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麗
中國父母似乎有一個共性——喜歡為孩子安排人生。然而,他們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卻往往被不法分子設下的陷阱套牢,最終化作黃粱美夢。
近年來,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檢察院已辦理了多起為子求學、為子求職而被騙的案件……當我們在懲處和痛斥犯罪分子的同時,也面臨著一個疑問——我們的父母究竟是被騙子所騙,還是被自己所騙?
41歲看成61歲,為孩子入學失去常識
2013年4月,老王家的孫子眼看著就要進小學了,可是對口的小學是個普通學校,看中的重點學校又沒有“路子”,于是一家人都在四處奔走找人托關系,想讓孩子踏準學習生涯的第一步。老王為了此事也費盡心思,碰到認識的人便打聽有沒有關系,并拍下胸脯說“只要能幫到我孫子,什么條件我都答應”。這一切都被棋牌室的一雙眼睛盯上了。
就在一家人四處奔走無果,都很沮喪的時候,老王在棋牌室遇到了毛遂自薦的老賈。老賈自稱是教育系統退休的老教師,且與老王想托關系進的小學校長是朋友關系,可以幫著通通路子。老王一聽學校之事有了門路,立馬留了老賈的電話,并稱會好好感謝老賈。回到家后,老王更像報喜一般地將認識老賈的事告訴了家人。一番商量后,老王一家決定正式請老賈吃頓飯,并打算送點好處費。飯局上,老賈非常認真地告訴老王,自己退休前是個執掌大權的領導,很多重點學校的校長都是他的心腹,退休后每年都有人托他找關系進好學校,從未落空過。飯后,老王的兒媳婦從包內將早已準備好的現金5000元人民幣交給了老賈。隨后一家人滿懷期待地等著好消息。
一周后,老賈打電話給老王,稱事情進展順利,但“鋪路”還需要人民幣5000元。老王一家商量后,覺得雖然對老賈不熟悉,可是孩子的事拖不起,目前也沒有其他路子可以托,再說老賈的談吐看上去真的像一個老師,所以一家人還是選擇相信了老賈的話。于是,老王又掏出了5000元。此后,老王便隔三岔五地詢問事情的進展,可是每次老賈都會以各種理由搪塞過去。2013年6月,老王再次聯系老賈時,發現其手機已經停機,這才如夢初醒。
老王并不是唯一的受害人。黃浦區檢察院的起訴書指控:“被告人賈某于2013年4月至2014年7月期間,冒用退休教師的身份,多次以安排學生上學為由,先后騙取四名學生家長共計6萬余元。”這些受害人,都是一些為了“名校夢”而頭腦發熱的家長。
這些家長的心理是一種典型的“暈輪效應”,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征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后,他還傾向于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征。這種愛屋及烏的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像月暈的光環一樣,向周圍彌漫、擴散。產生這種“暈輪效應”的始作俑者,就是這些家長對子女的愛。
為求職不惜“潛規則”
——層層加碼中的自我暗示
“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王阿姨帶著女兒來到公安機關報案,“我們家境不富裕,考慮到航空公司待遇不錯,全家人到處借錢才湊來的10萬元‘介紹費’,現在卻打了水漂,這可恨的‘阿詐里’。”王阿姨一邊講述著案發經過一邊抽泣著。此后的幾天,又有幾個與王阿姨相同遭遇的家長走進了公安機關,他們指控的對象也驚人一致。
2012年7月,王阿姨的女兒大專畢業正急著找工作,王阿姨一心希望女兒能早點找到一份安穩且收入不錯的工作。王阿姨和其丈夫早就下崗,靠擺攤才把女兒拉扯長大,所以期待著女兒賺錢后能減輕家庭的負擔,同時也希望女兒今后的生活不要像父母一般艱辛。
7月的一天下午,王阿姨聽女兒同學的媽媽張阿姨說起她認識一個職業介紹所的老板,可以安排王阿姨女兒去航空公司上班,而且她自己的女兒已經被錄取了。踏破鐵鞋無覓處,王阿姨滿心歡喜地想象著女兒今后能在航空公司工作,既體面待遇又不錯,這工作正合她意。于是,王阿姨求著張阿姨幫忙也鋪鋪路。回家的路上,王阿姨就從銀行取出了家里僅有的2萬元存款,心想著“現在托人找份好工作,沒點‘鋪路費’肯定是不行的,加上已經有人錄用成功,這條路還是靠譜的,這點錢就當是對女兒的投資了”。沒過幾天,張阿姨就陪同王阿姨來到浦東國際機場附近的一家職業介紹所,職介所的李老板稱與某航空公司的徐總是老朋友,可以安排安檢崗位的工作,試用期兩個月里月薪4000元,轉正后工資會更高,并詢問王阿姨是否愿意。王阿姨當時就表示要做,并將準備好的2萬元交給李老板讓他幫忙“打點”。幾天后,接到面試通知的王阿姨帶著女兒在李老板的陪同下穿過了浦東機場工作區,來到該航空公司的辦公樓里。在底樓大廳內,王阿姨終于見到了徐總的廬山真面目,徐總把女兒帶到角落里進行“面試”,交談了僅五分鐘后,就讓她們回去等通知上班。回去的路上,李老板暗示工作已經敲定,“好處費”自然是少不了的,并建議再給幾萬塊。此后,王阿姨打聽到張阿姨為此事一共給了10萬元。一個月過去了,王阿姨焦急等待的錄取通知書還沒來,于是找到了李老板。李老板又當面聯系徐總問情況,結果被告知還需要一份入職體檢單,這是正式招錄員工的必經程序。此時,王阿姨感覺此事已經鐵板釘釘,10萬元果然如她預期一樣,體現了價值,于是按照要求帶著女兒去做了體檢。
