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瓊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0-0067-02
有效的語文課堂強調要有“語文味”,這就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的設計”上,一是指語文課上要“教語文”,并引導學生“學語文”“用語文”;二是指教學的過程應該是“語文的過程”,應有語文的個性化或是本體性過程,它盡管要有一般學科過程特征,但更需要體現自己學科應有的屬性特征。而這樣的內容設計則依靠教師有效的解讀教材去把握,即通過解讀教材合理有效地尋求“教什么”,而不是盲目地一味地在“怎么教”上下工夫。
于永正老師說得好,“教學藝術來自于對教材的準確把握,因為沒有一節充滿藝術魅力的課不是首先來自執教者對所教內容的準確把握上的。”應該說,對教材的解讀,是進行教學的先決條件。但是,由于教材解讀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個性化特點,再加上教師在專業素養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教材解讀一直是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瓶頸。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拿到教材首先要考慮解讀。那么究竟該怎么解讀教材,現談談自己的幾點認識。
一、身先士卒,充分解讀文本——活水源頭
有人曾這樣概括,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教記敘文就要象動情的散文家;教說明文,就要象一個嚴謹的科學家;教議論文,就要象一個善辯的演說家;教詩歌,則要激情與浪漫,把意象與意境教出來……雖然這樣說有些夸張,但可以想象如果教師不深入地解讀文本,怎么能達到這種教學的境界呢?德國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正如沒有人能把自己沒有的東西給予別人一樣,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和教育好,誰就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所以教師首先先要自己解讀文本,深入領會文本所表達的情感,明確教材的重點,巧設問題,這樣才能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1.通讀全冊教材
教師拿到教材后,先要了解課標對本冊的要求后再通讀全冊教材,思考每一單元每一課的課標落實點,如哪一課可進行積累好詞好句的訓練,哪一課可進行仿寫句子的練習,哪一課可進行角色表演練習……了解每一單元每一課是如何組合的,能否整合教材,提高課堂效率。如人教版第一冊《兩只鳥蛋》和園地三《小鳥》的整合教學,讓學生對保護鳥類,愛護身邊的環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換位解讀單篇文本
對于單篇文本,教師最少要讀三遍。第一遍以“讀者”的身份解讀教材,大致了解文章的意思。第二遍以“作者”的身份再讀教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在這一遍的解讀中,當我們無法體會作者的情感或我們的體會只停留在一個高度時,可以查閱相關的資料,了解寫作背景等等。第三遍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以學生的身份細讀教材,想想學生在學習時可能會遇到哪些難點,應怎樣突破難點等等。
二、課堂引領,與生攜手解讀——水到渠成
教師文本解讀的透徹只是有了引領學生走入文本的方向,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還是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學生文本解讀的深度決定了學生是否真正走入文本。如何與生攜手,引領學生走入文本,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關注預習,鼓勵質疑
拿到一篇新課文,要求學生用“三讀”法預習課文。一讀: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二讀:再讀課文,畫出生字,記住字形。三讀:再次讀課文,讀通句子,學會提問。把不懂的字、詞、句子用橫線加上“?”畫下來。如_?這里需要強調的是低年段的課前預習可以先由課堂上教師教學生如何預習過渡到課前預習。只有學生做好了課前預習,才能為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騰出了大量的走入文本的時間。
2.抓關鍵詞,用心品讀
在文本解讀中,總有一些關鍵詞,抓住關鍵詞引導學生品讀課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從現在開始》一課,講到貓頭鷹當大王時,我抓住貓頭鷹的表情“神氣極了”一詞展開教學,通過說一說:你還能說出這樣的詞語嗎?進行詞語訓練,生說出了:高興極了、傷心極了、難過極了等等。詞語訓練的目的是為了運用,到后來請動物們說說心中的苦,學生馬上用上了本節課剛學會的語言形式,累極了、痛苦極了、難受極了;再通過演一演:學生通過表演“神氣極了”,體會到了貓頭鷹大王的神氣,接著指導朗讀水到渠成。在教學“議論紛紛”“叫苦連天”這兩個詞時,我并沒有讓學生以詞解詞,而是注重讓學生先想想:聽了貓頭鷹的命令后你們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接著讓他們以動物身份在小組里說一說,讓學生在想、說、議中感悟到這就是“議論紛紛”和“叫苦連天”。在我的引導下,學生與文本進行了心靈對話,走入了課文情境,與動物同命運共呼吸,急動物之所急,想動物之所想。用這樣的形式指導學生釋詞朗讀,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了學生。
3.授之以漁,學會解讀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一篇課文中,如果課文很長,幾個自然段是并列關系。我們就可以采取“先扶到半扶到放”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會解讀文本。如在《畫家鄉》一課中,我先指導學生學習“濤濤的家鄉在海邊。”這一自然段,先讓學生看圖說說誰的家鄉在哪里?那里有什么?他喜歡干什么?再指導朗讀,最后讓學生看圖當解說員。在這一自然段的學習中,我是一步一步地扶著學生走,到學習“山山的家鄉在山里。”這一自然段時,半扶著指導學生按照前面所學的方法學;到后面三個自然段的學習中,我完全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這樣學生既掌握了學習方法又學得輕松愉快,何樂而不為呢?
4.讀寫結合,活用文本
法國著名思想家布豐說:“讀書不做記號等于不讀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讓學生讀讀、說說、演演以外,還應在課堂中留給學生寫的時間。有句俗話說:“好記憶不如爛筆頭。”可見動筆寫是多么關鍵。從學生的動筆寫,我們才能看出全班學生對文本解讀的深度。如學習《泉水》一課,當學生理解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點后,我設計了一個句式“泉水流到_________,他看見了________,泉水說:“______。”又如在《荷葉圓圓》的教學中,讓學生讀讀畫畫“荷葉是誰的什么。”并讓學生模仿課文寫寫“_______是_______。” 的句子。學生有了動筆的機會,對文本的解讀更深入,也不會停留在只有個別學生對文本的精彩解讀上。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