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斌
[摘 要] 當前,德宏州農業經濟總量顯著增長,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農業合作組織、企業數量不斷增長。但德宏州農業發展面臨著農業經營規模細碎化、物質裝備水平低、人力資本結構不合理、公共服務水平低等問題。新時期,應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變經營主體,強化科技服務,承接產業轉移,探索資金互助,完善市場環境,促進德宏州農業轉型升級。
[關鍵詞] 德宏州;農業轉型升級;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0 [文獻標識碼] B
德宏州絕大多數地區以農業為主,總人口中62.3%為農業人口,農民人均純收入5608元,其中2/3以上依靠農業生產經營獲得。農業產值占地方總產值28.48%。由此可見,德宏州要發展經濟,要實現自主發展,離不開廣大農民的脫貧致富,離不開農業產業的引領帶動,離不開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離不開生態資源合理有序的開發與利用。新時期,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全面轉型升級,實現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意義尤為重要。
一、德宏州農業發展概況
(一)農業經濟總量顯著增長
2006年以來,德宏州農業經濟呈現了較快的增長。第一產業增加值由2006年219673萬元上升到2013年657554萬元,年均增長率為16.95%。從產業結構來看,農業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最大,高達56.88%;林業和畜牧業所占比重相對較小,分別為19.35%和18.29%;漁業和服務業所占比重最小,分別為3.13%和2.35%;這是德宏州農業產業依托自然資源條件的直接表現,農業內部發展呈不均衡態勢;也說明了目前德宏州農業結構更加多元,牧業和林業的發展潛力仍較大。
(二)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
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1687元提高到2013年5608元,年均增長18.72%。從絕對值看,德宏州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云南省6141元低533元,比全國8896元低3288元。與全國全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說明農業發展農民增收任務依然嚴峻。從收入來源看,家庭經營性收入3286元,占58.59%;工資性收入1617元、占28.83%;財產性收入67元、占1.19%;轉移性收入638元、占11.38%,反映了農民收入都有不同幅度的增加,家庭經營性收入仍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農民非農增收能力有待提高。
(三)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
從農田水利基礎看,農用地有效灌溉面積和耕地有效灌溉率由2006年的59360公頃、43.2%增長至2013年的114600公頃、79.7%。從農業機械化程度看,2007年德宏州農業機械總動力和大中型拖拉機和配套農具保有量分別為83563.44萬瓦特和1890臺,到2013年分別提高到127835.15萬瓦特和12125臺,提高了52.9%和增長了5.4倍。這與政府不斷加大農業投入是分不開的。政府支援農村生產支出由2006年13598萬元上升到2013年66764萬元,提高了3.9倍。2013年德宏州農業資本投入、金融支撐服務進一步健全完善,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100326萬元,涉農貸款1834307萬元。伴隨政府對農業投入加大促進了德宏州農業生產條件改善。
(四)農業合作組織、企業數量不斷增長
從農業合作組織看,從2006年61家發展至2013年732家,涉及成員從7088名增長到37931名,分別增長了11倍、4.35倍。合作經濟已成為農村經濟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近幾年,德宏州合作組織服務能力和作用發揮進一步提升,75個合作社實現標準化生產,占合作組織總數的7.8%;29個合作社擁有注冊商標、占3.02%;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的合作社12個、占1.3%;19個合作社獲得402萬元財政扶持資金。作為農業產業化重點扶持對象,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也日趨明顯。以遮放貢米、后谷咖啡、迪思堅果、彩云琵琶干巴為代表的農業龍頭企業,初步形成德宏州農業產業化的基本格局。通過申報產業項目、爭取中央及省級扶持資金,部分企業在農業生產結構配置、農業生產條件優化、農產品精深加工、品牌商標認定等方面獲得明顯提升。
二、當前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經營規模細碎化
從經營方式看,德宏州仍是以單個農戶為主導模式,呈現農業家庭經營粗放化、農業經營規模細碎化。2013年德宏州經營耕地農戶達219015戶,其中:經營10畝以下耕地的農戶達170210戶,占經營耕地農戶總量的77.72%、占農村總戶數的72.37%。農產品的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農產品的銷售模式落后,品牌化農業的發展尚處于起步,市場化、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業比較效益仍相對較低。
(二)農業物質裝備水平偏低
從裝備基礎看,德宏州農業物質裝備水平低,生產條件差,主要體現在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低、農田水利設施不完善。尤其是山區鄉鎮受自然資源、地理環境、資本技術等方面限制,現代農業所需的機械裝備、水利設施、化肥、塑料薄膜等現代生產要素方面仍處于不利地位的現實,已經成為德宏州農業發展進程中的現實制約瓶頸。農經隊伍建設滯后,農技人員量少質不優,存在基層技術經費不足、人才短缺問題。農業公共服務能力亟待增強,基層承擔公益性職能的技術服務隊伍力量不足,設施裝備不到位,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壓力依然很大。
(三)農業人力資本存量水平低
從生產主體看,德宏州農業人力資源總量較大,人力資本存量偏低,不利于農村經濟農業發展。但是主要勞動力文化程度整體偏低,創新精神和變革意識弱。目前,德宏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普遍存在規模小、服務能力弱、帶動力不強等問題,農業產業的規模和層次還有待提升。絕大多數涉農企業建設遲緩,加工業技術裝備水平、產品的科技含量仍不高,產業發展總體上仍處于粗放式、低層次階段。農業技術的普及和推廣程度低,掌握先進生產、經營、管理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還很缺乏。endprint