可是王阿姨終究沒有等來她想要的結果,事實是王阿姨和張阿姨都被人騙了。究其原因,就是在這種愛子心切、求職心切的心理影響下,她們只要認為是對子女有利的,就是正確的,于是產生了自我暗示,哪怕有所猶豫,她們也會盡量說服自己去接受,因為她們相信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愛”令智昏,留學手續中的暗度陳倉
近年來,留學潮持續高溫不退,不少家長也跟風欲將自己的孩子送出國門。有關專家預計,2015年我國出國留學的人數可能會突破50萬人。這龐大的留學生輸出數字為各類留學中介奠定了生存基礎,可是“中介”里的貓膩成了很多學生和家長們的煩心事。日前,黃浦區檢察院辦理了一起留學中介的業務員騙取學生家長手續費的案件。
1990年出生的小唐,系某大學畢業的研究生。今年2月,小唐應聘進入本市一留學咨詢公司擔任業務員,他主要的工作職責就是為已經簽訂合同的客戶操辦具體事宜。上班僅一個月,小唐就接待了第一位客戶,這是一對天天想夜夜盼、盼望兒子能順利出國的中年夫妻。在與他們的接觸中,小唐了解到這對夫妻為了保證留學成功率,已同時申請了六所美國大學。對于辦理費用,他們更是表露出無論花多少錢都要把兒子送出國門的心思。這一幕令剛畢業且曾經心懷留學夢的小唐心生嫉妒,于是,小唐有了將賊手伸向自己客戶的想法。在向這對夫妻收取“學校申請費”、“錄取學校押金”、“美國入境服務費”、“夏季語言學校開學費”等費用的同時,小唐每次都會在美國學校出具的應收金額基礎上私自加價,虛構應收數額。輕易得手后,小唐發現這對父母不僅好騙,而且將留學中介視為改變他們兒子命運的神,絲毫不敢怠慢。于是,小唐變本加厲,故意為他們少申報學校,由本應申報的六所大學私自改成四所,從中克扣費用。今年6月,當這對夫妻逐漸意識到這里面好像有問題時,已經前前后后向小唐支付了10余萬元,大大超出了原先合同上的約定費用。在與小唐交涉無果的情況下,轉而向中介公司質詢,終于這對夫妻忍無可忍,撥打了110報警。
經審查,2015年4月至6月,小唐還曾先后以相同的手法分別騙取了兩名家長共計人民幣1萬余元。在梳理了各類被留學中介機構忽悠的案件后,檢察官發現還有不少欲留學的學生及家長發生過“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案例。有打著“×國×辦事處”旗號,在沒有獲得資質證書的情況下就從事留學經營活動的黑中介,吸金之后就卷款失蹤;有簽署霸王條款,在辦理失敗后將全部責任推卸給申請人而不肯退費的……
承辦此案的檢察官表示,在與三名被害人接觸后,發現他們有一個共性——都是那種一心想送孩子出國留學,但又缺乏經驗,對留學程序不太了解,完全信任中介機構來“做規劃”和“支招”,又不敢輕易得罪中介機構的父母。他們為了孩子的“錦繡前程”,什么條件都可以接受。正是這種不理性的心理,才會使他們蒙了雙眼,發現不了騙局。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
檢察官提醒
愛他,請學會放手
在上述詐騙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正是抓住和利用了父母對子女過度的牽掛之心、關愛之情,以及父母們對法律常識的一知半解,僅憑他們“連蒙帶騙”的誘惑、巧舌如簧的解說、巧妙布設的場景,來增加詐騙信息的說服力和誘騙性,從而上當受騙。對于這些為子女牽線搭橋,通過各種關系給兒女創造機會的“幕后英雄”們,檢察官在此提醒你們一定要多長個心眼。無論你是為子女奔波學校還是找工作,千萬不要輕信中介、網站及一些過分樂觀的承諾,這些東西很有可能是虛無的。要提高辨識能力,正確評估孩子的實力,量力而行,選擇符合自身情況的學校或者工作,切不可盲目攀比。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制度的規范,我們要相信求學和就業機會對每個人都是公平均等的,機會是要憑借自身能力的提升去爭取的,不要寄希望于走后門、跑關系不勞而獲。
其實家長們的被騙遭遇,看似是騙子乘虛而入,實際上卻是被自己的“一根筋”所騙。對子女的愛,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來表達。作為家長,要做的其實是相信自己的孩子、支持他們的選擇,該放手時就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