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飛
高中物理課程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肩負著推動科學進步的時代責任,所以任務是艱巨的。《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就明確說:“高中物理課程有助于學生繼續學習基本的物理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過程,了解科學研究方法;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發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興趣與熱情;認識物理學對科技進步以及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為終身發展,形成科學世界觀和科學價值觀打下基礎。”這是對高中物理教學提出的基本要求。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對他們問題意識的培養是教學之關鍵,其意義已不需贅述,從途徑上來討論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是教學實踐必須攻克的難題。
高中物理課程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途徑很多,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利用教學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筆者從如下方面談談問題意識培養的途徑,以拋磚引玉。
一、將生活實際與教材利用結合起來,從利用物理知識和思想來分析實際問題入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有新的科學思想和創造,就談不上創新。所以,幫助學生在學習中積極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就是教學任務之一。物理知識來自于對生活實際問題的研究,所以,在教學中把生活中與物理有關的話題、問題引入課堂,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熟悉的、具有探索性的提問環境,從問題和知識的結合去思考和探討值得我們重視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整合教材內容,融入生活實際,以科學性、時代性的問題作為誘導學生提問的話題。例如,《萬有引力定律》是高中物理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教材中的課例比較陳舊,實際的教學可以結合現在的科學話題進行問題意識的培養。據媒體報道,遨游太空,經過 115 個小時 32 分、行程 325 余萬公里、繞地球飛行 76圈的“神舟六號”安全返回。若將“神舟六號”繞地球的運動看作勻速圓周運動,并且已知地球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g=9.8 m/s2,則由上述條件可以估算出:A.“神舟六號”繞地球運行的周期 ;B.“神舟六號”繞地球運行的軌道半徑;C.地球的半徑;D.引力常量。這就是將生活中新出現的科學問題與現有知識進行結合,通過整合教材,優化課堂教學,使知識的傳授更有生活氣息、更有趣味,這樣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中,讓學生領會到物理就是身邊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用物理思想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由此幫助他們提高對知識的領會和運用能力。所以,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教學資源,通過挖掘和整合從而進入到教學中,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主要途徑之一。
二、傳授提問方法,發揮示范作用,在教學相長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老師傳授提問方法,做好示范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教學任務。在教學中,老師應該通過問題分析、觀察實驗、數據分析、模擬演示等方法,引導學生多層面、多側面、有步驟地開動思維、發現問題、反復思考、不斷質疑,在發現問題中學習,在探索真理中進步。對此,可以從如下方面入手。
(一)發現新舊知識的沖突,追問問什么
很多知識,從不同側面會發現它們之間似乎存在沖突,如何解釋這些沖突,就是提問的體現。例如勻變速直線運動,為什么是勻速又是變速呢?通過分析可知,首先物體是做直線運動,其次運動是變化的,且物體運動的速度是均勻變化的,由此去理解定義:“物體在一直線上運動,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時間間隔內速度的變化量均相等,這樣的運動叫作勻變速直線運動。”這樣學生就可以具體、準確地理解、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拓展學生思維,從一個問題引向另一個問題,不斷追問問題,創設連續的問題幫助學生培養探索興趣,學生的問題意識自然得到了培養。例如,在學習了“功能關系”之后,學生理解了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于是鼓勵學生設計一個物理情景,再現這種功能的轉化現象,并從物理現象中進一步把握知識。在設計過程中,學生的合作學習、反復試驗提問等能力得到培養,既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比死板的知識傳授更為有效。
(二)把握生活經驗中的物理現象和沖突,創設相關的物理應用問題,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例如,在講解《力的分解》相關內容時,就可以創設這樣一個情景:在鄉間小路上,汽車陷入泥淖中,四五個人都推不出來,但是如果將一根粗繩子的一端拴在車上,另一端拴在一棵大樹上繃緊,然后在繩子的中點沿著繩子的垂直方向向上使勁拉,就能把車拉出來了。問:這是為什么?是不是一個人的力量比四五個人的力量大?對此現象進行分析,學生還可以用砝碼和棉線做實驗,在討論中探索,教師借助教材的知識向學生進行解釋,最后學生解決了問題,學會了相關的內容。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高中物理課最重要的教學任務,物理教師必須時刻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而提高他們的科學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