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麗梅(中共玉龍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 楊智槔(中共玉龍縣委黨校講師)
以創新力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提升
文和麗梅(中共玉龍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 楊智槔(中共玉龍縣委黨校講師)

常務副校長和麗梅與高級講師徐靜梅共同為國家級文明村——黃山鎮文榮村道德講堂授課
教學是黨校的中心工作,創新能力是黨校中心工作的決定力。近年來,玉龍縣委黨校以《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條例》、《2013——2017年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劃》為指導,充分發揮黨校作為干部教育培訓主陣地和主渠道作用,不斷強化創新意識,勇于探索,創新方法,扎實開展干部教育培訓,黨校教育管理工作呈現出具有一定影響的創新成果。
拼盤式教學方式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根據教學團隊各教師的專業特長、科研領域方向,安排不同的教師承擔教學過程中不同環節的內容,將課程教學由原來的一人通講改為多位教師組合、多種教學方法有機融合的一種形式,既有教師隊伍的拼盤(包括專業拼盤、性別拼盤、老少拼盤、特長拼盤等),又有教學方法的拼盤(講授式、案例式、互動式、情景模擬式、結構化討論等教學方法的有機組合)。實踐證明,拼盤式教學既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又有助于黨校教學梯隊的建設,為年輕教師成長搭建平臺。具體做法是:
1、組建教學團隊。一是校領導帶頭創建教學團隊。先進的教學方法,校領導主動帶著學、領著學,并在教學實踐中,帶領教學團隊做到“領導帶頭、勇于嘗試、力求成功”,創造了有利于教學創新的良好環境。二是多措并舉提升團隊素質。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外出學習培訓,特別是參加省、市委黨校師資培訓班和到市委黨校跟班聽課。教師在學理論的同時更注重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并根據每個教師的特點,將教師分成若干教學小團隊,在教學、科研、調研等方面加強合作,在實踐中形成了既分又合、互幫互學的良好團隊氛圍;每次授課前,先組織教師集體備課、并讓年輕教師試講,通過試講查找不足,獲得實戰鍛煉,積累經驗,提高教學水平;組織教師相互聽課,觀摩學習,感受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實現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定期組織教學研討,談收獲、提不足,豐富和完善個人教學思路,增強教學自信。三是在教學質量上從嚴把關。對教師授課內容選擇、課件制作、講稿準備等方面從嚴要求,做到“三不上講臺”,即沒有精心準備不上講臺、不經過試講不上講臺、脫稿率達不到80%不上講臺。教學團隊的建立和發展,為拼盤式教學提供了師資力量,提高了黨校的聲譽和影響力。
2、對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分類。拼盤式教學根據所授課程內容進行模塊分類,一般按如下方式進行模塊分類:一是專題講授。此模塊一般是一次培訓的開篇,主要講授基礎理論或前沿時政,講授此模塊的教師要具備較高的綜合能力和豐富的科研經驗。二是調動學員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此模塊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培訓對象,有針對性地選擇結構化討論、有獎問答、現場模擬、角色扮演、考試等方法,讓學員成為學習的主角,教學團隊變成催化師和主持人。三是提煉小結。此模塊是拼盤式教學的點睛之筆,由團隊負責人完成。除對前兩個環節進行點評外,還要提煉出教師、學員在本次培訓中產生的思想火花,并對學員的疑問做現場解答。
3、在結合上下功夫。學到先進的教學方法后,結合工作實際,細化流程進行試驗,通過試驗發現不足,并進行反復的總結、提升,形成了適合縣級黨校教師和學員特點的教學特色,達到教師進步、學員認可、領導滿意的效果。
基層黨員干部的培訓一般學時較短,拼盤式教學可以使參訓學員在較短的學時內學到較多的東西,打破學員“心理疲勞”的狀態,一個教師連續幾小時講授一門課程,很容易使學員的學習熱情和興趣產生疲勞,而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差異較大,可以給學員輸出不同的觀念,開拓學員視野,在上課期間讓學生領略不同教師的風采,讓他們可以盡量地汲取眾家之長,站在更高的平臺成長,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高級講師李應國在龍蟠鄉流動黨校農村黨員培訓會中授課
在把學員“請進來”開展好主體班次教學的同時,玉龍縣委黨校根據深入基層調研了解到的基層普通黨員接受培訓時間少,渴望得到理論培訓和《省委組織部、省委黨校關于加強縣級黨校建設發展的意見》中“縣級黨校要拓展培訓職能,延伸培訓對象,為基層一線服務”的要求,立足縣情、校情,因陋就簡,把培訓的重點確定為“走下去”,采取“送教上門、流動授課”的形式,舉辦“流動黨校”、“流動課堂”,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用形式多樣的教學形式,讓黨校流動起來、教學互動起來、課堂生動起來。2013年以來,以“流動黨校”、“流動課堂”形式開展各類培訓167場次,共有12056人次的基層黨員干部參加了學習。
在“流動黨校”、“流動課堂”培訓中,根據培訓對象的不同,靈活選用形式多樣的培訓方法,增強培訓效果。一是課堂空間拓展。把課堂開設在村(居)委會、村民小組、田間地頭,授課教師進行現場講解和示范,解難答疑,讓農村黨員在家門口就能學知識、提技能、受教育,增強培訓效果。二是教學形式內容貼近黨員群眾。在農村民族地區,授課教師走下講臺,站在黨員群眾中間,用民族語言講課,與培訓對象加強了“雙學”互動,拉近了與培訓對象的距離,講課中做到“書面語言口語化、理論語言通俗化、晦澀語言群眾化,典型事例形象化”,增強了培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時,在培訓中,我們還探索激勵式的教學互動,激發學員學習興趣,調節課堂氣氛,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和知識性。三是起好溝通橋梁作用。授課教師通過教學并與基層黨員群眾交流,梳理出基層存在的共性問題,研究破解難題的方法,為縣委政府及上級部門的決策服務,提高黨校的決策咨政職能,有效地發揮黨校作為縣委政府與黨員干部溝通橋梁的作用。四是用基層實踐推動教學。教師主動向基層干部群眾學實踐、學方法、學經驗,把學到的又運用于教學實踐,不斷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感染力,增強服務實效,形成了以學促教、以教促學、教學相長的雙贏局面。
“流動黨校”、“流動課堂”培訓為廣大基層黨員干部群眾提供了直接接受新政策、新知識、新思路的學習平臺,滿足了基層黨員群眾的需求,主動作為,切實解決了黨校服務黨員“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深受廣大基層黨員群眾的歡迎。不少基層黨員群眾說出了自己的心聲:“黨校流動課堂教學,讓我們聽得懂、學得來、用得上、受鼓舞”,“很長時間沒有聽到這樣的黨課了,希望以后能聽到更多這樣的黨課”,“把黨校課堂搬進農村,讓老百姓了解黨的方針政策,從中增長了見識,希望以后這樣的活動多開展”,“用我們普通老百姓身邊的事來講道理,讓我們很受教育,希望以后能常來講。”“流動黨校”、“流動課堂”培訓廣受好評,我們認為,是因為黨校、鄉鎮、村黨組、黨員幾個方面有機協調配合,達到了“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效果。
總之,幾年來,通過創新提升教學質量讓我們感受到:縣委政府對黨校工作的重視是促進黨校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學員的包容和支持是黨校進行教學創新的不竭動力,上級黨校的關心和指導是提高黨校課堂教學質量的催化劑,校領導示范帶頭作用是黨校教學創新和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只要勇于創新、勇于探索、勇于實踐,基礎設施薄弱也一樣可以有所作為。

結構化討論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