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倫
有的學生,在校表現尚好,但在家不服家長管教,任意胡為,稱王稱霸,家長對此無可奈何,便求助老師。我班學生小劉就是這樣一類學生。該生長得人高馬大,學習上有一技之長,比如外語和電腦是他的強項,但也有一些散漫的習氣,離開學校,就如同一匹難以馴服的野馬;特別是到了家里,更是無法無天,把家人苦口婆心的教育視作耳邊風,聲稱家人的教育及做法已經落伍,動不動就頂撞家人,有一種叛逆心理;上課經常遲到,晚上很晚回家,考試成績江河日下。家長很希望老師能想些辦法對他進行教育,幫他改正缺點。
我想家長之所以求助老師,是因為他們認為老師有威嚴,說話學生不敢反對,有辦法管住學生。認為老師有辦法管住學生,主要是覺得學校本是教育人的場所,有特殊的優勢,而老師有這方面的經驗;但認為老師有威嚴,說話學生不敢反對,這是家長的思想誤區。
因此,我的做法首先是消除家長的這一思想誤區,即老師可以利用其身份,用壓服的辦法迫使學生就范。說到底,老師的教育如果比家長有效,主要還在于其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恰當。但學校教育畢竟不能涵蓋或替代家庭教育,老師必須時時與家長溝通,特別是對有些還在用老一套辦法或經驗教育孩子的家長,需要和他們解釋或共同商討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改變不合時宜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適應當今高中學生的實際。
和家長解釋或共同商討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圍繞“教育是先教還是先育”這一問題。我以為從對高中生教育的角度上說,應該是先育后教。這里所謂的“育”,就是培育,即培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馬克思有句名言:用愛來交換愛。愛是需要培育的,培育的過程也就是人與人之間雙向溝通和交流的過程。先得讓學生和孩子接受你,然后才能灌輸“教”,使“教”變得有效。傳統的教育方法強調嚴格和嚴厲,認為不嚴格不嚴厲表明教師和家長的怠惰,嚴才能出材。這樣的教育方法可能是有效的,但也有犧牲人與人之間和諧的情感交流為代價的缺陷。如果把教育學生和孩子當作是一個系統的長期的艱巨工程來看待,以人為本的良好情感基礎則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怎樣培育師生和親子之間良好的情感基礎呢?我覺得,首先是教師和家長對學生和子女的愛應該是發自內心的,是真誠的,而不是短視的、功利的。美國發展心理學家柯爾伯格在他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中,曾把16歲看作是一個重要的年齡階段,認為這一階段的人的道德思維水平的成熟度在明顯增長。高中生正是處于這一年齡階段,他們已經不是那個嗷嗷待哺的小孩了,自身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與評判能力,如果教師和家長在教育學生和孩子的過程中,只是將教育當作一種謀求自身利益的行為,那么教育效果將是蒼白無力的。而現在恰恰有一些學生和孩子認為教師和家長的教育是功利性的,是站在“大人”的立場上看問題和解決問題,不能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和想法,不愿扶助他們走出沉重壓力的沼澤。缺乏“育”之基礎的“教”,反而會讓學生和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因此有的時候,教師和家長應以寬容之心來對待學生和孩子的缺點甚至錯誤,要讓他們明白,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錯誤,教育的目的便是讓已經犯錯的人,不要再走回去欣賞曾使他摔了跟斗的那個坑。當然,寬容不代表是一種無原則的原諒,而是在教育過程中的一種平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傾聽學生和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和想法,并以成人自身的體驗和感悟對學生循循善誘。人的情感具有強烈的感染性,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是教育的力量源泉,教師和家長對學生和孩子心存寬容之心,會激起他們對教師家長的信任感和親切感,從而樂于接受老師家長所講的道理。
其次,教育應該保持耐心,“小不忍則亂大謀”,教育效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也不可能立竿見影。比如小劉,就在我為他經過教育之后思想行為大有改觀而沾沾自喜的時候,想不到他又故態復萌。有一次,負責學生工作的老師向我講起,該生進校,不按要求停放自行車,還要吵鬧,甚至撒潑。這使我想起那天早上第一節上課時,小劉遲到,因為在上課,所以沒有批評他。然而想起由于他的遲到,使課堂教學受到影響,就想借此嚴厲“訓斥”一番,但我還是忍住了。在和他談話時,我先是問了他早上到校有何實際困難,能幫他做點什么。小劉開始有些緊張,慢慢地在閑談中告訴我早上事情的經過:原來小劉自感經常遲到,雖沒有受到作為班主任的我的嚴厲訓斥,但也覺得不好意思。這天早上從家出來,自行車發生了點故障,匆忙進校之后,眼看快遲到了,所以就把自行車隨意地就近一放,不想執勤老師發現了,并讓他按規章停放,他一急便和老師爭吵,還企圖通過耍賴拒不認錯。盡管最后小劉嘴上認錯了,但心里想的是學校的規章制度太摳,為何晚到一分鐘也算遲到。經過深入地交談,我發現小劉經常遲到的原因有二:一是沉迷電腦游戲,晚上很晚睡覺;二是因為覺得反正遲到是改不掉了,又嫌家人煩,所以也就聽之任之。
小劉違反學校規章制度是明顯的,并且頭腦里還存在一些錯誤的認識,但畢竟已有了一種悔改之心。小劉之所以屢次遲到并且屢教不改,問題的關鍵還在于小劉缺乏責任感和毅力。在和小劉交流了之后,我就要求小劉能夠明白老師以及家人所說所為的出發點是什么,自己應該像個成人一樣有自制力和責任心。同時也和小劉的家長作了溝通,希望家長在平時的言語和行為中,不要流露出厭煩和放棄的思想,要學會寬容,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
當然,僅僅有良好的情感基礎還是不夠的,有情感是一回事,把情感融入具體的教育過程使之產生積極的教育效果又是一回事。要改變一個人的固有思想觀念和積久的行為習慣是很難的,要別人理解教育中滲透的情感也是不易的。對于老師來說,要做好長期育人的思想準備,對學生是這樣,對學生的家長也是這樣。家長把在家難以管教的孩子交給老師時,是因為他們把老師當作教育的行家來看待。為此,老師就應該不斷地學習、研究和反思,針對新出現的問題及時找到新的解決辦法,成為真正的教育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