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闊達
河北省圍場縣第二中學
課堂主體關系研究
李闊達
河北省圍場縣第二中學
縱觀近幾年來中考題的改變是全新模式的改變,為了培養社會所需的人才,課堂教學改革是必然趨勢。為了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育同仁們都在努力嘗試著探索先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師生關系
在素質教育盛行的今天,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育同仁們都在努力嘗試著探索先進的教學模式,在課堂這一主陣地不斷改革創新。我僅以對數學課堂教學的一點感悟與大家分享。
社會需要創新型人才,課堂不應追求“復制”而應追求“創新”,“再創造”是學習活動的靈魂。如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在上課之前,首先針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設計課前小研究:三角形中包含6個元素(三條邊、三個角)通過作圖或折紙等手段看一看用哪些條件做出的三角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問題的設置理念是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分類猜想、最后在比較能使兩個三角形完全重合的條件。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這個小研究的問題也符合簡單、根本、開放的特點。課前,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思索、分類猜測等一系列活動,再到課堂上展示成果:一個元素出現時包括兩種情況:或者一條邊對應相等、或者一個角對應相等,這兩種情況都不能保證兩個三角形一定完全重合。二個元素則包含三種情況:一是兩條邊對應相等;二是兩個角對應相等;三是一條邊和一個角分別對應相等。這三種情況經過驗證也保證不了兩個三角形一定完全重合;三個元素可以有三條邊分別對應相等;三個角對應相等;兩邊一角及兩角一邊分別對應相等四種情況。而這四情況中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能完全重合;兩邊及其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能完全重合;三個元素中有兩角和一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能夠完全重合;三個元素邊邊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不一定重合;三個元素角角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不一定重合。通過這一節的展示,學生真正理解了能使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從而為后續的證明奠定了基礎。這個課前研究的設置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的重要性,而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展示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教材的恰當整合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是否高效。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課堂教學的有力保障,師生關系的最高境界就是互相欣賞,記得在學習《三角形的外角》這一節,我出示了一個實際問題
一個零件的形狀如圖所示,按規定∠BAC=90°∠B=21° ∠C=20°檢查人員量得∠BDC=130°,就斷定這個零件不合格,你能運用所學知識說出其中的道理嗎?
學生看到這個題,觀察并思考幾分鐘后紛紛舉起手。
生一:連接BC,利用三角形內角和解決。
生二:延長CD交AB于點F,再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質解決。
生三:延長BD交AC于點G再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質解決。
生四:連接AD并延長到E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質解決。
學生發表完觀點后,我很激動、很吃驚,對于初學者來說能夠想到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實屬不易,接著再質疑比較四生的方法優劣,點撥:誰能把四位同學的解題技巧綜合起來啊?
生五:三角形的內角與外角是緊密聯系的,在求角的度數時,常通過內角與外角的關系,把相關的角轉化到同一個三角形中,進而求出未知角的度數。
這道題雖已解答完,我在此時用欣賞的話語大肆表揚我的學生:分析問題思路清;講解時語言規范、見解獨特;比老師的方法多等等。如此堅持思考著學習必成大器。我在用欣賞的眼光注視學生時也得到學生的尊重。
教學過程應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備課時突出自身的主體作用,這背后卻忽略了學生的發展。課堂中于是出現了幾種現象:一是少數幾個學生把持課堂;二是許多學生成為旁觀者;三是教師重復講解。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教師備課過程中設計問題應慎重,課堂交流把獨立完成時出現的困惑和發現的問題組內交流,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交流。交流時要講思路和方法,說出做題的困惑及所走的彎路,聽的同學要指出分析問題的對與錯,有無口誤,有無知識性錯誤。交流時充分讓學生質疑、解答。當學生不能質疑時,老師如何點播出問題是關鍵,這是對教師有了更高的要求。當學生講解到位時,教師不要重復,若想加深理解可以追問,也可以以提問形式反饋,也可以歸納補充。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同時還要適當的點撥、提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