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蘭
(揭陽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廣東揭陽 522000)
金融術語英漢翻譯單一性信息傳導機制的認知辨識
馬秀蘭
(揭陽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廣東揭陽 522000)
翻譯具有信息性,金融術語翻譯是信息的傳遞過程。術語單一性受到諸多質疑,金融術語翻譯中,有些譯文肯定術語的單一性,而有的違背了這一特點。文章基于框架轉換理論建構金融術語翻譯的框架轉換理論模型,這一模型從認知的角度闡釋術語語義建構和信息傳導過程,辨析術語翻譯單一性特點及其質疑。
金融術語,單一性,翻譯,框架轉換
術語特點之一是詞義的單一性,也稱為單義性。術語的單義性要求“一個術語只表述一個概念,同一個概念只能用一個術語來表達,不能有歧(馮志偉,1997:1)。術語的典型特點是能夠準確表達概念和稱名事物,趨于單義性。單義性是指術語有著固定的內涵和外延,表示特定的概念,指向特定的對象,具有比普通詞語更精確、更穩定的意義(孟令霞,2011:28)。金融專業術語的單一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每個專業術語所表示的都是一個特定的金融概念,在使用時不能用其它任何詞語替代,如下列金融術語的英漢翻譯都具有單一性,不可替換;collection”(托收)、position(頭寸)、point(匯價點)、 premium(升水)、out of the money (價外期權)、 futures(期貨)、 depreciate(貶值)等等。術語翻譯的三項標準:準確性、可讀性、透明性。三者兼顧,但強調準確性是第一位的。再論術語翻譯的標準由此可見,金融術語翻譯首先要準確且具有單一性,同時術語的單一性特點很好的切合維護了它最重要的翻譯標準——準確性。
同時對術語的單一性也有不同的認識。有觀點認為,單一性原則”是理想化的原則,即好得難以實施 (侯國金,2009:73)。也有觀點認為,術語偏離單義的所有情況都應被看成是術語的誤用現象,多義性絕不是術語的屬性(孟令霞,2011:30)。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同語言的術語間沒有完全對等。有很多金融術語并沒有遵守術語的單一性,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金融英文術語擁有同一個漢語譯文,或相反,如invoice/recipes(發票)、stock/share (股票)、bond(票據/債券),人們對于術語翻譯的單一性的認識上有著很大背離。對經融術語翻譯而言,有兩個因素非常重要:意義的認知和信息傳遞。意義和信息相關聯,意義屬于信息的范疇(王銘玉,2002)。“信息”概念的外延遠遠大于“語義”概念的外延(張今 張寧,2005:241)。由此可見意義會影響信息,語義的認知會影響到信息的傳遞。語義的認知結果會導致信息傳遞表現出分流、耗損、增生、延展性等影響信息傳遞的效果,結果的表征。
(一)框架轉換理論
框架轉換理論可以充分的解釋金融術語的翻譯過程,這一模式從認知的角度對參與翻譯過程中的人的思維方式和特點做了全新的闡釋,將翻譯過程視為在不同框架,心里空間之間動態的轉換和信息傳遞過程,框架轉換是翻譯過程中中普遍的認知現象。
Fillmore(1994)認為框架是一個概念系統,語用者在交際過程中會借助話語信息建構一個能表征句子意義的框架。被激活的新框架有一系列槽(slot)(空位)和填充項(filler)組成,這些槽和填充項形成了語用者的解釋和心理期待,影響著受眾對話語的理解。框架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在合適的框架內,語用者更加容易理解框架內成分之間的各種關系;(2)框架有助于語用者推導出話語中缺損的信息。框架也有助于框架成分之間的相互肯定并加強彼此成分之間的依賴度和粘性,創造性的概念整合,語義跳躍,尤其是對隱喻的認知具有強大的解釋力。清晰的明確不同的心里空間的獨立性和單項性。
Fauconnier認為信息廣泛地分散在大腦神經網絡之中,意義的在線建構過程是概念先進行跨空間域的投射、映射、漂浮,然后在整合空間中通過“組合”、“完善”和“擴展”三個相互關聯認知環節的互動產生具有新意義的層創結構(Fauconnier,1994:178-179)Coulson(2010)進一步發展了Fauconnier的意義建構過程。她認為框架是知識表征的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框架。框架轉換是指語言理解過程中觀念修訂和更新的認知過程,它反映了語義重新分析過程的認知操作。這一操作把現有的信息重新組織到一個新的框架中,從而使得這一新框架中現有的信息得到了新的意義和理解。
意義建構的創造性來自詞和信息層次表征之間的相互作用。詞受益于語境,信息層次表征可以促進詞語語境引起的框架相一致的成分和關系之間的整合。一個語詞可以啟動一個框架,并突顯框架中和語詞直接關聯的某些方面或成分。被具體語詞啟動的框架是理解該語詞的必需知識結構(程琪龍,2006)。框架理論(Fillmore,1994)認為,在意義的識解過程中,背景知識和話語語境信息至關重要,它們參與信息的表征和意義的構建。
(二)金融術語翻譯的框架轉換理論模型
語言層面來講,金融術語翻譯是從源語到目的語的不同語種之間的轉換,從信息角度來講是從原文到譯文的信息傳遞,從認知角度來說是對金融術語概念的認知過程和結果表征。基于框架轉換理論,構建金融術語翻譯的框架轉換理論模型。

