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洋 劉芳
摘 要 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的音樂教育要體現出音樂教學的活動性和實踐性,引導小學生參與到音樂的實踐中,不僅要學好音樂,還能欣賞和享受音樂。
關鍵詞 小學 音樂教學 生活化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9-0126-01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課可以培養學生的情操和審美觀,音樂來源于生活,每一部音樂作品,都是作者對生活的感悟。什么是音樂教學生活化呢?音樂課堂教學生活化即在音樂教學中,啟發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運用多種充滿生活氣息的教學手法進行教學,把生活經驗生活化在生活與音樂之間架起一座興趣之橋。《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學內容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有益于他們解決社會問題,進而提高音樂修養。這就要求我們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應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將音樂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學習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更廣泛的知識,并使情感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音樂知識生活化
藝術來源于生活,音樂也不例外。皮亞杰的知識建構理論提出了學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建構自己知識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題材,如小學音樂教材第一冊《聲音的表現》這一單元,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說出在生活中聽到過的各種聲音,并讓他們進行模仿,學生帶著好奇和興趣走進了課題——“聲音是怎樣表現的”。由于是表現生活中的內容,所以學生學習的興趣非常濃厚。在生活化的歌詞“哎喲,加把勁喲”和朗朗上口的旋律中,學生們迫不及待地模仿起勞動的動作來,他們有的擦玻璃、有的掃地、有的拖地……還有的學生在表演中創造了勞動的聲響,如掃帚掃地的“刷!刷!”聲、擦桌椅的“擦!擦!”聲……如此一來,一個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頓時就展現在了我們面前。小學音樂生活化教學還需要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多樣化的教學是教學回歸生活的最好體現。
二、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感知力
要讓小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始終保持穩定而持久的興趣,就必須堅持愉悅式的教學。游戲是學生的重要生活內容,如果教師把游戲恰到好處的運用到教學之中,定會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如在第一冊《小青蛙找家》這一課學習中,我采用了玩球的游戲來幫助學生解決唱好獨白“跳跳”和模仿青蛙蹦跳動作的教學重點。課上當我拿出一個學生經常玩的蹦蹦球的時候,學生們的注意力一下子全集中了過來。在學生的注視中,我將球輕輕地往地上一扔,只見球立刻就彈了起來,他們的興趣立刻被激發了。當我讓他們也來試一試時,他們的情緒更加高漲了。當學生隨著球的運動一起輕聲“跳、跳、呱、呱……”時,他們已從游戲中順利地掌握了歌曲重點。采用生活中的游戲進行教學是教學生活化中一種有效的教學形式,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讓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三、創設生活化的情境
在和音樂老師們一起交談時,總能聽到大家說:“唉,我們學校既沒有音樂教室,又沒有鋼琴,怎么上得好課”等等老師的埋怨。當然如果光靠教師一張嘴、一架琴、一臺錄音機來開展教學的話,課堂必然缺少生活化的氣息。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教室環境的布置、制作小頭飾等方式,給學生營造出生活化的情境。這樣既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更有助于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如在第一冊《龍咚鏘》這一課學習中,為了讓學生更直觀而生動地感受過新年的氣氛,我預先在音樂教室掛上紅燈籠、貼上對聯和窗花。當學生一進教室時,看到這樣的情景興奮極了。在這種熱鬧美麗的情境中,學生用唱起歌、跳起舞、敲起鼓、打起鑼這些形式來表現了過新年的喜悅之情,一下子融入到快過新年的氛圍之中。我又利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了解外國孩子過新年的情景及他們在過新年時演唱的歌曲,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生活的情境,獲得更多的知識。由此可見,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有助于開展生活化教學,更有助于學生對音樂的理解。
四、生活化表演
音樂表現生活,融于生活。通過生活化的表演,有助于音樂能更好地融入生活。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善于用肢體語言來表現歌曲。如在第四冊《不再麻煩好媽媽》一課學習中,“起床——穿衣——刷牙——洗臉”等動作孩子們早已在生活中所熟悉,并在感受、學唱歌曲時能自然地表現出來,孩子們在不同表演的動作中切身體驗到了勞動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悅,也再一次將音樂與生活緊緊地聯系與結合。
參考文獻:
[1]肖川.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最新修訂版)[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