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嶺縣西北部一塊貧瘠的土地上,陡然升起一顆農企合作發展建設新農村的新星———松原興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組建于2013年3月,位于省道106線西側的太平川農業園區新風村馬場屯。馬場屯幅員面積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0公頃,全屯74戶,311人。長期以來,由于該屯自然條件差,土地瘠薄,生產條件落后,農民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大大低于周邊村屯,生活貧困,80%的農戶還住著破舊的泥土房。合作社給這個屯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生產實現產業化,居住實現棄土入樓的社區化,農民收入大幅增加,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農企聯手貧瘠地上繪新圖
2013年春天,在太平川農業園區黨委充分調查民意的基礎上,在園區黨委書記張玉閣同志全力組織、推動、協調下,與企業家張造力在馬場屯建立了新型農企合作。農企合作實行農民把全部土地和自有房屋宅基地整體折價入股的辦法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形式組建。
實行整體土地流轉后成立的合作社,進行了全面規劃設計。通過近二年的建設,一個過去荒涼、破舊、貧困的馬場屯,發生了巨大變化,現在已經基本建設成了一個規劃有序、各項功能齊全、具有現代城市水準的新型農民社區,具有現代先進生產條件的農業綜合生產區。
新型農民社區包括:村民住宅樓,老年公寓、合作社辦公樓、文化娛樂室、醫務室、幼兒園、超市、餐飲賓館、娛樂廣場、水池假山花壇、農產品展廳、消防、倉儲等。社區內廣場寬闊平整,文藝體育活動設施一應俱全,雙向水泥道路平坦筆直,綠化美化亮化已完成;村民樓、老年公寓等建筑設計美觀,款式新穎。村民樓分大、中、小戶型,老年公寓分單、雙人間,現在所有村民全部入??;綜合配套的各種服務設施,能夠滿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社區還準備專門配備校車,接送通校生上下學。
農業綜合生產區包括:棚膜蔬菜生產基地、果樹采摘園、雜糧雜豆種植基地、良種繁育基地、牧業小區、農產品加工基地等。棚膜蔬菜生產基地占地16公頃,基地內建有水泥路,棚外用紅磚鋪道,建有103棟大棚,其中暖棚30棟,日光棚72棟;雜糧雜豆種植基地獲得豐收;果樹采摘園種植的5000多株果樹排列整齊,長勢良好;牧業小區已建成,養殖企業已正常運營。
現代管理推動產業快發展
合作社的成立,帶來了新的理念,新的經營模式,新的管理辦法。合作社成立后,確立了產業化發展思路,實行規?;a。由于土地集中連片,便于統一規劃,他們根據地形地貌、土壤養分等合理規劃。廢棄地、鹽堿地、撂荒地在別人眼里的不毛之地皆入規劃,采取益農則農、益牧則牧的生產規劃,實行集約經營,基本劃定了五大產業發展區,即6公頃良種繁育區、16公頃棚菜產業區、200公頃雜糧雜豆生產區、10公頃果樹采摘園、2公頃牧業小區等產業。實行以種濟農、以農養牧,以牧促農的循環促進發展。
在生產上發展現代規模農業,快速向科技化、產業化、水利化、機械化、信息化方向邁進。在所有經營項目上均實行科學規劃、科學管理、科學生產。如在種植業方面,實行測土規劃,種植作物實行測土施肥;所有項目由過去的分散經營實現產業化規模經營;打電機井25眼,實現水利保障,棚膜保護地全面實行節水滴灌技術;購置大型農機具12臺套,基本實現機械化作業,使得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在管理上由小農式粗糙管理,變為工廠化的標準精細現代式管理。如棚菜生產實行倒班,每人管理2個棚的生產責任制度,每一生產項目都有一整套管控程序,在溫濕控制、土壤鹽分控制、病蟲防治、光照等方面和育苗、栽植、打叉、掐尖、吊線、授粉、疏果、采摘、包裝、施肥等環節均有明細而嚴格的操作規定。由于土地連片,大田采用機械化生產,減少勞作時間、減少勞動強度,減少用工,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
由于經營理念正確,經營方式得當,管理方法科學,使得興源合作社在較短時間內得到較快發展。除牧業生產還在籌備之外,其它如糧、菜、果產業成效均已超過預定目標,特別是種、糧、菜效益目標大大提前,超出預期,給合作社發展前景帶來好兆頭。
農企聯合的興源合作社,是建設新農村的一種有益嘗試,給發展新農村建設以啟迪,引發社會許多思考。興源合作社給馬場屯帶來方方面面變化的同時,也給周邊村屯干部群眾帶來希望,他必將給全縣新農村建設帶來積極的推動作用。
(省新農村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