(四)農業公共服務水平偏低
從要素配置看,農業公共服務水平偏低,農業其他支撐服務如金融、咨詢不完善。土地、勞動力等傳統農業資源要素尚未轉化為經濟優勢,市場、管理、資本等現代農業資源要素短缺嚴重,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弱,農民增收致富難度大。德宏州自然災害頻發,地理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資源承載力低。2013年人均耕地面積1.73畝,但山地面積廣大,土地質量差,開發難度大。經濟新常態下,農業投入不足的矛盾仍存在,資源要素的制約瓶頸日益突顯,迫切需求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機制。
三、德宏州農業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
(一)調優農業結構,形成專業格局
首先,調整和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圍繞云南省委省政府《關于強化改革舉措落實加快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意見》要求,在特上做文章、下功夫,念好山字經、唱好林草戲。創建高原生態牧場,發展德宏山地牧業。逐步提升標準化規模養殖比重,扭轉德宏州養殖“小而散”局面,通過登記查證德宏州鄉鎮、村寨特色優勢的畜禽品種,推進以小耳朵豬、水奶牛、黃山羊等牲畜地理商標認定工作,實施高原牧場養殖與生態觀光旅游捆綁的項目申報,爭取省級高原生態牧場創建資金。深化林業改革,開展創新公益林、商品林經營管理模式試點,審核發放非林地林木證和經濟林果證。探索建立濕地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強化濕地生態補償與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效益的測定評估,認真規劃重建史迪威碼頭項目,跟進盈江銅壁關自然保護區、隴川森林公園等項目評估,盡快形成森林資源資產管理、核算和有償使用機制,著力推進旅游生態觀光經濟項目。其次,推動企業產業化經營,構建生產、加工、流通、服務有機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以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為主的兩區建設。統籌城鄉產業布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提升綜合效益。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鼓勵發展物流配送、連鎖經營等新型業態,促進農產品流通。關聯優勢特色產業與生態旅游、休閑觀光、文化傳承開發,拓展發揮農業多功能,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和城市工商資本發展精品現代農業莊園,緊緊圍繞生活功能,發展“回歸自然、認識農業、怡情生活、生態環保”的農業觀光旅游,“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摘農家果、做農家事、欣賞農家民俗”的鄉村農家樂體驗旅游,以及“了解農耕文化、學習農業技術、增長農業知識”的農業科普教育旅游,提供“可欣賞、可展示、可參與、可體驗、可食宿”的體驗產品。依托瑞麗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勐中印緬經濟走廊等建設,構建中緬跨境農業產業帶、農業對外貿易樞紐、農業對外合作示范基地,形成兩種資源有效利用、兩個市場聯動互補的農業開放良好格局。
(二)轉變經營主體,創新組織形式
首先,轉變農業經營主體,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管理體系。通過創新農民合作社組織模式,鼓勵發展股份式農民合作社,扶持一批農民專業合作典型示范社。通過設立現代農業發展專項資金,著力強化產業項目支持,鼓勵龍頭企業著力抓好品牌的建設、整合和保護工作,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和檔次,發揮龍頭企業對產業的牽引帶動作用。引導農村技術能手發展家庭農場,給予其項目扶持、技術結對、抱團銷售等服務。培育示范性家庭農場,探索引導土地經營權向家庭農場流轉,將其列入“農業科技入戶”重點示范戶,優先享受政策性保險支持。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領辦人教育活動。結合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方向,探索面向產業、依托行業,緊扣農業產業季節性的特點和要求,實施“忙入、閑出”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重點培訓“創業型的現代農業經營者、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領導者和管理者、鄉鎮企業中的經營管理人才”三類主體。通過推進農業經營方式創新,形成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其次,提升農業集約化、組織化、企業化水平。依據縣域差異,鼓勵和引導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采用出讓、租賃、作價出資(入股)、轉讓等方式,向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建立縣、鄉、村三級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和管理網絡,規范流轉市場。探索建立工商企業流轉農業用地風險保障金制度,嚴禁農用地非農化。加快“三品一標”認證,構建區域農產品加工產業帶。按照“項目化推進、企業化經營、品牌化營銷”的理念,以培育家庭農場、發展合作社、扶持龍頭企業為主線,以發展食品加工、銷售、儲藏、保鮮為重點,抓緊抓好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認定,實施“抓特色做大戶、抓大戶做規模、抓規模做加工、抓加工做品牌”工程。
(三)強化科技服務,轉變生產方式