圖1 金融術語翻譯的框架轉換理論模型
意義建構中知識表征的動態框架轉換,不同的心里空間映現,在這一系列認知活動中,概念映射、構建框架、結構映現和信息表征等要素凸顯其重要性,這對金融術語翻譯的認知和信息傳遞至關重要。
翻譯認知過程包括源語和目的語兩個心里空間映現,源語概念成分源語心里空間映射觸發框架A,在目的語心里空間映射新建出一個或多個框架a、框架b或框架c等,這些新建框架,有一系列槽和填充項,例如:語音、語義、詞性、話語語境和背景知識相關因素等。這些槽和填充項形成了對譯文受眾的解釋,影響著金融術語譯文受眾的對譯文的理解。這些成分中,因為金融術語翻譯是應用翻譯,應用翻譯以傳遞信息為主,準確第一,語義在意義建構中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形成信息表征的基礎。在人類思維固有的認知模式下,在框架轉換中首先繼承選擇了語義對等。語義成為金融術語翻譯中首選槽和填充選擇項,語義對等。框架A映現框架a能達到語義對等,框架轉換完成,認知結果具有單一性,信息傳遞完整;如果框架A映現框架a未能達到語義對等,就進行框架b或框架c轉換,可能產生多個認知結果,信息傳遞出現分流,耗損,增生、延展性等。當語義項無法達到語義對等,框架轉換有可能選擇語音對等,框架A映現為框架n,完成框架轉換和信息傳遞。對于金融術語翻譯,背景知識和話語語境理想假設是相對一致,本研究不進行探討。
一個金融術語表達一個金融概念,一個英語金融術語對應唯一的漢語譯文,不可以替換,例如:discount(貼現)、futures (期貨)、options(期權)、point(匯價點)、shortage/surplus (短缺/盈余)、inflation(通貨膨脹)。術語在翻譯中,概念成分在框架中的映射至關重要,對信息的表征和意義的建構起決定性作用。概念成分中語音,語義,語形,語法,等映射在源語框架A中,進而映現為目的語的框架a,概念達到完全語義對等映現,完成框架轉換,最后認知結果為唯一對等的目的語譯文,單一的信息表征。從表層語言結果看,翻譯的策略多為意譯。框架a的語義空缺槽和填充項被完全填充,出現唯一的語義完全對等。Inflation是指 the continual increase in the price level of a basket of goods and service (Anthony Saunders & Marcia Millon Cornett,2008:46) 。Inflation建立源語信息集合體心里空間,其概念成分觸發并映射在框架A里,框架里語義項包括“價格” 、“增長”、“貨物”和“服務”等因素,映現目的語框架a,進行到目的語框架轉換,目的語框架中語義空缺項和空槽被完全填充,達到完全語義對等“通貨膨脹”,完成框架轉換,完全傳遞源語信息,認知結果信息表征具有術語的單一性特性。語義完全對等使得認知結果單一性,具有唯一性,像“通貨膨脹”這樣詞義的完全對應是翻譯框架轉換理論的最理想模式。金融術語翻譯單一性是源于每個源語都可以在向目的語框架轉換過程中,語義空缺項和空槽會被完全填充,信息得到全部傳遞,認知表征具有唯一性,信息得到完全傳遞。
有些金融術語翻譯違背了術語單一性原則,一個英文術語有一漢語譯文,而是有兩個甚至更多個譯文,這些不同的譯文卻表達同一個金融概念,如:call option(買方期權/看漲期權/認購期權)、put option(賣方期權看空期權/認沽期權)、transaction exposure (轉換風險、折算風險、會計風險)、forward margin (遠期差額/期匯水)、multiple rate( 復匯率/多種匯率)、 long call (買入買權/買入認購權/認購長倉)、mutual funds(共同基金/互惠基金)、market share( 市場占有率/市場份額)、currency swap (貨幣互換/貨幣掉期)。這是因為在框架轉換,源語映現在目的語的過程中,語義空缺項和空槽不能在某一次嘗試中完全恰好被填充,就出現了幾個可能的部分填充的結果,目的語中沒有完全語義對等的詞,傳遞的信息出現耗損、分流和偏差,出現多個傳遞結果。如call option: an option that gives a purchase the right,but not the obligation,to buy the underlying security from the writer of the option at a prespecified exercise price on a prespecified date (Anthony Saunders & Marcia Millon Cornett ,2008:684)。在框架轉換過程中,目的語框架動態變換,在不能達到語義完全對等的前提下,建構多個可能框架,信息傳遞開始出現分流,每個框架都側重語義的某一方面,信息傳遞出現耗損,產生多個表征結果。“買方期權”是從交易雙方所處位置的視角構建框架;“看漲期權”是從價格變動的視角構建框架;“認購期權”是從買賣的視角構建框架。這些譯文都因為視角不同側重了不同方面。隨著時間的發展,有些譯文會被淘汰掉,有的會固定下來。2007年在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中,subprime mortgage 譯為“次優貸款”、“次級抵押貸款危機” 和“次貸危機”等。“次優貸款”后來被淘汰掉,保留了“次級抵押貸款危機”也就是“次貸危機”。
