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容
重慶市綦江區永新小學
小學語文課教學方案的設計
張天容
重慶市綦江區永新小學
教學方案的設計是在認真研究教材、學生和環境等的基礎上,進行規劃課堂教學的活動,是一個動態的、持續創造的過程。教師的備課應當通過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做到“五精”,來體現學科特點、教師特色,以利于教師的提高,利于學生的發展。
新課標要求教師備課的有效目標必須把握三維目標,即結果性目標(知識與技能)、程序性目標(過程與方法)、體驗性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注重三維目標的互動整合,逐步形成素質。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編者已經在《教師教學用書》中提示,在“思考·練習”中也有暗示。我們可以結合自己“鉆研教材”所得,決定是照用,還是進行一些調整。而具體到每一課時,需要完成哪些教學任務,達到哪些教學目標?這些目標與整篇課文的目標形成什么關系?我們得認真思考,精心設計,行諸文字或內存心中。
教學流程的創設應體現如下特點:有利于教學情境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有利于合作學習;有利于自主體驗;有利于全員參加;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一節課,怎樣導入、怎樣過渡、怎樣總結;安排哪些環節、哪個環節先、哪個環節后、哪個環節主、哪個環節次;這些環節分別指向什么目標、之間存在什么聯系等等,我們都得認真思考。在教學備課中,可先預設板塊,使之能輻射全文,有效地統領對整篇文章的感悟。若教學中出現偶然的變數時,教師應當靈活增刪板塊和環節。同時,根據語文課堂的實際情況及時降升教學目標,因為降低是為了能使學生相對容易地摘到桃子;升高是為了能激發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的強烈欲望。
問題是思維的核心。只有提出具備一定深度的問題,才能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教師備課的重點是設計好有效的問題,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小學語文中的許多知識,只要我們精心地設計問題、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多設計話題性、開放性等問題,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提供平臺,為學生提供廣闊思考的空間,設想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案,使教學過程成為多向交流互動、充滿活力的過程。讓學生在積極探索的過程中,不僅使學生學到的基礎知識得到了應用,更擺脫了長期教師傳授的學習模式,使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教材在課后“思考·練習”的編排上進行了全面的改進,其中之一是減少了問題的數量、提高了問題的質量,目的是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讀書,直面文字;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讀出自己的見解”);激起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合作,引導學生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把作業的功能定位于“知識的鞏固”與“技能的強化”上,導致作業陷入了題型呆板、形式單調、內容封閉的誤區,這樣嚴重禁錮了學生潛能的發展。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應從作業的主體——學生出發,既要在具有趣味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前提下設計作業,又要引導學生通過創造性的作業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讓作業成為學生放飛潛能的天空。事實上,大部分的作業已經由編者和有關人員給設計好了,例如教材編者設計的“思考·練習”、“積累·運用”;一些版本的教材還配套編寫了同步練習等。如果我們能夠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同時根據自身及學生的實際,再設計一些“自己的作業”或者對“思考·練習”進行改進,效果就更好了,但必須做到形式活——口頭的、書面的、操作演示和查閱資料等結合;內容精——具有指導性、開放性、創造性,允許學生選擇等。例如設計一些趣味性作業,把知識寓于故事之中,有趣的故事情節吸引了學生,“吊”起了學生學習的胃口,讓學生“吃”得有滋有味,使學生愿做、樂做。還可以設計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同時在實踐中鞏固所學的知識。學生在完成這一系列實踐作業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與人合作、收集信息、學以致用等多種能力,而且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上完課,這節課并沒有結束,課后教師還需要靜下心來反思。教學反思在新課程實施中被認為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和核心要素,但一些教師寫的教學反思就好像流水帳,只是對自己日常教學過程作一些簡單的描述,或者為了完成應付教學常規而無病呻吟,正確的做法應當是針對備課時的初衷與課堂的實施作一番回顧和比較,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教學策略是否得當、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足夠的尊重、課堂生成處理是否妥當、問題設計是否有意義、情景創設是否到位等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進行再思考、再認識,并及時把感想、心得和調整策略等內容進行認真整理。在反思中應不斷反躬自問,根據學情不斷調整、豐富、優化方案設計,在“反思—實踐—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實現自己的專業成長。這樣既可以積累教學經驗,避免以后的教學實踐少走彎路,使有效教學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同時又可以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化發展。
教師應該還要做到心中有“人”,有“活生生”的人——學生。這就要求我們老師經常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自覺做好學生的學習伙伴,應該蹲下來與學生共同學習:他們喜歡什么?他們喜歡怎樣學?我們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從學生學習的規律出發,預設學生喜歡的學習內容,讓學生樂學;預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讓學生愛學;預設學生引起學生善于思考的問題,激活學生思維,喚起其個性經驗,激起他們學習的欲望;預設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內容,給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讓學生在快樂中度過一個個美妙的四十分鐘。比如作文評講課,我們只有從學生習作中發現大多學生的優點和共同問題,講評時才能因勢利導,讓學生揚長避短。反之,如果備課脫離學生實際,那將是對牛彈琴,教學會盲目,效率也不會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