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斐
(江蘇省南通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南通 226000)
高職檢驗技術專業醫學檢驗技術強訓課程整合探索
張其斐
(江蘇省南通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南通 226000)
高職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實習前最后一門課程——醫學檢驗技術強訓,是聯系理論與實踐的紐帶。如何將微生物檢驗、臨床檢驗、生化檢驗及免疫學檢驗等課程技能操作整合在一起,是上好這門課程的關鍵。
高職;檢驗技術專業;醫學檢驗技術強訓
目前,我國醫學檢驗儀器設備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然而檢驗人才培養模式卻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1]。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市有一千余名檢驗人員,一些縣級及以下醫院檢驗人員仍以中專學歷為主,雖然他們為醫學檢驗事業作出了很大貢獻,但由于知識陳舊,跟不上檢驗醫學自動化、規范化、信息化發展的步伐。因此,基層醫院需要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基礎理論知識夠用、能夠迅速適應崗位要求的技能型醫學檢驗人才[2]。我們針對上述需求及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對醫學檢驗技術強訓課程進行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
醫學檢驗技術強訓是五年制高職醫學檢驗專業一門重要課程,通常開設在實習前兩周。這一時期由于學生心情比較復雜,部分學生和教師不十分重視該課程,加上沒有相應的教材,課程安排較機動,使其成為“雞肋”。目前較普遍的做法是,開放實驗室,讓學生自主選擇練習一些曾經學過的操作技術。由于實驗條件限制,設施不全,學生常常不知該強訓哪些項目,導致實驗室空置。
“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的醫學檢驗技術強訓課程開發是我們研究的核心內容。該課程并非是將3年所學的主干課程的相關實驗再次重復,而是從具體疾病入手,讓學生分組討論,整體設計檢驗方案,強化訓練各個單項檢驗項目。
醫學檢驗技術強訓課程是為高職檢驗專業4年級學生設計的一門以技能操作為主,強化動手、動腦能力的綜合實訓課程,其綜合了臨床檢驗、生化檢驗、微生物檢驗、血液學檢驗、免疫學檢驗及內科學等多學科知識,以某個具體疾病為任務主體,設計出針對性、實用性的系列檢驗項目,以此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在醫學檢驗技術人才培養方案中沒有統一的教材,也沒有針對性的課程設計。為此,我們依據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習前學生知識結構和學習特點,利用現有設備和技術,設計讓學生感興趣的專業技術綜合強訓項目,其核心為“活動—經驗”,使學生在分析具體病例的過程中,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形成妥善處理問題的能力。我們希望通過一個學期的強訓,使學生能解決未來操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依據羅杰斯的人本主義理論及布魯納和奧蘇伯爾認知教學理論,我們不再安排機械的單項操作訓練,而是將微生物檢驗、臨床檢驗、生化檢驗及免疫學檢驗等技能操作整合在一起,以具體疾病的發展過程為線索,讓學生自己設計并完成技能強訓。
2.1 課程設計
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探討如何有效設計檢驗技術專業教學模式、方法和策略,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以信息化教學為契機,為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提供理論與實踐依據;以優化整合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操作技能與合作、分析能力同步發展,為培養技能型人才打下基礎,是本課題研究的總體目標。同時,通過研究與實踐,提高教師的整合能力、信息素養,使其具有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實施教學活動的知識和能力,培養科研性教師[3]?;诖耍覀冊O置了相關組織架構(見圖1)。

圖1 醫學檢驗技術強訓課程設計
我們與周邊幾家三甲醫院的檢驗科醫生共同探討,從典型的簡單病例入手,結合臨床檢驗技師資格考試大綱要求,按照消化、呼吸、內分泌等系統進行分類,設計了32個病例分析項目。
2.2 教學過程
采用PBL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主線,多種教學途徑相結合的教學策略,改變了傳統的以授課為基礎的單向教學模式(見圖2)[4]。

圖2 醫學檢驗技術強訓課程教學過程
教師課前布置案例分析任務,將診斷和入院化驗單提供給學生,學生課余時間查閱相關資料,然后進行課堂討論。討論的主要內容有:入院化驗單哪些項目與該診斷密切相關,哪些檢查是不需要做的,還需要進一步做哪些檢查、如何做。課堂上,學生就這3方面問題進行討論分析;教師在旁傾聽、答疑,不提出自己的看法,只針對學生的討論進行實時點評、引導。學生完成該病例的討論后,教師再設計患者經治療后的后續進展,繼續展開討論。
以往我們追求教學質量、效果,追求學生能力素質的提高,忽視了對教師的培養。在本次研究中我們發現,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討論的質量和深度,所以必須同樣重視教師素質培養,不斷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我們將3屆共160名學生作為實驗組研究后發現,通過學習醫學檢驗技術強訓課程,學生在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及溝通能力方面都強于對照組。
2.3 教學反思
當前,患者住院必定要做一系列體檢,而針對所患疾病的檢驗項目往往并不突出,這是對醫療資源的浪費,同時也增加了患者的就診費用。通過醫學檢驗技術強訓使學生能輔助醫生為患者設計高效、經濟的檢驗項目,減輕醫院檢驗壓力,降低患者檢驗費用,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5]。
在教材編寫、教案設計和授課過程中我們還非常注重理論支持,遵循以下原則。
2.3.1 整體性原則 注重教材內容的思想性、知識性、科學性,將其有機地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品德、知識、操作技能等方面進行綜合培養。我們與臨床醫生共同研究,選擇相關病例,學生不需要作出臨床診斷,但是要針對病情判斷需要用哪些經濟、高效、必需的檢驗方法來輔助診斷。
2.3.2 主體性原則 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激勵者、促進者,但不是旁觀者。教師要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鼓勵學生互相幫助、合作學習,營造師生、生生合作的和諧氛圍,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此外,教師集體備課時,要分析討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以及學生會提出的問題,進行引導式講解。在討論和操作過程中,雖然學生是主體,但教師要把握好節奏與進程,使課堂向著預計的方向發展。
2.3.3 活動性原則 針對學生特點,采取靈活方法,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各種器官并用,眼看、耳聽、口說、動手、動腦,獨立進行實際操作和各類活動。在時間分配上應增加學生自主活動和實際操作的比重,在3小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集中講授的時間不應超過20分鐘。但教師要在學生中巡視、傾聽并指導點評。
2.3.4 創造性原則 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開動思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使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與創造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有效獲得知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分組時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
教學過程強調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從單純注重傳授課本知識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學會生存、學會做人,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通過3學期的授課,我們發現學生在學習習慣、知識掌握情況、技能熟練程度及學習興趣方面均超越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的學生。但是該課程教學是否有利于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是否有助于其今后工作,還需繼續研究,以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得以持續發展。
[1]馬少寧,姜遠.我國大陸醫學檢驗教育規模與美國及臺灣地區之比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1):9-10.
[2]張曉兵,張波,府偉靈,等.檢驗醫學實習生的臨床實習帶教體會[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7,4(12):1223-1224.
[3]孟茵,李玉云,郝艷梅,等.如何擺正實驗教學在醫學檢驗教育中的位置[J].淮海醫藥,2004,22(3):254-255.
[4]楊秀靜,邢穎,黃佳玲,等.PBL教學法在醫學檢驗專業畢業實習中的應用效果初探[J].檢驗醫學教育,2011,18(1):31-32.
[5]張晨光,張新富,賀志安,等.綜合設計性試驗在臨床輸血與檢驗教學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教育,2011,18(3):25-26.
G420
A
1671-1246(2015)11-0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