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輝
只要有人類,就會有戰爭,這曾被認為是不易之論。然而,隨著人類技術能力提升,戰爭帶來的傷害也與日俱增,過去一個世紀被稱為是“悲傷的20世紀”,因為兩次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多的戰爭都發生在這個世紀,這徹底擊垮了人類的自信。
事實證明:我們的理性未能約束我們的行為。如果連理性都失敗了,還有什么力量能防止我們走向集體悲劇?人類永遠需要反思戰爭,而下面的三本書則代表了學界最新的反思成果。
歷史:《戰爭史》
作者:(英)約翰·基根
出版:中信出版社
“現代戰爭之父”克勞塞維茨有句名言,即: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基根反問道:在國家誕生之前,尚沒有政治,戰爭卻已經存在,足證此說不確。通過梳理歷史,基根發現,直到最近幾百年,戰爭才與政治攜起手來,其惡果是當政治糾紛無法調和時,只能戰爭解決,而這恰恰是苦難不斷的根本原因。基根相信戰爭終會終結,只要人類覺醒,就不會再有戰爭,但前提是要將戰爭“去政治化”,只要回歸戰爭原本的儀式化形態,而不是作為政治手段,我們才可能持久和平。
歷史:《戰爭》
作者:(美)伊恩·莫里斯
出版:中信出版社
在本書中,莫里斯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觀點:從整體上看,戰爭是好事。畢竟,絕大多數技術是為了戰爭需要而被發明出來的,沒有戰爭,現代社會的組織方式將不會出現。戰爭確實很殘忍,但原始人的戰爭會帶來1/5—1/10的成員死亡,而即使有了更高效率的殺人武器,“二戰”造成的死亡也不超過人類整體的1%。莫里斯認為,人類當下還無法從根本上取消戰爭,只能努力減少戰爭帶來的傷害,除非有一天技術進步使人與電腦更充分結合,我們成為半人、半電腦的物種,那時人們才可能真正共享價值觀,從而徹底消滅戰爭。
歷史:《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作者:(美)斯蒂芬·平克
出版:中信出版社
雖然本書標題很“雞湯”,但它卻是嚴謹的學術著作。作者平克通過統計證明,人類暴力正不斷減少,戰爭可能性正日益降低。他認為,國家誕生、人道主義革命、權利革命是導致人類變得越來越和平的根本原因。書中區分了概率事件與規律事件。統計學的常識告訴我們,概率事件都是密集分布的。經歷一次世界大戰,馬上爆發下次大戰的概率最高,這不能證明人類正變得更暴力,只能說明上世紀實在太不湊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