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銳
[摘 要] 企業內部控制對于現代企業提升競爭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水平相對發達國家整體而言經驗積累不足,存在的問題具體體現在企業不具備較為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管理者對于內部控制風險意識普遍淡薄,決策中缺少風險評估機制;企業有關內部控制的信息溝通不暢,不能有效傳達;缺乏有關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監督等方面。企業內部控制水平的提高是逐步完善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將理論和實踐加以結合,不斷嘗試和驗證,才能發揮效果。有理由相信,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水平在各方積極努力下,能夠不斷完善和得以實施,這也將大大強化我國企業競爭力,為我國經濟建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企業;內部控制;COSO理論;問題;改進思路
[中圖分類號] F270 [文獻標識碼] B
一、內部控制的定義、目標和構成要素
在美國準則委員會(ASB)于1972年所做的《審計準則公告》中對內部控制提出了如下定義:“內部控制是指在一定的環境下,單位為了提高經營效率、充分有效地獲得和使用各種資源,達到既定管理目標,而在單位內部實施的各種制約和調節的組織、計劃、程序和方法。”
1992年,著名的美國COSO委員會發布了一份名為《內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報告,在該報告中,內部控制被定義成是一個由所在企業的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員工共同實施,為經營的效果以及效率、得出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對相關法律法規的遵循性等企業目標的實現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簡單而言,內部控制是用以保證企業在運營過程中遵國家法律法規,企業資產的安全與完整,提高企業運營效率以及相關財務信息披露準確和可靠的一系列計劃程序和方法。內部控制作為現代企業管理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內容,也是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提高自身競爭力,創造經濟效益的重要基礎,可以說,內部控制這一過程體現在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
根據2008年五月印發的財會[2008]7號《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論述,內部控制的目標主要包括:合理保證企業經營管理的合法合規性、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的真實完整,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和效果,促進企業實現自身發展戰略。
關于內部控制構成要素的理論,最著名的莫過于上文提到的COSO委員會提出的COSO內部控制框架。該理論將內部控制系統看成是是由控制環境、風險評估、內控活動、信息與溝通以及監督五要素組成的,而這些要素本身則取決于管理層的經營方式,并且這些要素全部都融入了管理過程的本身。
二、我國企業中內部控制較為普遍的問題
企業內部控制在執行的過程中,并不總是能完全按預先設定的那樣取得應有的效果,內部控制作為企業發現糾正問題的途徑,其本身也容易存在各種影響其效用甚至使其失效的問題。我國企業在內部控制方面較為普遍的問題主要有一下幾個方面:
(一)企業不具備較為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
對于企業來說,作為COSO內部控制五要素之首的內部控制環境是決定企業內部控制運行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同時也是企業內部控制實施的根本基礎,對企業而言,內部控制環境的好壞是其他內部控制要素能否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之根本保證。就當前而言,較之其他發達國家而言,我國企業的內部控制環境整體來說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例如,制度不完善,管理層權責較為模糊,并且在公司治理中缺少有效的相互監督、約束和激勵機制;再者,部分企業對于內部控制的認識不足,缺乏必要的現代企業內部控制理念等等。
(二)管理者對于內部控制風險意識普遍淡薄,決策中缺少風險評估機制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企業起步較晚,在經營經驗和水平的積累上相較世界發達國家而言有所落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迅速發展,我國企業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所遇到的競爭也愈發激烈。我國企業管理者在內部控制的風險意識上相對而言做得還很不足,不能夠將風險意識轉化為有效的內部控制手段。日益增長的內部控制需求與我國企業較為不足的內控意識和手段形成了較為鮮明的沖突。
作為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部分,風險評估是指對企業經營中產生的困難因素的活動的識別與分析,這一過程同時也被視為企業風險管理決策的基礎。前文說到我國企業管理者風險意識整體而言較弱,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風險評估不足,這將大大削弱企業在激烈競爭中的抗風險能力。對于內部控制而言,在內部控制過程中缺乏風險意識以及風險評估不到位將對企業的內部控制帶了十分重大的不利影響。
