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彥輝
河北省滄州市興海縣張會亭鄉板橋中學
音樂課與學生素質培養
許彥輝
河北省滄州市興海縣張會亭鄉板橋中學
如何培養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以適應21世紀的人才需求?其共識是:在對學生進行技能教育的同時,應注重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使其成為具有廣博的人文知識和較高修養的高素質人才。基于上述認識,教育部在全國倡導開展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提出重視和加強學校美育和藝術教育,并把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把藝術教育擺到了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這無疑是一個十分英明且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舉措。
藝術教育,特別是音樂教育中的音樂課,最易于向“德、智、體”三方面滲透,并對“德、智、體”具有輔助和促進功能。它不僅能豐富學生的音樂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增強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豐富他們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審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學會感受美、欣賞美,并進一步創造美,是每個人提高自身情操和文化修養的需要,也是衡量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標志之一。
實踐及有關科研成果證明:音樂對人的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的獲得與形成,有著極有成效并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智力是人才的首要標志。智力素質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智力素質包含多種內容:感知、記憶、想象、專注、敏捷等等,而這些能力是可以通過音樂活動來幫助獲得的。無論是科學家的發明創造,還是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都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綜合反映。而非智力因素往往直接關系到科學家創造活動的效率、價值和成敗。所以非智力素質的培養也是十分重要的。非智力素質包含多種內容,如意志、性格、理想、世界觀、體質、美感等等。實踐證明,音樂對這些素質的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學生的認識和理想,進而影響其人生觀、世界觀。
學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而音樂課又總是具有一定社會的政治和道德內容,能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美與丑、光明與黑暗、前進與倒退,能教育他們對生活采取正確的態度,使他們在優美樂聲的感染下,受到美好、高尚的情感熏陶,使情感得到升華,進而影響其人生觀、世界觀。正因為音樂的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視音樂教育,把它看作是道德教育的工具,而實際上音樂教育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內容。音樂作為一種感染力十分強烈的藝術形式,經常以一種潛在的精神力量影響人們的身心,陶冶人們的情操。如《黃河大合唱》中的《保衛黃河》。它是產生于抗戰時期的一部最成功的音樂作品之一。這是一首進行曲風格的齊唱、輪唱歌曲。節奏鮮明輕快,音調鏗鏘有力,樂聲此起彼伏,風格雄壯豪邁、生動活潑、樂觀明朗,生動地刻畫了活躍在萬山叢中,出沒在青紗帳里的抗日健兒的英雄形象。這一作品在當時極大地鼓舞了抗日軍民的斗志,給民眾指明了斗爭的方向,號召大家奮起抗戰、保家衛國,給予了人民無窮的力量。
2.能激發學生的情感,提高審美素質。
審美素質的提高,必須通過審美教育來實現。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必須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將學生對音樂形象的認知、音樂技能的實踐和情感因素等結合起來,從感性感知——理性感悟——思維能力——技能表現——鑒賞品位幾個環節來進行。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音樂感受能力是學生對音樂語言的感性理解能力。學生的審美觀念、審美情趣以及對美的創造力,都是在感受能力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離開了對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其他音樂能力就無法形成。音樂是聽覺藝術,聽是感受音樂的前提,也是音樂學習中最重要的過程。這就決定了音樂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從“聽”入手,把培養學生良好而敏銳的聽覺放在首位。因此可先從樂曲的文字標題或一些簡單的標題音樂入手,通過對音樂作品的傾聽和標題的提示,引導學生能夠抓住音樂作品的基本框架和情緒特點,從而形成對音樂的較為直觀的感受能力。欣賞優秀的音樂作品,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而且會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在美感的作用下,人的情感會趨于高尚,進而引發出諸如道德感(包括愛國感、事業感、責任感)、理智感(包括求知欲、自信心)等高級情感來。
音樂審美活動是從符號到審美的過程,要獲得最終的審美體驗離不開對音樂符號的準確再現。因此,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首先要特別注重讀譜的嚴格無誤,要能將樂譜所標注的每一個記號都反映在練習中。其次,要求學生細心研究樂譜,對樂曲有一個整體概念。再次,有目的、分層次地幫助學生從縱向和橫向兩方面對構成作品的創作手段進行分析研究,體會作曲家意圖,相對準確地再現作品的風格流派。再從技術和表現上不斷去要求各個局部,讓每個局部不斷加深和完善。最后,要盡量啟發學生尋找適當的技巧、音色或風格、內涵表達上的感覺,在作品表現的共性基礎上創造性地表現出學生本人對音樂的理解,從而最終完成一首樂曲的音樂表現。我們常說,成功的音樂表達是非常自然地從心里流淌出來的,是歌唱的。這種“自然的歌唱”正是對作品豐厚的音樂內容的理解和純熟的表演技術的有機結合。它既要靠感性地去打動人,也要以理性征服人。通過音響感知、情感體驗和音樂表情符號的感受,不斷進行體驗與實踐,從而獲得表現音樂美的能力。
3.可以促進學生想象,發展形象思維,啟迪創新精神。
許多著名科學家都深切地認識到,形象思維及藝術想象力,在科學事業上有著重要作用。而音樂長于幻想,正是借助形象思維的。音樂活動的各個環節都十分強調創造,鼓勵創新。特別是在欣賞音樂時,必然引起聯想和想象——一種帶有創造性的人類心理活動。在音樂課上,切不要把老師的文字解釋看得太死、太狹窄,而要盡可能地用自由大膽的精神去欣賞、去領會。老師還要善于用語言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去理解、去想象,在感受音樂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想象力、聯想力、發展思維、創造思維的能力等得以不斷豐富和增強。而且這種想象和聯想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思維活動自由馳騁,進而推動人的好奇心和創造欲。學習音樂,要注重實踐,沒有實踐,一切都是紙上談兵。只有通過“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地不懈努力,多思、多想,才能多有收獲。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一切從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出發,教會學生科學的自我訓練方法。教師所留的練習曲目,可采用精練與泛練相結合,用精練來解決學生對作品的完整表現,用泛練來積累曲目,積累對于不同類型樂曲的審美經驗。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指出的:“操千曲而后曉聲”。教師還要盡量創造機會組織學生多進行一些課外的音樂實踐活動,例如,經常舉辦一些聯歡會、慰問演出、藝術采風等方式加強學生與外界的交流,讓學生走出學校、老師、同學的狹小空間,汲取校內所不能學到的知識,拓寬思維,開闊視野,用知識、經歷的不斷豐富帶動對音樂的理解,從而開拓發展形象思維,啟迪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