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開舜 周青春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0-0073-02
物理教學中的德育內容主要存在于物理教科書的知識材料之中。這些德育內容是豐富多樣的,在傳授物理知識的同時要進行德育滲透,必須在教學中充分吃透教材,緊扣教材實際,做到德育滲透合情合理而又避免生硬教條。在教學工作中,我主要從以下幾點對學生滲透德育思想。
一、利用科學家的事跡,培養學生的刻苦意志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家庭獨生子女的涌現,現在的初中學生,從小就被家庭寵著、慣著,養成了唯我獨尊的性格。很難聽取別人的意見或建議。他們崇拜歌星、影星,可以把歌星、影星的名字說出一大串,每天嘴上吐“星”,身上著“星”,一言一行無不模仿著“星”。而對于科學家,他們卻說不出幾個,更不用說了解科學家的事跡。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現在媒體的大肆宣傳,他們耳聞目睹的都是各種“星”。對于科學家,他們卻知之甚少。故而在他們的心目中,科學家的形象樹立不起來。
要樹立科學家的形象,就應該像當年樹立雷鋒的形象一樣,讓《學習雷鋒好榜樣》的歌聲終日回蕩在校園里。教科書中介紹眾多科學家的生平事跡,我們要把它與教學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意志、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例如介紹安培的生平,介紹他勤奮學習、專心致志、刻苦鉆研的精神。他在科學研究方面非常專心,以至于把馬車的后背當成了演算的草稿紙;愛迪生為找做燈絲的最好材料,先后對1600多種材料進行了實驗;歐姆經歷了無數次失敗,花費了十年心血,終于把數學和物理結合起來,最終才把電學中的三個量之間的關系形成了一個完美的表達式I=。這樣,使學生從科學家身上學到了熱愛科學、實事求是、勤奮學習、刻苦鉆研的精神。
二、利用物理實驗,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實驗對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有較好的優勢。
作為一所農村中學,實驗器材是不可能完善、齊備的,但通過搜尋是可以進行補充的。由于實驗器材的匱乏,每次實驗不可能人手一套。怎樣才能做到人人能動手、個個有事做呢?我在實驗前,將學生分成幾個組,讓每組的學生搜尋所欠的器材。如做電學實驗時,讓他們找幾根電線、幾節電池、幾個小燈泡,學生便會自動分工,誰負責找線、誰負責找電池等;實驗時,又要求有人連線,有人做實驗記錄,有人動手做實驗;試驗結束時,有人負責整理、收集器材,有人負責整理筆記。為了每位同學都有動手的機會,每次實驗,各人負責的內容都做一次交換。通過這樣的實驗,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還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利用物理實驗,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物理實驗的結論不可能與物理理論完全一致,這就需要我們正確引導分析。如在測定小燈泡的電阻的試驗中,每次測得的小燈泡的電阻不可能完全一致,這就會導致一些學生對電阻是導體的性質這一概念產生懷疑,而有的學生為了符合這一性質,又去刻意地追求,不注重試驗的客觀結果。這時就要求教師給學生去做正確的引導分析。什么原因導致我們的測量結果會不一樣呢?電阻除了與材料有關外還與溫度有關,這是由于燈絲溫度的變化而導致了電阻的變化。這不但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還培養了學生利用辯證的思想分析問題,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利用物理知識,破除迷信,建立唯物主義觀點
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農村卻還有很多迷信思想在泛濫。如有些巫師,說自己可以請神仙附體后,便能在油鍋中撈取東西。借以迷惑鄉鄰,騙取錢財。為了揭穿這一騙局,在學習“沸點”這一知識時,我事先準備足夠的醋和少量的油,讓學生親自嘗試一下“神仙護體”的經歷,讓他們也從油鍋中撈取東西,然后再給學生講明原因:是醋的密度大,沉于底部,油的密度小,浮于上面。醋的沸點較低,醋沸騰時,推動上面的油,看上去是一鍋油正在沸騰,而此時,鍋內溫度并不高,所以同學們可以從鍋內取出東西。通過這一實驗,不但使學生掌握了科學知識,破除了封建迷信,還使學生樹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
五、挖掘教材,培養學生學習他人、尊重他人的思想
現在的學生,由于從小受家人的寵愛,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習慣,一些學生不愿學習別人、尊重他人。針對這一現象,在學習法拉第的電磁感應現象時我教育學生:當奧斯特發現了電能生磁后,很多科學家便采用逆向思維的方法,想:既然電能生磁,那么磁能否生電呢?經過不懈努力,歷經十年,最后法拉第終于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再如,我國古代便有了“取鏡高懸、下置盆水、可見四鄰”的說法,如果人們不學習前人、尊重別人,那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潛望鏡了。正是人們能學習他人,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才有了今天的社會發展與進步。
六、利用我國歷史上對物理學的貢獻、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我國古代人民對物理學就有著巨大的貢獻,如在古代就有士兵行軍、打仗、宿營時,頭枕箭筒,能及早聽到敵軍來襲的信息。在宋代,我國就發現了磁偏角,它比西方國家早了四百多年。再如中國的四大發明等,它無不標志著我國人民對物理學及其發展的巨大貢獻。講到核能時,講一講我國兩彈一星的研發過程。這樣使學生體會到中國古代及近代的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是一流的,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為什么近代中國物理卻落后了,只是由于長期的封建統治壓抑了生產力的發展,封建專制思想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封建教育扼殺了人才,如講到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時是一八四零年,當時我國正處在鴉片戰爭中,使學生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讓學生了解我國科技的現狀及落后的原因,實事求是地認識我國的國情,就可以大大地激發學生奮發圖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總之,教育是育人,育人要育心,育心就是育德。要在物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就需要身為人師的我們根據物理知識及物理教學的特點,以課內外活動為途徑,以學習內容為載體,以教育心理學原理為依據,以滲透為主要形式,多摸索有效的滲透德育的方法,培養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勇于探索,不畏艱苦,敢于獻身的科學精神。激發他們的情感,喚起他們的責任感,并驅動他們的行為,從而達到德育的目的。
(責任編輯 文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