金融術語里有大量隱喻存在,如:basket option(籃子期權)、box(箱子期權策略)、married put(婚配賣權)、married put(婚配賣權)。這豐富了語言的表達,同時也造成譯文多樣化,例如:bear market(熊市/空頭市場)、bull spread(多頭價差/牛市套利/買空套利)、bear Spread(空頭價差/熊市套利/賣空套利)、collar option(利率上下限期權/領式期權/領子期權/雙限期權/利率雙限期權)、butterfly(蝶式交易/蝴蝶期權策略)、reparation”(賠償,補償)。金融術語通過合成構詞法,詞組,和語法隱喻構成的復雜概念,例如bear market(空頭市場/熊市)是指當部分投資人開始恐慌,紛紛賣出手中持股,保持空倉觀望。此時,空方在市場中是占主導地位的,做多(看好后市)氛圍嚴重不足。Bear market 的概念成分觸發框架A,此映現建立新框架a,b,c等,但都無法直接達到語義的對等,新框架中空缺的槽和填充項成為影響受眾對語義的期待和理解的關鍵。這時大腦的神經網絡的會進行語言聯想,和心里空間重建。大腦的信息系統會對這些空間信息網絡進行提練,重組,加工和整合等,使得框架進行推理,調整,補償,組合,拆分,擴展等互相作用填補空缺的槽和填充項,并不斷進行框架轉換,直到產生具有新意義的首層創結構,完成概念整合,語義在線跳躍,產生認知對等的譯文。在這個過程中,bear market可以理解為“熊的市場”還是“ 賣熊的市場”?在金融背景知識和金融術語的語言環境的相互作用支持下,這兩種理解都是否定的,首次和第二次框架轉換失敗。這時大腦神經網絡會對bear market進行聯想,提煉,加工現有的因素,提煉出bear的外貌,模樣,顏色,性格特點等,會產生“長的像熊模樣的市場”,“顏色像熊的市場”,“像熊性格那樣的市場表現”等不同的框架,進行概念整合,人固有的思維方式會自然繼承選擇“形象”這一共性關系,最后確定為市場表現像熊那樣行動緩慢,利空股價下跌,人們情緒低迷。“熊市”認知結果保存了源語的形象,讓人們產生想象,用具體的方式表達抽象的概念。空頭市場:對“熊市”這一認知信息的再次加工,再提煉,保存源語的意義,達到意義對等,更容易理解接受。這兩種譯文的出現是源于對框架轉換后,對認知結果表征差異,是直接表征還是對認知信息再加工,他們意義對等,形式有所差別。
信息流動出現延展性。
金融術語翻譯的單一性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兩個或多個不同的英文術語擁有同一個漢語譯文.例如:front money;earnest money;bargain money;handsel;down payment;advance payment 定金;credit crunch/ subprime mess/ housing bust/housing mess/housing boom /subprime crisis/mortgage mess/subprime default次貸危機;financial meltdown/financial crisis 金融危機。這是由于在框架轉換中,不同的源語框架最后映現為同一個目的語框架,這是由于目的語中沒有語義對等詞,過度填充空缺項和空槽,導致信息傳遞臃腫。
金融術語翻譯是概念系統從源語向目的語的映射,映現及其表征,其認知過程受到主客體兩方面的影響。主體對思維方式和客體的客觀因素,直接影響金融術語的翻譯加工方式和結果,具體影響因素如下:
(一)認知的相似性。
全球化的推動下,“統一化”“標準化”的浪潮下,世界各國的對同一事物的認知趨同,對金融術語的認知會越來越相似,越來越趨同。人們的思維方式在密切的相互交往影響中,會越來越相似,越來越相互依賴,有更強的粘性。認知分歧越來越少,有的術語譯文會被逐漸淘汰,有的會被新的譯文代替,向單一性發展。
(二)金融術語本身的發展。
科技術語能準確,嚴謹,簡潔反映金融概念,其必然是確切、嚴密的。金融術語就更需要做到準確,嚴謹,而單一性是它的前提基礎。一些譯文出現的信息分流,瘦身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專業的發展不斷的做出調整,淘汰并直到達到語義完全對等確定唯一的譯文。漢語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豐富的詞匯,有更多確切的詞匯更精確的表達有細微差別的事物,避免出現信息臃腫。
(三)術語的應用發展。
隨著金融業的發展,分工越來越細致,金融術語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新詞出現,而這些詞越來越具有時代的痕跡,從新詞的發展來看,在金融領域交流時越來越多的趨向是直接使用原文英文縮寫,這樣比譯文漢語表達更快捷,更準確,例如WTO,IPO完全避免翻譯中信息傳遞的任何消耗和冗余。
(四)金融知識的普及性需求。
金融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對金融知識的了解越來越多。為了方便人們接受,單一性的術語更符合人們的要求,易于理解,更為經濟性,更少或者不會出現對術語的誤讀,讓人們的閱讀,學習或生活變得輕松,帶來滿足它的社會屬性。
在框架轉換翻譯理論模型的闡釋下,術語單一性受到質疑的原因,不是源于語義的多義性,而是在與框架轉換過程中,當源語語義能完全映現在目的語中,達到語義完全對等,譯文具有術語的單一性;當完全語義對等詞匯出現空缺時,信息傳遞有時會損耗、流失、分流,有時會增生臃腫以及對信息是否進修再加工。
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從長遠角度看,金融術語翻譯會越來越接近單一性,這也是術語發展的趨勢。