首先,轉變農業科技支撐方式,構建現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搭建農業科技供需對接平臺,,逐步形成“專家團隊+技術人員+科技示范戶”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廣和轉化機制。鼓勵企業開展農業科技創新研發,扶持建設標準化、規模化優質農作物種子(種苗)和畜禽良種生產基地。開展設施栽培和設施養殖為重點的技術創新,推廣以蔬菜大棚種植、瓜果避雨栽培或遮陽栽培、防蟲網覆蓋栽培、花木容器育苗、良種魚苗設施化養殖等多種技術,不斷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以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為推手,以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方式為重點,建設農業科技示范村,推行農技推廣特崗計劃。其次,健全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支持高等學校、職業院校、科研院所和具有資質的經營性服務組織從事農業公益性服務,不斷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拓展“云南農業信息網”、“數字鄉村網”服務功能,健全“12316”三農服務熱線運行機制。重點建設農機化示范服務點,培育特色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跨區農機作業、維修、租賃等社會化服務。加強農業綜合執法,嚴格農業投入品管理,開展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規模化養殖、水產健康養殖等創建活動。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追溯體系,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打造“放心德宏”“健康德宏”“品質德宏”。endprint
(四)承接產業轉移,優化要素配置
首先,加快要素配置方式轉變,構建現代農業資源要素市場體系。以契約為紐帶,把農業要素在利益的基礎上聯結起來;以政策為主導,把農業要素按產業化目標統一起來;以整合為途徑,把農業要素按產業鏈的要求連接起來;以利益互惠為原則,使農戶在多種載體的基礎上組織起來。通過契約形式,以承包土地經營權作價入股,推行農村土地流轉履約保證金制度,讓農民憑借土地承包權可擁有公司股份,并可按股分紅,實現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依托政策指向,加快現代農業生產園區建設,以特色優勢農產品為重點,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產業化,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實施合作組織、農業企業的整合計劃,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綜合服務能力,打破農業企業規模小范圍窄,扶持重點龍頭企業,加快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建設,實現農業要素產業鏈價值延伸。其次,轉變思想觀念,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加強以城鎮化為載體承接非農產業轉移。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吸引發達地區非農產業,在廠房土地使用、金融借貸優惠、工商稅費減免等方面給予非農產業便利,完善非農產業轉入措施。依托工業化、城鎮化為載體,吸納農村富余農業勞動力,提升農地規模經營效益,帶動農業現代化發展。通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的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創新涉農財稅和金融政策,著力改善農業投資環境,有力吸引發達地區的涉農企業積極到德宏進行產業投資。
(五)探索資金互助,融資渠道多樣
首先,推進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加快推進“三農”金融服務便利化行動,力爭“三權三證”抵押貸款工作覆蓋全部鄉(鎮)。制訂出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融資管理試行辦法,推進以“三權三證”為重點的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試點。積極推進金融產品、利率、期限、額度、流程、風險控制等創新,把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納入信用評定范圍,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授信額度。積極探索建立財政、銀行、保險聯運機制,實現農戶、合作組織、涉農企業等主體的風險分擔補償,農業轉型升級奠定金融保障。其次,探索農村資金互助。按照中國銀監會《農村資金互助社管理暫行規定》,依法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組織。創新農村金融服務主體,選擇一定數量符合條件的合作社開展農民資金互助社和農村合作互助擔保試點;設立供銷合作社發展專項基金,組建政策性農業擔保公司。加強對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的監管,有效防范金融風險。擴大畜產品保險范圍和覆蓋區域。探索開辦涉農金融領域的貸款保證保險和信用保險等業務。強化農業合作經濟金融支撐,鼓勵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承接財政支農項目,探索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合作社,推動建立財政補助項目形成的資產轉移交合作社管護的措施辦法。
(六)完善市場環境,拓寬營銷網絡
首先,建設農產品市場體系,強化“互聯網+”服務。加大重要農產品集散地市場、邊境線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物流中心、農機生產服務交易基地建設。立足農業生產區域布局,推進德宏州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升級改造,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營銷組織、農村經紀人,以及代理商、中間批發商等中介組織,發展農村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形式。其次,建設網絡營銷服務平臺。加快涉農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推進互聯網、廣電網在農村地區的融合,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提高農業信息化服務整體水平。重點提供農業政策宣傳、科技推廣以及氣象、農產品價格、農資市場等信息服務。圍繞特色優勢農產品,扶持建立一批跨區域、專業化的特色農業網站和農產品交易網絡,形成以批發市場、商務中心、物流調度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為依托的農業電子商務服務體系。研究制定德宏州農業電子商務發展扶持政策,探索農產品電子商務營銷新模式,以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為突破,打破德宏州農產品網店群,形成網上、網下聯動的市場營銷體系。加強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構建系統靈敏的農產品市場信息采集和發布機制,積極推廣龍頭企業電子商務營銷策略。探索實施鄉村流通工程,推進農村商品配送中心和綜合服務社建設,建設農村物流配送連鎖化、規模化。加快建設農產品預冷、加工、儲存、運輸、配送等基礎設施,以購買服務方式建立農產品流通政府公共信息服務平臺。
[責任編輯:王鳳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