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紅 徐潔
“教學相長”這是一直以來我們所奉持的傳統理念,作為一名教師,在傳統的教學環境中所形成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教學的實踐運用中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績,這是不可否認的,也是必須客觀作出肯定的。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的更新,人們思維方式的轉換,以及我們對這個世界更加深入地認識后,自我的價值觀、認識觀等的轉變,老的教育實施理念已經明顯落后了,甚至成了我們現在教育的桎梏,這是我們從事教育工作者所要面對的最直接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一切的教育教學工作都將會事倍功半。
那么,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又將如何通過新的教學實施來實現新的教學理念和目標呢?下面就從教學觀念、教學手段兩個方面來淺談一下。
這里所說的觀念,并不僅僅是指教師思想認識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教育觀念的更新。作為一名教師,如果只把理解、把握了新課程目標作為教學觀念的轉變,這是遠遠不夠的。傳統的教學思想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我們的教學思維的創新,雖說在這上面已有了很大的轉變,但現實中“填鴨式”“一言堂”的教學現狀還是存在的。教師主體地位在很多的教學中還是很難撼動的。我們只有徹底拋棄這種“師本位”思想,我們才能容易接受當今的新課程理念!還學生一片自由的天空,快樂的課堂才是真正的課堂。隨著教學手段的進步,一支粉筆、一本書的時代已經走向沒落,教師不能再照本宣科了,多媒體已經走進我們廣大教師的教學實踐中。有些老師一味地拒絕,不愿把守了近一輩子的教學思想放下來,這是危險的。教學上是不珍藏“古董”的,不能與時俱進,只能被現實淘汰。當然,也有的老師表面上接受了教學理念,在實際中也能做出一手好的課件,也能利用它上出一堂精彩的示范課,甚至以此還收獲了眾多榮譽,可一回到日常教學中又恢復原樣了,這種表面工夫秀,就是浮萍,在實際教學中不扎根,最終還會退回到老路上去,最多也只是穿新鞋走老路!建立新型的師生觀念,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重認識我們的教學,改進我們的教學,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經歷的考驗,也許過程很艱難,很掙扎,但我們除此別無他途!
至于教學手段,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它涉及的方方面面,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說得完的,傳統的、現代的、單一的、多樣的……我們到底要怎么樣面對和選擇?正確的態度是我們不能一塵不變地生搬硬套,也不能一下子把以前的全都推翻在地,并嗤之以鼻。我們要批判地繼承,把其中精髓加以繼承和發揚。沒有舊的就沒有新的。我們只有在舊的手段中尋找不足,才能慢慢發現新的奧妙。所有的新手段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無論你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最終都是要實現“傳道、授業、解惑”這一根本目標。而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又反作用于教學手段的選擇。學生不可能都是一個層次,他們在知識的接受過程中的表現更是千差萬別。教師的教學就要針對這些差異,來不斷地改進。因而我們也要采用具有“差異性”的教學手段,來實現我們的課堂教學目的。這種差異性就是利用學生差異加以引導,分出層次,再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目的明確的教學,也就是因材施教。這種教學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自我意識的培養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老師要清楚:我們教學,不是培養多少個大學生,而是看能造就多少個社會有用的人才。
當然,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實施遠不止于這兩方面,也遠不止這么簡單,更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上的說道。它的活力在于我們的探尋,我們的發現,我們的立而行之!在實際中發現問題,再用所學的理論來檢驗,這樣的教學實施,也許剛開始很青澀,但只要堅持我們的教學實施就能豐富、就能完善。讓我們一起來在我們的教學中摸索前行,攜手共進吧,相信在教學的世界里將會有無數的驚喜等著我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堅信我們的新課程改革會開出更多的花朵,結出累累的碩果!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