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萍
有人曾經說:“一個不重視讀書的學生,是一個沒有發(fā)展的學生;一個不重視讀書的家庭,是一個平庸的家庭;一個不重視讀書的學校,是一個乏味的學校;一個不重視讀書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
可見,讀書已不僅僅是擺脫平庸、增長智慧、陶冶情操的個人行為,而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小學階段是人記憶、學習的黃金時期,讓孩子們誦讀一定數量的經典,閱讀一定數量的名著,接觸一些當代的優(yōu)秀作品,從而貯存一定的語言和思想資源,對一個人的終身發(fā)展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語文教師有責任讓孩子們暢游書海,呼吸書香,與經典為友,為人生奠基。
如何指導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呢?其策略主要有三。
策略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悄然間“潤書”于心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學生對閱讀有了興趣才會產生閱讀動力,才能將“要我讀”轉化為“我要讀”。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措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領學生走進課外閱讀。
1.師生共讀
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yǎng)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種地位。”的確,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教師應是經典名著的普及者。為了盡可能將全體學生帶動起來,教師首先要讓自己扎進書堆,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從推薦的內容入手去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給他們講《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故事內容、人物性格。課后,學生就會爭先恐后地看這些書。每逢活動,還可以買一些名著作為獎品給學生,讓他們接受更多優(yōu)秀作品的熏陶,培養(yǎng)健康的閱讀情趣。
另外,利用自己的示范朗讀帶動孩子愛上閱讀,朗讀的最大優(yōu)點是能再現文章的節(jié)奏和旋律,讓孩子們能從中感受到語言文字所傳達出來的美和感染力。
2.夸獎賞識
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讀書所得”的知識、能力及時肯定和鼓勵,是提高學生閱讀興趣的最大動力。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柳樹醒了》這一課時,提了一個問題:“在春天里,還有什么也醒了?”有位學生在座位上輕輕地說:“春天來了,細菌醒了。”盡管很輕,教師還是捕捉到了,請他說說自己的理由。他認真地說:“春天里,天氣溫暖潮濕,各種細菌就開始大量繁殖,像感冒病毒什么的……所以我認為春天來了,細菌醒了。”教師不住地點頭,孩子們也極有興趣。教師趁機鼓勵:“這位同學把課外學來的知識運用到了課堂上,多棒!同學們也應該像他那樣多看課外書,這樣就能學到更多的知識。”一句簡短的鼓勵,會產生巨大的作用,在這樣的班級中,學生閱讀的興趣會很高。
3.親子閱讀
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時間還是校外,與父母一同分享。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成長有著直接影響。
我們要鼓勵家長在家中為孩子營造一種讀書的氛圍,激發(fā)孩子的讀書欲望;建議家長雙休日帶孩子去書店等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多給孩子親近書本的機會;平時要盡可能給孩子提供靜心閱讀的時間、空間和足夠多的好書;為孩子建立溫馨、舒適的讀書角,建立一個家庭圖書架;把書作為一種禮物,經常送書給孩子。當然,最重要的是建議家長加入到讀書者的行列,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感受,共同進步。
策略二:“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選擇適宜課外讀物,辨別“清源”活水
別林斯基說得好:“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需要的讀物。”課外閱讀益處多多,但開卷未必有益。
1.思想健康
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道德高尚的人談話。”我們要教育學生讀好書,使他們從好書中認識真、善、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2.符合差異
據有關方面調查,因學生年齡、學段、性別、性格、心理特點等方面的差異,其閱讀興趣也隨之不同,一般來講:小學低中年級以童話、神話、寓言、民間故事為主,而高年級學生除故事外還對傳記、傳奇、驚險小說等感興趣,可以說進入了文學期。女生一般喜歡看有故事情節(jié)的書,而男生對史地、體育、科學等方面感興趣。
3.有趣味性
知識的海洋對于少年兒童有著極大的誘惑力。宇宙的奧秘、諸如地球的形成、人類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聞、歷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關于未來世界的科學幻想……都會引起他們認識世界的熾烈欲望。教師要有計劃地幫助學生選擇適合他們閱讀的有興趣的課外讀物。
4.有一定的廣度
魯迅先生在《給顏黎民的信》中告誡青少年:專看文學書不好,只看一個人的著作也不好。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只有廣泛閱讀,才能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課本閱讀的不足。
策略三:“攜卷登山唱,流韻壯東風。”——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生活中“攜卷”而唱
學生有了良好的讀書氛圍,挑選了有益的圖書并不意味著教師取得了什么教育成果,讓學生養(yǎng)成“手不釋卷”的讀書習慣則更為重要。
1.堅持早讀
學校將早讀作為學生到校“第一事”是學生養(yǎng)成讀書習慣的“必修課”。清早,孩子們坐在明亮整潔的教室里,或大聲誦讀《三字經》《弟子規(guī)》,或潛心沉浸于《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或滿懷好奇地翻閱《十萬個為什么》……日子久了,習慣養(yǎng)成了。不讀,則空虛;讀,則充實、快樂、精神飽滿。
2.合作閱讀
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讓學生在學習小組中合作起來,自由選擇、自我決定,他們就會學到所需要的一切知識。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知識面及興趣愛好,同時考慮性格等諸因素,可以將孩子分成若干讀書小組,配合相應的讀物,布置一定的閱讀任務,就會達到一定的效果。
3.課余時間合理安排
小學生自制能力較差,若能在課余自覺讀書者,實當嘉獎。古人就有“讀書三余”論,即: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如今,也有人歸納出“讀書三上”論,即:車上、廁上、枕上。“三余”也好,“三上”也罷,提倡的就是讀書精神和學習習慣。
“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當孩子們愛上讀書時,當閱讀成為他們一生的習慣時,我們的國民素質將發(fā)生根本改觀。那是我們民族的福祉,也是我們語文教師的驕傲。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