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長春市立足于從大城市、大農村的區域特點,緊緊圍繞深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不斷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堅持高位統籌、科學謀劃、加大投入、完善機制,積極探索有效整治農村環境的可行之路。
1.科學謀劃,高度重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根據長春市糧多,秸稈多,畜禽多,糞便多,農村臟亂差的實際,制定下發了《長春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行動計劃》。總體思路和目標是,按照“五整治、五提升”的要求,全面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利用三年左右的時間,逐步建立農村環境衛生管護長效機制,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從根本上改變農村面貌。到2016年,全市農村環境清潔率達到70%,美麗鄉村示范村和中心城區環境清潔率達到100%。力爭使全市絕大部分村屯環境得到有效整治,村容村貌更加整潔,生態環境更加優良,鄉村特色更加鮮明,公共服務更加配套,建設成為宜居宜業的新農村。重點實施4項措施。一是百村示范。重點建設100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其中省級重點村72個,市級28個,全年完成建設項目199個;二是配套推進。集中整合10個部門11個農村環境建設項目,集中投入,配套推進;三是城鄉一體。城區和開發區率先開展農村環境整治,推廣“戶分類、組保潔、村收集、鎮中轉、區處理”的模式,實現農村環衛設施、農村保潔員隊伍、日常保潔制度三個全覆蓋;四是全域提升。全市集中組織開展春、夏、秋三個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攻堅戰,縣域所有村全面達到“三消滅、兩建立”標準,既消滅垃圾圍村、消滅柴草垛進屯、消滅“四害”;普遍建立環境衛生保潔村規民約,普遍建立環境整治“門前三包”。2014年,全市投入環境整治資金2616萬元,出動人力25萬人,出動車輛6萬臺次,清運垃圾40萬立方米,清理柴草垛3萬個,維修道路1700公里,栽花13萬株,專兼職保潔員人數達到6529人。初步解決了“垃圾圍村”現象,農村環境衛生整體水平明顯提升。
2.加大投入,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2014年,長春市獲得省補資金3161萬元,市財政拿出專項資金1160萬元。整合涉農部門的項目資金,配套推進飲水安全、危房改造等12個環境建設項目。建設農村水泥(油)路1000公里,綠化美化村屯50個,改造農村危房3500戶,新建農戶科學儲糧倉2.5萬套,完成“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168個,實施50個村環境連片整治,武裝12個鄉(鎮)和120個村健身器材,農村安全飲水問題基本解決。綠園區在全省率先實施整體綠化美化工程,三年累計投入改善農村環境整治資金7780萬元。德惠市沿102線布設了“一帶十村”,投入1000萬元進行了集中打造,建設農村環境的靚麗風景線。全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斷提高,環境衛生面貌有了根本改觀。
3.加強領導,著力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水平
一是統一部署。市委常委會專題聽取了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情況,在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上,省委常委、長春市委書記高廣濱進一步明確要求:綜合整治農村環境是推進幸福長春建設的重要內容,要堅持不懈地抓下去,要突出重點整治內容,努力為農村農民辦一些實事好事;二是會議推動。去年7月,長春市召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現場會。召集各縣(市)區、開發區的行政主要領導、分管領導,現場觀摩7個縣(市、區)和開發區,23個鄉(鎮),105個村。姜治瑩市長親自帶隊參觀檢查并講話,對全市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三是宣傳引導。組織長春日報、晚報、交通之聲、廣播電臺和電視臺對環境衛生春季攻堅戰的開展情況進行了專題宣傳。并制作了專題片《長春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紀實》和宣傳畫冊《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剪影》,系統展示全市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的成果;四是推廣模式。在實踐中,長春市探索出多種長效管理模式,比如綠園區“城管下鄉,城鄉一體”管理模式;榆樹市恩育鄉紅廟村“村規民約,村民自治”管理模式;九臺市政府“政府扶持,農民參與,村級組織”的管理模式;農安縣陳家店村“建農民新居,實行社區化管理”的管理模式。這些模式的積極推廣,對全市面上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五是部門聯動。注重明確部門責任,分兵把口,形成合力。年初全市農村工作會議印發了《長春市首屆“最美鄉村”評選活動方案》,圍繞村莊建設、產業發展、生態環境、民俗特色和鄉風文明等方面的內容進行綜合考量,開展長春市首屆“最美鄉村”評選活動,提升全市農村人居環境在全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今年3月份,下發了《長春市開展農村環境衛生集中整治月活動方案》,對全年的整治任務明確部署,逐步建立農村環境衛生管護的長效機制。
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省農委會議精神,與相關部門共同努力,合力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為建設美麗鄉村,開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局面做出努力。
(省新農村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