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水(綜述)
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文易水(綜述)
農村貧困人口減少440萬,數量仍居全國第二;力爭未來五年使574萬人告別貧困。
減少農村貧困人口440萬人,貧困人口數量仍居全國第二位,貧困片區縣和重點縣數量居全國第一位,而精準扶貧、整鄉推進等具有云南特色的扶貧經驗也成為全國示范模式。
6月18日,云南省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新聞發布會,介紹了“十二五”期間云南扶貧開發工作的主要成就和下一步工作思路。
云南省扶貧辦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吳遂介紹,云南集邊疆、民族、山區、貧困為一體,是全國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
截至2014年底,云南還有貧困人口574萬人,貧困片區縣91個、重點縣73個,貧困人口數量居全國第二位,貧困片區縣和重點縣數量居全國第一位,仍然是全國農村貧困面最大,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
云南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分別為滇西邊境山區、烏蒙山區、迪慶藏區、石漠化地區,共涉及全省15個州市91個片區縣,數量居全國第一位。
曾經的獨龍江鄉因山水阻隔、交通不暢,每年有半年時間大雪封山。
2010年以來,通過5年的“獨龍江鄉整鄉推進、獨龍族整族幫扶”,獨龍族群眾穿越時空,過上了祖輩們做夢也想不到的生活。
“獨龍大捷”只是云南“十二五”扶貧攻堅戰役中的一次阻擊戰。
“十二五”以來,云南大力統籌整合專項、行業、社會扶貧資源,4年累計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83.18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扶貧資金140.31億元,省級財政扶貧資金42.87億元,是全國省級配套資金較多的省份之一,走出了一條整村、整鄉、整族、整縣、整州推進的扶貧開發路子,減少農村貧困人口440萬人,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由3747元提高到6314元,增加2567元,貧困開發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建立省級領導掛片聯縣和省級片區牽頭聯系制度,截止2014年,四大片區共投入各類規劃項目資金7408.62億元,規劃執行率達68%,居全國前列。
云南的貧困牽動著全國支持。4年來,中央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累計投入幫扶資金4.63億元,上海對口投入12.35億元,省級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直接投入21.98億元,引進各類幫扶合作資金34.58億元,云南初步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東西協作、社會參與、群眾自力更生的大扶貧工作格局。
與此同時,云南省有效利用金融扶貧“增投入”,財政資金“巧用力”的作用,帶動信貸資金“輸血”扶貧。近年來,全省金融機構累計發放扶貧貼息貸款385億元,其中發放扶貧到戶貼息小額貸款255億元,發放扶貧項目貼息貸款130億元。小額貸款覆蓋全省127個縣(市、區)的1200多個鄉(鎮)1.12萬個村(次),扶持貧困農戶90多萬戶(次),受益農戶年均增收達2300元以上。扶貧貼息貸款項目覆蓋全省15個州(市)72縣(市、區)的3216村,受益貧困農戶達32.8萬戶,項目帶動貧困農戶受益并實現年增收1100元以上。
盛夏,曲靖市會澤縣待補鎮野馬村,百合花種植戶陶學富和幾名農戶正在自己的40畝種植基地里忙碌著。“不受霜凍災害的情況下,每畝能有6萬元左右的收入。”陶學富說道。
野馬村位于待補鎮南部,是一個高寒冷涼貧困山村,生產條件十分惡劣。是以“產業培植”推動“造血扶貧”的扶貧思路為野馬村帶來了希望。2010年,野馬村實施了6000多萬元的中低產田改造項目,近3萬畝爛草海變成致富地,吸引了多家公司和一批大戶承包土地,發展了許多特色種植業,走出了一條“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扶貧新路。
如果說野馬村的變化單純地源自產業的培植,那么德欽縣色貢通、習龍通村嶄新漂亮的藏式民居則得益于集生態、移民、扶貧、產業建設“四位一體”的集中連片開發戰略。2011年,156戶898位村民從高寒生態脆弱山區搬遷到達日村,一舉走出了過去就地扶貧、長期投入、重復投入、長期貧困的“扶貧怪圈”,實現了“人下山、樹上山”的生態移民,人均擁有0.4畝基本農田,戶均擁有170平方米的磚混主體房屋和104平方米的牲畜圈。
通過整鄉推進、雨露計劃、產業扶貧、金融扶貧、安居工程“5大品牌”建設,投入巨資,推進項目,打造產業,加強貧困人口技能培訓,實現全方位扶貧。云南省在區域扶貧開發的探索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云南經驗”,為全國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示范和借鑒,其中三個方面最具云南特色。
一是建立整鄉推進與基層黨建“雙推進”工作機制,涌現了以貢山縣獨龍江鄉、會澤縣五星鄉為代表的一批經驗典型。
二是積極探索特殊類型貧困地區綜合扶貧開發的新路子,為全國推進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提供了經驗典型。
三是《云南省農村扶貧開發條例》頒布實施影響深遠,其中明確規定省級財政每年安排的專項扶貧資金不低于中央財政投入本省專項扶貧資金的30%,從法律層面上保證了財政投入力度,走在了全國前列。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強調,要堅決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
“加大資金投入,瞄準貧困對象,聚焦連片特困地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小康路上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都不掉隊。”這是省委書記李紀恒為扶貧攻堅這個“全省最大民生工程”許下的民生承諾。
目前,云南已建立起了高效的扶貧體制機制,正在同步推動區域開發與精準扶貧兩個“輪子”一起轉。
未來5年,是云南省扶貧開發的關鍵階段。要消除貧困,讓全省4700萬云南人民包括貧困群眾與全國同步小康,實現共同富裕,時間緊迫、任務繁重。
吳遂表示,云南省扶貧開發工作將突出區域開發和精準扶貧兩大戰略,統籌素質提升、產業發展、社會保障3個層次脫貧路徑,實施整鄉(整村)推進、產業扶貧、社會保障3個層次脫貧路徑,實施“5大品牌”,落實好做大蛋糕、找準平臺、創新機制、重點突出、合力推進5項工作要求,瞄準建檔立卡貧困對象,聚焦4個連片特困地區,做到水、電、路、能源、住房、信息、素質提高、產業發展8個扶持到村到戶,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扶貧工作格局,確保貧困地區貧困群眾與全省全國同步全面實現小康。
云南省的目標是,力爭到2020年,基本解決574萬貧困人口的貧困問題,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實現93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片區縣脫貧摘帽,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與開發協調推進,發展差距明顯縮小。
“決不能讓困難地區和困難群眾掉隊。要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都要提高精準度,把錢用在刀刃上,扶到點上、根上,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吳遂說。

新時期的扶貧開發,貴在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