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文
東豐縣堅持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作為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提升農村整體面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載體,不斷創新舉措,加大力度,加強領導,有效治理了臟亂差,取得了一定成效。創建省級衛生鄉(鎮)10個、省級衛生村32個,省級示范森林小鎮1個、省級綠化標準化村屯178個,國家級生態鄉(鎮)1個、省級生態鄉(鎮)3個、市級生態鄉(鎮)3個、市級生態村60個。
1.高標定位,聯動攻堅,強力組織推進
面對農村衛生難整治、環境面貌難改變的現實情況,縣委、縣政府制定了《東豐縣環境衛生整治三年攻堅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徹底解決農村環境臟、亂、差的問題。縣里專門成立了整治攻堅領導小組,縣委書記、縣長親自掛帥任組長負總責,主管副縣長任副組長具體抓,農業、衛生、環保、住建、財政、林業、畜牧、交通等職能部門和各鄉鎮主要領導為成員,分工負責組織實施。年初召開全縣大會,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攻堅進行動員部署。同時,縣委、縣政府14名領導分別包保一個鄉(鎮)和兩個重點村,并為包保鄉鎮謀劃2~3個項目,協調解決整治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形成了“縣級領導齊抓共管,相關部門密切配合,鄉(鎮)村屯組織實施”的工作格局,為綜合整治深入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2.擴大宣傳,營造氛圍,實現全民參與
我們把引導和發動群眾作為前提,不斷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充分利用電視、政府網站、宣傳欄、墻體標語、條幅、倡議書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發動,重點宣傳綜合整治的目的意義、目標任務和整治措施等。通過積極有效的宣傳,廣大農民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參與綜合整治的積極性明顯增強,實現了由“要我整治”向“我要整治”的轉變,由“等、靠、要”向“自身努力為主,政府幫扶為輔”的轉變,營造了全縣上下齊心協力整治農村環境衛生的濃厚氛圍。
3.創新思路,破解難題,保障資金需求
資金保障是整治農村環境的基礎。我們開闊思路,創新舉措,探索出了“上級爭取一點、縣里扶持一點、鄉鎮補貼一點”的資金籌集模式。在向上爭取上,以國家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為契機,充分利用國家一事一議獎補政策,組織財政、發改、農業、交通、水利等部門加大向上爭取力度,凡是涉農項目資金,都要盡可能地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傾斜。通過積極向上爭取,一批以鄉鎮政府所在地為主的管網、道路、圍欄、綠美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相繼落地。2013年以來,共實施環境衛生項目108個,建設垃圾填埋場(點)10個、垃圾收集點563個、水泥式垃圾箱1690個,基本達到了每個鄉鎮都有一處垃圾填埋場,實現了村村有垃圾點、組組有垃圾箱。2015年計劃實施環境衛生項目53個,擬投入資金10029萬元。在“縣里扶持”上,不斷加大綜合整治補助力度,縣財政按農村人口每人每年5元標準,設立16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補助鄉鎮農村環境衛生保潔經費。特別是對水源地周邊村環境綜合整治,從2014年開始,每年又單獨列支綜合整治補助專項資金83萬元,其中63萬元環衛補助列入財政預算、逐年撥付。在鄉鎮補貼上,組織各鄉(鎮)積極籌措資金,加大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投入。以城關鎮東豐鎮為例,該鎮每月拿出4.3萬元作為各村保潔員工資,每年投入環境整治的資金達70余萬元。其中,對水源地各村按人口每月每人3元標準予以補助;對公路沿線各村每月每人1.5元標準補助;其他各村每月每人1元標準補助。另外,個別經費不足的村,積極創新思路,在縣、鄉補貼的基礎上,采取村民自愿的原則,由村里向農戶每月每人籌集1元錢,彌補經費不足。2013年以來,全縣累計投入各級綜合整治資金約1.2億元,有效保障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資金需求。
4.突出重點,打造亮點,以點帶面推進
在整治農村環境上,我們先抓點,樹立標桿,再擴面,循序漸進的全面展開。突出仁合水庫、六道溝水庫兩個水源地周邊村,公路、鐵路沿線村和縣城周邊村,鄉(鎮)政府(撤并鄉鎮)所在地村,在全縣229個村中確定了45個重點村,以此帶動全縣全面整治。結合重點村現有基礎和實際,探索了治“十亂”、抓“五化”、建“十有”的工作模式。治“十亂”即突出整治車輛亂停、攤點亂擺、棚廈亂搭、廣告亂貼、物品亂堆、污水亂潑、垃圾亂倒、禽畜亂跑、糞土亂堆、柴草亂垛等問題;抓“五化”即著力抓好綠化、美化、硬化、凈化、亮化等工程;建“十有”即達到有經費保障、有村規民約、有保潔隊伍、有垃圾清運車輛、有垃圾收集點、有美化綠化花草樹木、有整潔順暢的邊溝、有完整美觀的墻杖、有柴草垛集中堆放點等標準,指導推進重點村整治攻堅。通過以上措施,公路沿線村、水源地周邊村等45個重點村環境臟亂差的問題徹底解決,面貌煥然一新,成為了全縣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的亮點。
5.健全制度,完善機制,確保常態運行
將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納入農村工作目標考核內容。制定了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考核細則,采取日常督查與突擊檢查相結合的辦法,對各鄉(鎮)環境衛生綜合整治進行嚴格檢查考核。每半年舉行一次全縣性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拉練會,對整治工作進行全面檢查驗收。建立獎懲機制,將考核結果與環境整治專項資金撥付掛鉤。積極探索承包給合作社、清潔公司等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完善以鄉(鎮)政府為主導、村屯居民為主體的保潔機制。因地制宜建立專兼職保潔隊伍或落實管理人員,全縣14個鄉(鎮)政府所在地都建立了專門保潔隊伍,229個村都因地制宜建立了專兼職保潔隊伍或管理人員。逐步建立起了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長效機制,基本實現了垃圾日產日清。
我們將深入貫徹這次會議精神,再接再厲,繼續努力,不斷提高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水平,為農民創造美好莊園,做出新的更大貢獻。(省新農村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