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彩安
“傳道、授業、解惑”長期以來指導著人師,可是,“傳、授、解”的主體是我們教師,這樣,老師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課堂的主體,課堂成了教師展示自我的舞臺,其實,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體現不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束縛了學生的自主發展。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小學階段的課程突出體現普及性、基礎性、發展性,數學教學應該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的發展。”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給學生提供自覺參與教學過程的機會,幫助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究中獲得數學知識。因此,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怎樣讓學生主動探求知識寶藏,讓自主學習之花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綻放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下面是我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的幾點粗淺做法,僅供大家參考。
一、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喚醒他們的自主探究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我們數學教師就應該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改要求學生對數學有較為客觀、全面的認識,培養他們主動接近數學、談論數學、實踐數學的意識,讓學生保持一顆好奇心,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快樂的舞臺。因此,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時,我總是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放在第一位,根據學生身心特點引導學生不斷探索,讓他們在探索中快樂學習,有創造性地學習。例如,在學習《認識物體和圖形》時,我抱著球、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三角形等模型走上講臺,往講桌上一放,這時球體掉在了地上,在學生們的桌下鉆來鉆去,學生手忙腳亂。我于是抓住時機問學生:“為什么球能滾到地上,可是,其他的模型沒有滾在地上呢?”又如,在學習《幾百幾十的加減法》《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圓的周長和面積》時,我都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這樣,不僅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喚起了他們的自主探究意識。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
將來的文盲不是不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素質教育要求受教育者不是“學到了什么”,而是“學會了如何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教學”轉變成“幫學或助學”,由“授人以魚”轉變為“授人以漁”。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不能將學生看成圖書館,而是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因此,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時,我總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唱主角,充分發揮自己的點撥、啟發、設疑與解惑作用,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我讓學生事先準備好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幾個平行四邊形的紙片,上課時,讓學生通過“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移一移”的方式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又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形的體積》時,我把全班學生分成八個小組,讓學生分組討論,孩子們用12個正方體擺成了不同的長方體,學生在動手探究中得出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積”。這樣,學生就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探索起來,在觀察、操作、比較中發現了規律,獲取了數學新知識,具有自主探究能力。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的數學教學任重道遠,在新形勢下,我們的課堂模式改革勢在必行。為了盡快適應新形勢的發展,教師應該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原則,讓我們的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的自主學習之花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盛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根據學生特點,用新穎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沈云.讓生命快樂地在數學學習中綻放[J].數學大世界:教師適用,2011(5).
[2]盧小文.淺談如何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在興趣[J].初中數學教與學,2011(8).
編輯 張珍珍