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霞
摘 要 小學品德課是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旨在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熱愛生活及樂于探究的綜合性的活動課程。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以小學生為本開發和利用小學品德課程資源,并以豐盈的社會資源作后盾,提高品德課的高效性。
關鍵詞 小學品德 課程資源 有效開發 利用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9-0106-01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該課程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其教育內涵豐富,但是課程內容通常由簡潔的文字和幾幅圖畫組成,這給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充分挖掘教材,并充分利用各項課程資源來充實課堂教學,拓寬課堂教學空間。鑒于此,本文著重闡述了小學品德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努力開發小學品德課堂教學資源
1.充分運用生本資源。課堂教學中,教師以學生為本,綜合考慮學生的思維方式、原有經驗及其個人感受,耐心傾聽學生的心聲,從細微處捕捉各項教育契機,使教學服務于學生的學習需要與發展。
2.充分開發網絡資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搜集和整理素材并進行網上學習。例如,五年級學生在學習“我們來尋根”這一課時,由于學生對其接觸不多,單憑教師描述和學生的想象是不行的,我們要讓學生借助網絡平臺收集與“祖先”相關的知識,最后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3.大力挖掘生動的社會資源。小學品德課的課程資源來源廣泛,實際教學中依據課程要求,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外的各項實踐活動。校內外實踐活動應緊密聯系班隊活動和少先隊活動,并圍繞學校活動和傳統性活動,進行相應的校外參觀訪問、專題調查等,使學生自覺地把間接認識和直接體驗聯系在一起,這樣充分開發校內外資源,并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4.注重開發校本資源。新型課程觀認為教師要不斷創設師生互動情景,為學生學習提供機會。由于課堂教學是一個教材、環境、學生和教師互助作用、影響的綜合體,因此課程應面向生活,利用生動而真實的生活事件,并將其引入到課程資源中,引導學生主動發展。
二、小學品德課堂教學資源的利用
1.充分圍繞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課程資源。品德課程要求任課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依據教科書創造性的設計教學活動。(1)我們要深層次的解讀小學品德課的課程標準、教科書、教師指導用書,圍繞確定好的活動目標選擇合適的課程資源,通過開展社會調查,預測社會發展動向,把握社會機遇;(2)篩選學生在實現自己目標時能夠從中得到收獲的各項課程資源,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方式方法、教學經驗、生活經驗等課程素材,并開發和利用與之相配套的實施條件;(3)了解特定學生或者一般學生的情況,了解他們已經具備或者尚需補充的素質、技能、知識、以此作為確定品德課程的課堂教學計劃的基礎材料。
2.構建高效課堂。校園內朗誦比賽、黑板報比賽、運動會等活動較為豐富,其中也蘊含著教育意義的品德課程資源。(1)教師可以用相機記錄感人畫面,也可以讓學生記錄運動場上激動人心的時刻,并將其作為教學素材;(2)教學中依據教學活動的需要,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參加校內外實踐活動,注意結合地方傳統活動制定學校活動主題,另外活動主題還應緊密聯系班隊活動、少先隊活動,開展相應并圍繞學校活動和傳統性活動,進行相應的校外參觀訪問、專題調查等;(3)重視“生本課程資源”,學生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情緒體驗和生活經驗,同時不同的學生又具有不同的經歷、背景,這些差異形成了學生間互相學習、交流的契合點。
3.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眾所周知,興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欲望,同時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因此,品德課堂導入應重視激發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對即將學習內容的關注度;在學習新知識或者由舊知識過渡到新知識時,應依據教學內容運用學生資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并領悟教材。
總之,我們應該結合不同地區和學校的真實情況,不斷發掘有針對性的條件和素材的校內外課程資源,發展、豐富這些課程資源,使之更好地為小學生品德教學服務,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陳有新.品德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實踐研究[J].教育實踐研究,2013.
[2]夏宏志,李晴.淺析小學品德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學園:教育科研,2013.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