐流,宣傳單純以西方白種人特征為美、以炫富奢華為美的錯誤輿論導向。同時,大學公共基礎課程教師也應該具有一定的與專業相關的審美認知基礎知識。仍以大學英語為例,教師應了解如何設計自己的課程,語言教學中文學類作品可以通過文學手法,運用語言形式在讀者頭腦中,依據自身的形式知覺模式,塑造出一種形式知覺。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應該有一定的語言文學知識,利用正確的形式知覺模式,將語言文學之美傳達給學生,使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外國語言文學、文化之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改善學習效果。
要更好的達到授課效果,大學公共基礎課程教師也要具備把握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標準的技能。按照認知美學原理,審美眼光的形成及審美標準的得出,是由形式知覺模式形成機制中功利性的強化和知覺經驗性的數量重復這兩個維度的動態關系所決定的。其規律是:利害性強化作用越多,經驗性數量的作用就可以越少;內質方面利害性越弱則形式經驗的數量重復就需要越多。[4]也就是說,大學公共基礎課程教師要想讓一定的正確形式知覺模式在學生的審美認知過程中達到好的效果,就要準確把握這兩個維度及其相互關系。例如,在大學公共基礎課程教學中,可以通過強化重點、利用突出手法等方式來增強學科知識的傳授效果。具體說來,在社會科學公共基礎課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入典型且新穎、符合時代特征的實例來強化理論的正確性,而不能只是重復講授理論;自然科學公共基礎課教學中,應該深入突出的實例分析,而不是反復地淺談輒止;而實踐環節公共基礎課則可以利用經驗數量的重復,也就是多次訓練的手段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利害性的強化作用和經驗性數量重復作用都需要建立在有利性的基礎上,都需要一定的經驗,不能將兩者絕對的割裂開來。當然,二者相比較而言,利害性強化作用的維度在利害性的表現方面更明顯、更強烈,而經驗性數量重復作用的維度在有利性方面弱一些,但經驗數量的重復更多。[5]因此,在大多數大學公共基礎課程教學中,不能僅僅像傳統方式一樣不斷地重復知識點,而是要不斷開拓新穎、有針對性和引起強烈反應的教學手法。
三、認知美學的基本原理在學生學習中的應用
將大學公共基礎課程變成一種審美體驗和審美教育,不僅有利于大學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本身,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質。這不僅是教師的教學目標,審美體驗中學生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與主體。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同時,也可以是一種審美體驗的過程。審美體驗其實是審美情感的深化和個性化。審美體驗是審美主體在感知基礎上切身潛入審美對象之后,是審美主體更透徹地領悟課題對象的審美意蘊。[6]
認知美學在一定情況下,將這種審美體驗,闡釋成審美知覺。審美感覺只是對外界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而審美知覺是對美的事物各種屬性、各個部分及其相互關系的綜合的、整體的反映,是在感覺基礎上形成的,是多種感覺的綜合活動。[7]認知美學認為,知覺像是一個中介環節,一端連接著客觀外界事物的形式信息,一端連接著機體內部的情感體驗。形式知覺模式是指認知結構中與特定的客觀形式信息相對應、與特定情感傾向相聯系的比較穩定的神經元活動方式。當外形同主體的知覺模式相契合時,就可以引發好感,產生美感;反之,就會引起惡感,產生丑感。}
基于這種審美認知原理,研究性學習在大學公共基礎課程中就有充分的合理性。研究性學習是一種發現性學習,它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和形式來實現。研究性學習由教師呈現問題或啟發學生提出問題,然后學生圍繞問題進行分析、學習、探討、交流,學生親歷自主學習,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大學公共基礎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能使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根據上述認知美學原理,大學公共基礎課程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覺模式和知覺特點,結合自身的情感體驗,自己去發現知識和學習知識,并且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審美體驗。也就是說,研究性學習要把學生以往單純的審美感覺轉化成審美知覺,以幫助其更加充分地參與到大學公共基礎課程的學習中。例如,在社會科學公共基礎課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或者展示圖片、視頻,來引導學生自己查詢有關資料,課堂上讓學生陳述就是最普遍方式的研究性學習,這樣學生必然要自己去知覺學習的主題和內容,比起老師單方面地灌輸更能激發學生多角度、深層次地認知。在自然科學公共基礎課中,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尋找實例進行研究。因為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而未必一定要提出新理論或者新成果,這樣甚至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實踐環節公共基礎課中,可以鼓勵學生自主創造符合其形式知覺模式,也就是能夠產生好感的活動項目,如將軍事訓練模擬成三軍儀仗隊閱兵,或者讓他們自己發明訓練項目,提高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得到審美體驗。
四、結語
認知美學原理在大學公共基礎課程中的作用,可從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角度進行研究。雖然認知美學理論在大學公共基礎課程中的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在大量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完善,但開辟新的理論和實踐方法論,正是大學公共基礎課程改革和創新的必要途徑。廣大大學公共基礎課程教師,都可以利用審美認知的基本原理在各自的學科教學中,設計符合學生知覺模式的課堂活動、授課方式,同時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審美認知特點進行研究性學習,從而將大學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帶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2][3][4][5][8]李志宏. 認知美學原理教程[M].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115,63,115,151,151,109.
[6][7]張文光.大學美育[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