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起“彩虹橋”開啟“新絲路”

“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構想,為今年的南博會注入了更加強勁的動能。
2000多年前,一條深藏于高山密林間的“南方絲綢之路”,讓中國與南亞緊緊相連,使兩地文明在交流融通中比翼雙飛。
今天,穿越時光隧道,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這里。時值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從頂層設計逐步走向落實之年,承接歷史與未來的榮光,南博會暨昆交會正在兩地之間搭建起一座開放合作之橋,書寫著中國與南亞、東南亞經濟、文化交流的新絲路傳奇。
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中國和南亞、東南亞國家的聯系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緊密。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市場需求旺盛,貿易潛力巨大,但貿易不平衡問題一直是各方關注的焦點。各方都迫切需要建立一個平臺,擴大中國對南亞、東南亞國家進口,緩解貿易逆差,實現貿易平衡發展。
南博會暨昆交會無疑正是這樣一個不可多得的國際化平臺。
充分發揮南博會暨昆交會的作用,打造互利合作的新平臺,符合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各方的利益。辦好南博會暨昆交會,既是我國“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的具體體現,也是加快“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區域貿易平衡、促進地區繁榮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為我國全面深化與南亞、東南亞地區的多邊外交、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提供了核心載體和廣闊平臺。
今年1月,習近平主席到云南視察指導工作時,明確要求要辦好南博會暨昆交會。
今年3月,我國向世界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南博會暨昆交會被列入國家予以重點支持和培育的大型國際展會之一。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加強與南亞、東南亞的合作,承諾在未來5年,將中國和南亞的雙方貿易額提升至1500億美元,將中國對南亞投資提升至300億美元,將為南亞國家提供200億美元的優惠性質貸款。同時,中國將以向東盟國家提供優惠貸款、專項貸款和無償援助等方式,支持東盟縮小內部發展差距,不斷深化與東盟國家利益融合,打造更為緊密的命運共同體。這些舉措,為加強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國家互利合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云南地緣位置重要,是“一帶一路”的交匯連接點、我國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和孟中印緬地區合作的核心區以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的主體省份之一。云南作為中國唯一可以同時從陸上溝通東南亞、南亞的省份,在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戰略的推動下,多種政策優勢在云南相互疊加。中國政府把南博會暨昆交會放在云南舉辦,就是把它作為“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建設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重要舉措,為促進與南亞、東南亞全面合作與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
對于云南自身來說,南博會暨昆交會同樣具有重大而獨特的意義。它從來都不僅僅是一場商品交易會抑或投資貿易洽談會,而是推動云南更快融入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和成渝經濟區的引擎;是云南聯結南亞、東盟,乃至歐洲的戰略平臺和戰略支點。今天,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云南發展戰略與國家宏圖大計借由南博會平臺深深契合在一起,對于云南面向南亞與東盟的經貿交流、文化輸出、旅游引介、投資合作,將起到非同小可的推動作用。南博會就像一個巨大的杠桿,將撬動云南與東盟、南亞面向21世紀雙邊與多邊關系的新格局與新境界。
本屆南博會暨昆交會上,國內知名企業TCL的一臺價值180萬元人民幣的曲面4k電視引發眾人“圍觀”,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亦就此宣布集團進軍“兩亞”(東南亞和南亞)的構想。
隨著“一帶一路”構想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持續發力,南博會這塊起跳東南亞、南亞的強勁大跳板,正被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領軍企業所看好。共享南博會平臺,借力云南區位優勢,拓展更大的市場空間,實現各方互利共贏,也成為各大企業共同的愿景。據了解,本次南博會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余家企業參展,華為、中廣核、浪潮等中國知名企業攜先進技術參展。
“依靠南亞和東南亞,今年以來公司拿到的新訂單比同期增長了20%多。”第三屆南博會暨第23屆昆交會就給云南力帆時駿集團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商機。目前,公司銷售額的40%都來自南亞和東南亞。
國內企業希望借助南博會這一優勢平臺,走向南亞,拓展更大的市場。而越來越多的南亞、東南亞企業同樣希望從中覓得商機。在第三屆南博會暨第23屆昆交會上,“一帶一路”也成為參展商們關注的熱詞。受訪人士普遍表示,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一帶一路”建設蘊含的商機已經開啟,除基礎設施外,漁業、旅游、茶葉等領域均大有可為。
印度是今年南博會的主題國,大批客商來滇參展參會,覆蓋食品加工、銀行業、手工業、IT、制造和旅游等多個領域,其中不乏像塔塔集團、印孚瑟斯軟件集團、印度航空等這樣的大型企業,還有許多與中國有長期經貿往來的中小企業。
除了南亞東南亞國家的積極響應,本屆南博會還吸引了以色列、捷克、日本等國家的參展參會,國內各省區和港澳臺地區踴躍參與。他們一致表示,希望借助云南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南博會這個大平臺,共同拓展未來發展的機遇和空間。

南博會已基本實現了“搭建一個平臺,實現互利共贏”的目標(圖/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