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7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收入增加。提高現代農業的設施裝備水平,提高科技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農業產品安全水平,增強現代農業建設的活力正成為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的五大主攻方向。本文對遵義縣的設施農業發展進行了探究,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設施;農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識碼:ADOI編號:10.14025/j.cnki.jlny.2015.11.004
遵義縣認真貫徹落實中發〔2007〕1號文件精神,在“六用三提高”上狠下功夫,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加快設施農業發展,加速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促進農業不斷轉型升級,已初步形成農業板塊發展園區化、規模發展企業化、基地生產設施化的格局。
1該縣設施農業基本情況
遵義縣設施農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主要以小拱棚、竹架大棚為主,絕大部分僅用于育苗,幾乎不用于大田栽培,設施在夏秋冬基本空置,使用率極低。該縣設施農業不斷發展壯大,極大地發揮了現代設施在栽培上的作用。到2014年,全縣擁有烤煙設施育苗面積35萬平方米,辣椒設施育苗32.6萬平方米,蔬菜設施育苗9.7萬平方米,蔬菜設施栽培3000畝,西瓜設施栽培面積1070畝,設施栽培草莓類323畝,設施提子栽培近1000畝。設施栽培已成為種植業中效益最好的一種栽培模式。同時在該縣產業結構調整、現代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該縣進一步提高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促進農業從傳統粗放型向現代集約型、高效型轉變,找到了方向和重點。
2該縣設施農業發展中的問題和不足
自2007年縣委提出發展現代農業決定以來,該縣現代農業發展已由單純的大戶經營和傳統生產方式,轉型到園區化、企業化、設施化階段,且設施農業已逐步成為該縣現代農業發展的亮點和趨勢,但發展中也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
2.1思想觀念方面
受北方冬暖式大棚和東部地區溫室大棚制式的影響和制約,部分企業和生產大戶不敢大膽“試水”,而該縣農技人員也缺乏積極思維、大膽創新的勇氣,加之多次學習仿造外地設施,從而導致定式思維。
2.2設施配套方面
只是一味地建“大棚”,而忽略了“大棚”內的配套設施,大棚內生產環境“惡化”,導致生產栽培失敗。如大棚內的溫、光、水、氣等條件的配套協調,是生產栽培成敗的關鍵,當前最大的問題是供水設施不配套,其次是棚內通風、降溫、越夏等問題。
2.3生產技術方面
設施栽培與露地栽培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露地栽培完全由自然氣候決定,呈現“風大隨風、雨大隨雨”的狀態,人為無法控制,所謂“靠天吃飯”就是傳統農業的寫照。而設施農業通過工程模式,人為創造一個適合作物生長發育的環境,因此在栽培技術上要有大的改變,比如澆水、施肥,傳統栽培是人工擔水澆、人工沖施,而設施栽培通過滴灌系統達到水、肥、藥一體化。在作物藤蔓管理上,傳統栽培是上架綁蔓,而設施栽培卻是吊繩繞蔓等方式,然而在三合———南白一線還能看到,大棚建了,但澆水施肥方式還沒有改變,導致部分生產者取掉大棚薄膜等雨水。還能看到大棚內仍然使用上架綁蔓方式進行栽培管理。因此,設施栽培生產技術還需要下功夫示范引導。
2.4工程建設方面
采用的是全國南方通用版的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設施,這些棚一般用于冬春光照好的地區進行作物栽培,而在該地只能用于冬春育苗,由于光照條件差,低溫潮濕,育苗的質量也不理想。該地的主要蔬菜均生長期在春、夏、秋三季,如何探尋在這個時期適合作物生長的棚型是擺在面前的重大課題。
3對該縣設施農業發展的建議
設施農業是現代農業“兩高兩節一降”(高產出、高效益,節水、節勞,降低自然災害)的重要載體,也是各項農業高新技術組裝集成與示范推廣的重要平臺,在該縣自然條件下,更是農業生產“避災、減工、增效”的重要手段。對如何發展好該縣設施農業提出以下幾方面建議。
3.1工程方面
對現有大棚設施進行改良和改善:將原來中下層通風改為上下層交叉通風。將大棚的常規通風改為棚頭開放式通風。改標準普通大棚為連棟式大棚。改有色棚膜為無色棚膜。改“102”絲膜為“6~8”絲膜。改低透光膜為高透光膜。積極探索避雨專用棚最適形式。
3.2農藝方面
改漫灌式為滴灌式。改設施內高位噴灌為膜下滴灌式。改設施內不作任何覆蓋為地面地膜覆蓋。改立架式栽培為吊繩式栽培。作物桔桿清潔改散堆亂放式為專用高溫棚處理和沼氣池密封處理。探索蔬菜品種在設施內的生長,選擇優良品種進行棚栽茬口安排。
3.3其他方面
設施栽培與氣象部門共同研究,探索不同溫度條件下作物茬口安排;與水利部門協作,有針對性改進灌溉設施,有效節水用水。
4結語
綜上所述,遵義縣經過政府以及群眾的共同努力,其設施農業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對于該地農業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并且提高了該地農業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這對于該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多元化發展非常有利,但還需要投入資金和人力加大研究力度,從而使其有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健.聚合發展要素堅持創新突破———遵義縣發展山區現代農業的探索與思考[J].當代貴州,2013,(5):54-55.
[2]王海,李崇慧.遵義縣現代農業發展SWOT分析[J].農技服務,2014,31(8):4-6.
[3]董景奎.貴州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規劃與評價探討———以遵義縣現代農業規劃為例[J].湖南農業科學,2013,(9): 127-130.
[4]蔡平.綠竹壩水庫灌區水利設施配套建設[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2,40(7):223-224.
作者簡介:易倫,本科學歷,遵義縣農牧局,工程師,研究方向:蔬菜栽培技術試驗、示范、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