(三)企業有關內部控制的信息溝通不暢,不能有效傳達
在企業內部控制中,信息系統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能夠幫助企業內部控制的必要信息及時、完整和準確地傳遞到管理層,以幫助管理層做出有關內部控制的決策,使得內部控制能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溝通不暢對于內部控制而言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會導致企業內部控制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與及時性受到影響,這將會給企業運營中產生的違法違規行為提供可乘之機,企業內部控制信息無法充分反映出來,將進一步導致企業運營效率效果下滑,使得企業有可能做出違反現行法律法規的行為,企業的資產也有可能受到損失,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財務披露失去了可信性,更不必說企業對于既定戰略的執行也無法達到預期。長期下去,必將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更有可能導致企業破產。
(四)缺乏有關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監督
對于企業內部控制而言,有效監督扮演著重要決策,維護著企業內部控制運行的穩定性,缺乏有效監督的內部控制無法保證其有效性。在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整體較為薄弱的大背景下,不乏許多企業空有看似十分嚴密的內部控制體系,但是卻缺乏對于該體系的有效監督。除此之外也存在著內部控制監督功能混亂,標準無法統一,人員分散,存在監督盲區的情況。有效的監督通過持續監控行為和獨立評估的共同作用得以體現。持續監控包括對經營中的日常管理和監督行為進行監控,而獨立評估根據風險評估結論和持續監控之有效性來確定其實施的范圍以及頻率,按照由下而上的順序將發現的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加以通報并著手解決,有必要的還應及時披露。endprint
三、我國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改進思路
(一)要求企業提高內部控制意識
內部控制是一個嚴密的過程,企業應在考慮成本的條件下將內部控制融入到企業運營的細微之處。提高我國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水準,離不開人員內部控制意識的提升。如果企業中各方對于內部控制的認識和了解都能走上一個新的臺階,內部控制的五元素都能得到較大改善,尤其是對于企業內部控制環境而言有著極為重要的幫助。因而企業管理者對于內部控制的作用和重要性應該有足夠的認識,并且通過組織定期培訓等方式將內部控制的意識牢牢植入企業員工的觀念中。樹立正確內部控制觀念對我國企業有著極為重要而深刻的意義。
(二)對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目標和范圍加以規范
我國企業在內部控制方面整體不足,很大程度上和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目標定位不清晰,內控實施范圍比較混亂。由于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意識的較為落后,很多企業管理者對于內部控制的作用和功能認識不明確,無法結合內部控制目標來設計和實施內部控制。由此也造成了企業不同時點之間,企業和企業之間內部控制實施范圍差異較大,實施范圍混亂等情況。面對這種情況,國家應該借鑒國外較為成熟的內部控制研究與應用的理論和經驗,結合我國目前實際國情,出臺較為完善的內部控制技術規范,從法律法規上進一步規范企業在內部控制方面達到的目標和采取的行動,促使我國企業在內部控制上面達到更高的水平。
(三)利用外部監督倒逼企業提高內部控制水平
外部監督對于企業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企業來說,政府相關部門和第三方審計為企業運行進行的監督能起到很大的督促作用。鑒于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具有著一定的聯系以及他們帶來的督促作用,這種督促作用將會倒逼企業提升內部控制水平。具體而言,財政部門應該在積極建立健全內部控制相關法律法規,對于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提出可行目標和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以便監督企業內部控制情況,加強對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水平的考核與監督,并且充分利用第三方審計,對在第三方審計中有關內部控制評價的部分提出更加合理完善的標準,這將使得企業不得不提高自身內部控制水平,并且樹立正確的內部控制觀念。
結語
對我國企業來說,內部控制水平相較國際而言較低,經驗積累較少。但是企業內部控制水平的提高是逐步完善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將理論和實踐加以結合,不斷嘗試和驗證,才能發揮效果。有理由相信,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水平在各方積極努力下,能夠不斷完善和得以實施,這也將大大強化我國企業競爭力,為我國經濟建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潘洪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