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勝男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0-0032-02
《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情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就強化了數學教學的生活性和實用性。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不但要把生活引進課堂,使課堂教學“生活化”,而且讓學生帶著數學走進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數學,體會數學的價值,使其生活情景“數學化”。
一、創設情景,促使數學課堂“生活化”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原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富有現實意義的問題情境。
1.創設“生活情景”,引出數學問題
新課標指出:把數學知識與生活情景有機的結合起來,數學知識成為學生所熟悉的情景,即讓數學貼近學生生活,學生就會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數學真有趣、學習真有趣,如此引入新課將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在教學“購物”時,我讓學生扮演售貨員和顧客,通過對原有貨物、賣出貨物以及剩下的貨物的體驗,加強對數量關系的理解。學生的興趣高,參與面廣。接著讓學生針對情境互相編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知識的學習探索中去。
2.聯系“生活經驗”,探究數學問題
研究表明: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密切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生活經驗是否豐富,將影響學習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聯系學生實際,借助他們頭腦中已經積累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學會思考數學問題,從而強化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例如:在教學“租車租船”這一問題時,教師出示問題情境后,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主思考,讓他們利用生活中的經驗來設計不同的租車租船方案,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設計出了各種不同的方案。在設計過程中,學生用到了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因此,課堂中探究氣氛濃厚,學生的思維活躍,教學效果也很明顯。
3.回歸“生活實踐”,解決數學問題
在教學中有些數學知識完全可以讓學生到生活實踐中去感知,學會在生活實踐中解決數學問題。
例如:我在教學“比例尺”一課時,讓學生測量黑板及教室的長和寬,然后畫出它們的平面圖,不僅使學生體會到了學習比例尺的必要性,同時使他們具有了自己就是一名合格的設計師的成就感。
二、走進生活,促使生活情景“數學化”
新課程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因此,數學學習必須加強與學生生活情景、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1.開展“數學活動”,認識生活世界研究表明:為了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掌握數學思想,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現實中的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從而認識生活世界。
例如:在教學“包裝的學問”時,首先讓學生了解生活中有哪些包裝問題,在包裝時要考慮什么因素,然后讓學生分析不同的包裝情況,如何包裝節省包裝紙,如何包裝便于擺放等。這樣通過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培養學生自覺地把所學知識用于實際生活的意識。
2.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后,在運用的過程中,讓學生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體驗數學的價值,體會學習的快樂,從而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當學生學習了數學知識后,教師應及時帶領學生走進生活,嘗試用所學知識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學習了“圓的認識”后,請學生思考車輪為什么不能做成方形、三角形、橢圓形,而要做成圓形呢?又如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后,問學生為什么電線桿支架、自行車支架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長方形、正方形呢?再如學習了“長、正方形面積計算”后,請學生計算如果給教室鋪地磚,需要多少塊地磚等等。
孩子們就是這樣學以致用,不僅提高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而且有利于學生用數學的觀點看事物、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總之,“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我們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帶著孩子們走進數學的天地,讓數學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課內外知識與生活相連,讓學生感知生活,讓學生親近數學,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讓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成為“做數學”“用數學”和“再創造”的過程,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真正的提高,讓數學回歸“生活化”。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