[1]Anthony Saunders & Marcia Millon Cornett.Financial Market and Institutions. Beijing:Post&Telecom Press,2008: 46&684.
[2]Coulson,Seana. Semantic Leaps:Frane-Shifting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in Meaning Construction[M].Beijing: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92—98.
[3]Eugene A·Nida &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Hoogeveenenweg :BRILL,1969.
[4]Fauconnier,G.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178-179.
[5]Fillmore,C.J. and B.T.S. Atkins. Starting where the dictionaries stop: The challenge for computational lexicography. Atkins,B. T. S. and A. Zampolli (Eds.)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to the Lexic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349-393.
[6]程琪龍.概念框架和認知[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7]方夢之.翻譯新論與實踐[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4.
[8]馮志偉.現代術語學引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1.
[9]黃振定,王鳳蘭.翻譯的語言本體觀辨識[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3):61-64.
[10]侯國金.語言學術語翻譯的系統一可辨性原則——兼評姜望琪(2005)[J].上海譯,2009,(2):69-73.
[11]姜望琪.再論術語翻譯的標準——答侯國金(2009)[J].上海翻譯,2010,(2):65-69.
[12]李勇忠,李春華.框架轉換與意義建構[J].外語學刊,2004,(3).
[13]孟令霞.從術語學角度看術語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11,(2):28-30,44.
[14]王銘玉.語言符號的意義[J].外語學刊,2002,(4).
[15]張今,張寧.文學翻譯原理:修詞版[M].北京:清華人學出版社,2005:241.
[責任編輯 賀良林]
On Monosemy of Financial Terms and I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n E-C Translation 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
MA Xiu-lan
(Jie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Jieyang 522000,China)
Translation is informational,and financial term translation process is the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The monosemy is questioned so much. Some translation obeys this feature,while others violated it. The frame-shifting theory is the basis of the mode—the frame-shifting in financial term translation. This model illustrates semantic construction an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process of terms,analyzing its characteristics of monosemy and the problem confronted of it.
financial terms;monosemy;translation;frame-shifting
H159
A
1008-9128(2015)02-0085-04
2014-06-27
揭陽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項目:概念整合理論在金融用語中的應用研究(2014JYCKY17)
馬秀蘭(1976-),女,河北張家口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應用翻譯和商務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