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富珍
由于時代發展與教學改革,“以學定教”的新型教育理念進一步深入小學的課堂教育,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觀念,是平衡“教”“學”關系的重要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僅憑自己的主觀意識,要注重學生的學習規律,實現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平衡。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應用“以學定教”的教學方法,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從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教師之于“以學定教”
(一)學生的主體意識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在教學過程中要樹立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教學意識。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主觀能動性,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建立人文主義教學理念,立足于學生教育。
(二)正確的價值理念
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相互理解、適應的過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有正確的價值觀和立場,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正確的學習觀,從而實現學生的自我超越。
(三)促進周邊發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促進學生的周邊學習發展。基于學生的學習現狀,立足于學生的知識、價值需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養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有利于學生意識和價值理念的統一。
二、“以教定學”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心理和年齡都處于成長階段,思維活躍,對事物的好奇心、挑戰心理較強。小學的數學教學過于枯燥無味,過于抽象,不符合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需求。因此,在教學中應用“以學定教”的方法,教師借用有相對競爭的游戲形式開展教學活動,符合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根據學生的反應來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例如,在進行數字的認識與計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提出一定的問題,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進行相應的回答,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來進行學生現有知識與新知識的認知連接,從而激發學生的熱情與興趣,達到教學目的。
(二)預留學習時間、空間
教師在進行“以學定教”的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并解決問題,為其預留出足夠的學習時間和思考空間,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在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過程中,應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例如,學校操場有多大、教室到校門的距離有多遠等,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采取測量、時間計算等不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教師要對學生的思維差異與發展狀況進行全面的觀察了解,有利于教師課堂教學的開展。
(三)尊重學生差異
小學生由于個體差異,導致學習效果的差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統一化處理,要根據不同的學生和差異結合教學內容,設計符合每個學生發展的教學課程。在“以學定教”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兼顧學生的整體發展和個體差異性,注意因材施教。
小學數學教學作為三大教學課程之一,對小學生當前與未來的學習都有重要的意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以學定教”,是符合時代需求與當今教學要求的。教師要充分體現自己的主導地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實現“教”“學”平衡。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